摘 要:带钩作为古人系带或佩物用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从战国时期开始直至明清,带钩都是服饰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造型和纹饰体现了古人的审美和价值观念,反映了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水平。三门峡古称“陕州”,地处西安、洛阳两大古都中间,地理位置显著。其辖区内文化遗迹较多,是我国重要的文明起源地之一。20世纪50年代至今,三门峡地区出土的铜带钩种类繁多、制作精美、纹饰华丽、内容丰富,时
摘 要:南阳英庄早年采集到一件汉代神话故事画像石,著录者称其为女娲像。文章经考证认为,画中人首蛇身的女神与汉画中的女娲形象不符,此女神像手持不死药,乃嫦娥形象,其下方的男性凡人应是嫦娥的夫君羿,因此这是一幅嫦娥奔月图。嫦娥手持的不死药,是汉画嫦娥形象的标识物,也成为后世长生与升仙信仰的文化符号。 关键词:汉画;嫦娥奔月;女娲;不死药 DOI:10.20005/j.cnki.issn.1674-
摘 要:宋金时期玉屏花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题材、造型、工艺三个方面。题材上选取禽鸟和花卉两类,组合展现,寓意吉祥;造型上多为类三角形,比例和谐,设计精巧;工艺上以浮雕镂雕为主、阴刻为辅,技法娴熟,制作精美。宋金玉屏花艺术特征综合体现出社会文化和生活习俗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时代特征与审美内涵。 关键词:宋金时期;巾环;玉屏花;艺术特征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
摘 要:金铜佛像是杂项门类中较受市场偏好的文物艺术品之一,其中的缘由与佛像所呈现的神秘色彩密不可分,让人越发充满无限遐想。佛像在汉地的发展过程中,文化交融碰撞,促进了本土化造像的塑造。 关键词:佛教造像;汉藏融合;风格演变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2.004 佛教文化初入西汉,与中国原有的宗教—道教相互影响。明朝时期铸造了大量将外来艺
摘 要:1906年,江苏徐州、淮安、连云港一带爆发了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水患灾害,时任两江总督的端方联合杨文鼎和魏家骅共同赈灾,救济百姓,并以工代赈修河堤、筑大坝,南六塘河上的三圩闸即重建于此灾后。后当地士绅为了感谢他们三人在灾难中所做的贡献,特地在三圩闸旁立碑刻石颂扬他们的事迹。 关键词:两块;三圩闸;泽衍宣房;考证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
摘 要:养心殿西次间佛堂东一间张贴了一幅书法贴落,文章通过立体式俯瞰该贴落所在的位置与其周围环境,再从内檐糊饰的种类、分布回到该贴落本身,探析其病害原因,制定相应的修复方案,结合色谱质普联用仪、纤维分析仪、数码显微镜等科学设备,进行文物修复前画心染料成分、纸张纤维、绢丝结构等项检测;利用传统修复手段,以呈现文物修复后的最终面貌。通过对该贴落修复流程的呈现,从而引申此类贴落在特定状态下可应用的修复方
摘 要:霍山县位于大别山腹地,是著名的革命老区,革命文物资源丰富,革命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至关重要。文章旨在研究霍山县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的现状,探究霍山县革命文物保护工作改进和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霍山;革命文物;文物保护;文物利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2.007 2021年3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
摘 要:定西市安定区历史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关系着这一地区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文章在对该地区文物保护工作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指出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并从人才培养、保护意识、财政资金、体制机制、宣传创新和隐患排查六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基层;文物保护;困难;对策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2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城市扩张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原本植根于民间、代表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失去生存的土壤,面临保护与传承的危机。作为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宿迁地区历史文化最主要的机构,宿迁市博物馆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在保护与传承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宿迁 DOI:10.200
摘 要:文章基于西藏文物保护的独特需求,分析了数字化监测技术在高原环境中的应用可行性,探讨了适用于文物保护的数字孪生、高光谱遥感、红外热成像及物联网技术的原理和优势,并结合实例展示了这些技术在文物劣化监测、微环境监控和结构安全评估方面的成效。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优化实施建议,包括优先技术选型、数据平台建设、设备适应性优化和数据标准化处理,以促进高原环境中数字化监测技术的科学应用。 关键词:西藏地区
摘 要: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医院文物建筑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它们承载着医学发展的历史记忆,见证了无数生命的救治与呵护。对医院文物建筑进行修缮保护,不仅是对建筑的维护,更是传承人类医疗文化的重要举措。文章聚焦于原齐鲁大学近现代建筑群这一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医院文物建筑,通过对文物信息整理、修缮保护及利用层面,实现文物建筑保护与现代医院功能拓展、文化传承传播的有机统一,为医院文物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
0 引言 文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文物保护方式存在诸多局限:一方面,传统保护手段往往较为单一,主要依赖物理防护和人工监管,难以全面应对各种潜在风险;另一方面,传统保护方式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大量文物保护的需求。同时,传统保护方式缺乏可持续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护效果可能逐渐减弱。在此背景下,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需求日益凸显。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以非侵入和非接触的方式对文
摘 要: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群作为重要的魏晋文化遗址,其墓葬砖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然而,由于长期的环境侵蚀和人为扰动,墓葬砖画面临着较严重的病害威胁。为了有效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文章以常年对外开放的六号墓和有需开放的七号墓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其砖画病害的类型、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保护策略,旨在为墓葬砖画的长期保存提供科学依据和技
摘 要:文章以阜阳市158处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分布特征与保护利用现状,总结成效的同时,分析规划整合不足、产权复杂、考古滞后、利用模式单一等问题。据此提出优化路径:构建市域统筹顶层规划;建立文物收储平台破解产权难题;加强考古研究发掘价值;健全多元主体参与的活化利用体系;突出文化标识融入淮河廊道建设。旨在为阜阳系统性保护与活化文物资源提供参考。 关键词:阜阳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活化利
摘 要:古文化遗址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保护工作面临诸多挑战。通过对东营市古文化遗址保护实践的调研分析,探讨建立健全古文化遗址巡查机制与管理规范的重要性。研究发现,通过建立联网监控系统、规范巡查制度、完善执法程序等措施,可有效预防和制止古文化遗址被破坏。以东营市为例,通过实施“四有”和“五纳入”工作要求,严格执行建设用地考古前置制度,加强日常巡查监管,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行为,取得显著成效。建
摘 要:旺苍县木门会议旧址因木门会议而得名。木门会议是1933年红四方面军入川后在木门镇召开的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军事会议。历年来,旺苍县委、县政府对木门会议旧址的保护与利用十分重视,依托木门会议旧址建立了木门会议会址陈列馆(2009年更名为“木门军事会议纪念馆”)并正式对外开放。2019年10月,该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四川省国防教育基地、四川省
摘 要:巡回展览是适应新时代博物馆事业发展要求,使文物和历史文化融入百姓生活、服务更多公众的现实需要,也是博物馆拓展社会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远古回声:半坡遗址与半坡文化展”是西安半坡博物馆策划并举办的一个专题性全国巡回展览,历时5年的实践,不仅是让文物活起来的一次尝试,也是展览工作新方法的探索。 关键词:巡回展览;实践和探索;活起来 DOI:10.20005/j.cnki.issn.1674
摘 要:作为中国旧石器时代的三大直立人之一“元谋人”的发源地,云南省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且具备一定的知名度。云南省博物馆自2015年开始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研发工作,在过去的近十年间,其以馆藏文物为基础元素进行了大量文创产品的研发与设计,文创产品虽然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但是其知名度与品牌影响力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文章以云南省博物馆为例,通过对其文创产品的发展现状以及设计与推广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
摘 要:随着我国博物馆建设的蓬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成为评价博物馆开放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与大型综合类博物馆相比,小众专业类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以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文章在网络调研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公共服务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从而为小众专业类博物馆提供参考。 关键词: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调查研究 DO
摘 要:在博物馆教育中,讲解员的语言艺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增强观众的理解,还能极大地丰富他们的体验。文章详细分析了讲解员在实践中运用的各种语言表达技巧,如控制语速、调整语调、精心选择用词以及运用故事化策略,探讨这些技巧如何有效地深化观众的认知和情感体验。特别是在提高信息的传达效率和吸引力方面,艺术化的语言表达显得尤为重要。研究结果显示,这种表达方式不仅能提升观众对信息的接受度,还能激发他
摘 要:通过博物馆艺术展示设计,向大众传递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探索地域文化元素的传承,研究如何将地域文化在现代空间中进行活态化传承,保持文化的活力,将地域文化更好融入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提升设计的地域性,丰富现代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通过解析地域性文化中的元素,合理应用到博物馆的空间艺术设计中,强调以地域性文化为核心的展陈空间设计。对地域文化中的材料、色彩、建筑等方面进行语义解析,以系统性思维介入到
摘 要: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博物馆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博物馆教育资源的社会化利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如何发挥文物藏品的独特媒介属性,创新教育活动的媒介形式,进一步拓展博物馆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值得深入探讨。文章运用媒介偏向理论,以大同市博物馆为案例,重点分析了文物资源与社会教育活动在媒介属性、传播特点等方面的内在关联,从利用时间偏向型媒介的故事化讲述功能、抓住节庆时间节点
摘 要:文章主要探讨博物馆在中国青少年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及其面临的挑战。以广西博物馆为例,通过分析改扩建后新增儿童考古探秘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教育服务设施,来探讨如何将展览内容与研学课程紧密整合以提升教育效果。同时指出,大部分博物馆缺乏系统儿童心理学和儿童行为认知学的指导,以及评估教育活动效果并持续改进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广西博物馆将继续努力应对挑战,提升青少年儿童
摘 要:为提高博物馆的数字化保护管理水平,实现文化遗产知识传播新理论指导下的应用创新,汤原县博物馆实施了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通过可移动文物资源数字化、可移动文物数字化管理、数字化传播与教育体系建设、数字化服务体系建设、信息基础平台建设等一系列举措,优化了汤原县博物馆的教育和社会服务体系,完善了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建立健全了博物馆文物数字化利用系统,为汤原县博物馆今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
摘 要: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时的时间指针,还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传统礼俗体系及价值系统,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礼俗活动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华文化之精髓,贯穿中国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文章旨在廓清二十四节气传统礼俗的内涵、特征和价值,从指导农业生产、国家祭典、民间祭祀、婚丧嫁娶、饮食文化等方面阐述古往今来二十四节气的传统礼俗活动。此研究有助于挖掘二十四节气的丰富内涵及传承弘扬其文化价值,增进中
摘 要:自20世纪初以来,石窟寺调查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逐渐发展成为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石窟进行调查并出版报告是深入研究的基础,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测绘作为记录石窟的手段之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测绘方式从过去的手工测量到现在对三维技术的应用,技术的进步加快了考古工作的进度。总结以往测绘成果中常见的问题,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未来考古报告的编写。 关键词:石窟寺考古;测绘;手工;现代技术 DO
摘 要:将星辰形象应用于装饰性题材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赵宝沟文化小山遗址F2②:30尊形器、河姆渡文化的猪纹方钵以猪代表北斗。其作为思想文化的载体,最晚于汉代成型,此后不断演变发展。高句丽先民将星象图绘制于墓葬壁画之上,包括二十八星宿、北斗以及瑞星等,体现其对星辰的崇拜和对生死的思索。文章通过对集安地区高句丽壁画墓中星象图的观察研究,探讨不同时期高句丽墓葬星象图的特点,进而思考高句丽人
摘 要:城村汉城遗址是西汉闽越国王城遗址,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古城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城村汉城的营筑在受到中原城邑营造制度深刻影响的同时,处处因应并充分利用南方的连绵山丘及充沛水势,在选址和格局诸方面更多地体现出因地制宜的营城理念,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城门作为城村汉城遗址的关键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不仅是城市的出入口,更是当时社会、经济
摘 要:文章以《刘海戏蟾图》为研究对象,聚焦其作为道教文化与民间信仰交融的经典题材,在海派艺术中的传承与创新表现。采用图像学分析、艺术比较等方法,深入研究《刘海戏蟾图》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化内涵,揭示其在海派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对比任伯年与王一亭的《刘海戏蟾图》,分析二者在人物刻画、构图方式及色彩运用上的差异,揭示了王一亭在继承海上画派传统技法基础上,通过个性化创作实现的创新与突破。研究发
摘 要:位于山东栖霞的牟氏庄园,作为我国北方封建地主庄园建筑的杰出代表,其古建筑营造工艺独具特色,尤其石墙更是匠心独运,集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体。文章以牟氏庄园古建筑石墙为研究对象,介绍了牟氏庄园的历史渊源、建筑格局,揭示了石墙装饰的文化内涵;继而重点阐述了石墙营造过程中,在石材选料、墙体构造、砌筑方法上的精湛工艺,指出“斗谷墙”的营造价值;然后以“虎皮墙”为例,从灰缝处理、造型特点、装饰纹样、图案
摘 要:文章通过对秦汉时期建筑遗址中出土的板瓦、脊瓦、筒瓦、瓦当及排水管道等建筑材料的介绍,对其摆放位置及功能做了探讨,初步了解到秦汉时期人们对建筑的防雨与排水功能的认识和处理方法。 关键词:秦汉建筑材料;防雨排水;功能探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2.031 0 引言 秦汉时期,陕西关中地区皇家园林行宫鳞次栉比,“离宫别馆,弥山跨
摘 要:石雕艺术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石雕技艺巧夺天工,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是石雕匠人内心世界的生动映照,还是徽州人对艺术追求和文化传承的生动体现。歙县北岸吴氏宗祠石雕生动自然、意境风雅,堪称典范,透过这些栩栩如生的作品,可以窥见徽州人的审美情趣和道德理念。 关键词:文化内涵;徽州石雕;吴氏宗祠;徽州文化 DOI:10.20005/j.cnki.iss
摘 要:张之洞以其“经世致用”“中体西用”等思想观念对晚清学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文章旨在通过对张之洞学术思想的深入研究,结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意义及目标,分析张之洞的经学、教育、与时俱进等思想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启示。并通过举例阐述如何以张之洞的学术思想为支撑与实践指导,深入挖掘长江沿线丰富的文化资源、让公众更好地感知和体验长江文化的魅力,从而更进一步传承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
摘 要:“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文章客观分析了滕州市博物馆建馆近70年来的发展沿革,指出编修滕州市博物馆志的现实意义,提出滕州市博物馆志篇目设计的参考方案,既是对编修博物馆志的有益探讨,也对滕州市博物馆志编修工作起到助推作用。 关键词:博物馆;博物馆志;志书编修;篇目设计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2.034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
摘 要:安徽地处长江、淮河流域,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与多元文化交融,孕育了贯穿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古陶瓷文化。文章以出土器物与窑址为核心,系统梳理其技术演进、艺术特征及历史价值,揭示其在中华文明中的独特地位,并探讨当下保护与传承的课题。 关键词:安徽;古陶瓷;文化交融;遗址保护;技术演进;艺术特征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2.035
摘 要:新城忠勤祠保存石刻148块,涵盖御赐、家训、颂文、传记、祠赞、诗文以及流散等七大类。其中明代人物传记类石刻有8组35块,以传记形式记载了新城王氏家族代表性人物事迹,生动展示了新城王氏家族的兴盛发展脉络。文章研究忠勤祠明代人物传记类石刻,对了解石刻本身蕴含的文化元素、发现新城王氏家族从移民家族到官宦世家蝶变崛起的基因密码、赓续石刻保护传承的时代价值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忠勤祠;新城王氏
摘 要:山西省拥有非常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而且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地质公园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也是对当地文化遗产的一种全新的展示和推广。通过对山西省国家级地质公园旅游开发现状的调查,结合携程网游客评论数据,得出山西省国家级地质公园网络关注度、客源地及吸引要素,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山西省;地质公园;旅游
摘 要:广西壮锦作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然而,随着现代消费市场的变化,壮锦在传承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愈加复杂。市场需求不仅影响壮锦的生产和设计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传统技艺的创新与发展。与此同时,壮锦的文化价值与技艺传承也反过来刺激了消费的增长。文章探讨广西壮锦消费与传承的内在联系,有助于理解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持续发展与挑战。 关键词:广西壮锦;消费;传承;关系探讨;非
摘 要:胶东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有着“一早三最六多”的优势。通过加强区域联动、聚焦数字化转化、打造红色文化特色品牌、强化红色艺术作品创作等途径,探索活化利用胶东红色文化的创新性路径,既是对胶东红色文化资源历史内涵的再度深入挖掘,也是对胶东红色文化进行多种途径展示利用的实践探索,对于发挥其传承红色基因、实现教化育人、推动产业发展、激发胶东人民的爱国热情等功能具有一定的理论借
摘 要:2004年,绵阳市涪城区城郊乡高水村第六居民区(简称“高水六区”)发现一处窖藏,绵阳市博物馆对窖藏和出土器物进行了清理、修复和整理工作。该窖藏共出土铜器46件(套),器型有铜镜、铜瓶、铜烛台、铜筷、铜匙、铜铃等。铜镜纹饰包括仙人龟鹤纹、八卦纹、缠枝芙蓉花纹等,其他铜器多为素面,少量装饰弦纹。铜器造型较为自然朴素、小巧轻便,颇具实用性。从纹饰和造型判断,出土铜器年代均为宋代,窖藏年代亦为宋代
6月6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6月14日,主题为“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主场城市活动将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由国家文物局、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主场城市活动聚焦主题主线,将进行系列宣传展示、遴选推介及相关发布。举行开幕式、“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主题论坛、第五届文物科技创新论坛、主题讲述,公布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遴选推介名单、2
新华社济南2025年6月4日电(记者邵琨)我国科学家凭分子遗传学证据确认,山东广饶傅家遗址存在距今4750年以前由两个母系氏族构成的社会形态。 这项成果在世界范围内首次确证存在史前母系社会组织,首次以分子遗传学证据实证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的具体结构,刷新了母系社会最早仅可追溯至欧洲铁器时代的遗传学线索溯源。这项研究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等联合开展,相关论文2025年6月4日在国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