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集运河文物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现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馆内收藏的清代玉器,以陈设、生活和装饰用玉为主。各种玉器玉质优良,雕琢细腻,造型丰富,力求雅致,纹饰题材富有吉祥喜庆之意。充分体现了运河为沿岸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关键词:清代;玉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D
摘 要:山水图像作为壁画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据了画面较大空间,这也是众多寺观壁画的特点之一。多福寺壁画属于明代佛传故事画,与太原崇善寺画稿具有密切关系,两者在山水图像上既展现出了较大的相似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些差异对研究多福寺壁画中的山水图像具有重要作用。按照山水场景的不同,对多福寺壁画进行类型化划分和研究,归纳总结其山水图像特征,进而明确其独特性,并对两寺壁画中山水图像的差异性予以阐释。
摘 要: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都建平”瓦砚,砚盖上刻有“百二长生馆珍藏”,系晚清官员吴大澂旧藏,经考证为吴氏在任职陕甘学政期间所得,后由方若递藏,再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由“都建平”考证都司空负责诏狱,及编制指挥囚徒从事板瓦制作和城墙修筑等工作。 关键词:瓦砚;都司空;吴大澂;百二长生馆;方若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4.003 中国国家
摘 要:巫山麦沱墓地附近(淀粉厂)出土“啬夫”铭文灰陶灶,为解读其历史文化信息,文章利用同时代同地点遗迹和出土遗物资料,再结合历史文献,考证东汉时期巫县的土地制度和庄园经济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啬夫”;巫县;土地兼并;庄园经济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4.004 0 引言 巫山,位于重庆东部长江三峡中段,自古以来是长江黄金水道与巴
摘 要: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我国之后,经过数百年发展,在南北朝时期已成为我国民众的一种普遍信仰,佛教文化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艺术瑰宝。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王朝频迭的时代,社会动荡,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们纷纷寻求精神寄托,佛教得到迅速发展,与我国的道、儒二教并驾齐驱。南北朝时期的惠民县素有“燕津门户”之美誉,交通便利,政治地位显要,是佛教活动的重要地带。从南北朝到唐朝时期,虽历经三
摘 要: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它是一个大分裂时期,政权更迭频繁,藩镇割据,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进入大发展大繁荣时期,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增强。这一时期的各个国家、政权都有自己的货币铸造、流通,其中楚国的马殷等人开始铸造的天策府宝方孔圆钱是极其珍贵的钱币类文物。 关键词:五代十国;钱币;天策府宝;方孔圆钱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
摘 要:鸟崇拜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其在藏文化中也有丰富的体现。藏戏是藏文化的代表之一,面具是其不可或缺、极富特色的元素。在动物面具中有多种鸟面具,在藏戏《白玛文巴》中有所体现。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藏了一件藏戏《白玛文巴》云雀面具,其制作工艺如何,又有怎样的文化内涵,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得知,此面具为贴布脱胎面具,制作时需经制作胎模、制作贴布白坯和按照绘画造像规范进行安装附件及着彩绘色三
摘 要:承淡安是我国著名针灸学家,是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今南京中医药大学)首任校长。他曾经研读的医籍现收藏于校内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其中部分医籍盖有经手藏家之印,主要分为姓名印、斋馆印和闲文印等。文章通过考查印文内容,梳理相关信息,以呈现这些医籍的递藏关系和授受源流,丰富承淡安的生平资料。 关键词:承淡安;藏书;钤印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
摘 要:青海省博物馆馆藏乐都瞿昙寺出土17册明代经卷均为折装形式。通过目视法、便携显微照相观察法以及无损、微损检测法对该批文物的尺寸、质量、厚度、pH值、色差、耐水性及纤维老化状态进行调查与评估,结果发现,文物纸张纤维劣化断裂情况严重,部分纤维发生降解,并且有继续发展恶化的趋势。 关键词:经折装经卷;病害调查;保护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
摘 要:明鲁荒王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及其嫔妃汤妃、戈妃的陵墓。文章介绍了明鲁荒王陵概况,探讨其保护意义及现状、问题,从保护修缮、防渗治理修缮、消防三个方面研究明鲁荒王陵保护,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明鲁王墓;邹城市;明鲁荒王陵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4.010 明鲁王墓由鲁荒王陵、鲁靖王墓、鲁钜野王墓组成,地处山东省
摘 要:预防性保护是科学检测、调控文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方法,是当今世界文物领域保护的重要趋势。文章以奉节县美术馆纸质书画艺术藏品为例,阐述了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概念,分析了奉节县美术馆书画藏品保存环境状况,从建立环境监测系统、改善文物储存微环境、制定预防性保护机制等几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预防保护措施,确保馆藏书画藏品处于相对稳定、安全的环境中。 关键词:书画藏品;预防性保护;环境监控 DOI:1
摘 要:通过对业已刊布的敦煌文献的普查,发现敦煌本《观无量寿经》及其注疏写本共135号。根据内容、裂痕残字、行款格式、书风笔迹等不同信息比对分析,在前人基础上发现其中19号残片可以新缀合为9组。缀合后写本面貌更为完整,有助于判断写卷从藏经洞出土前后的残损情况。 关键词:观无量寿经;敦煌文献;缀合;残损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4.012
摘 要:长城营堡是长城军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保护长城文化的完整性与真实性有着重要作用。清平堡是明长城延绥镇三十六营堡之一,其考古发掘成果是近年来长城考古重要收获。考古发现为研究明代军事防御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随着清平堡遗址考古进程的逐步推进,新发现、新成果不断涌现,关于清平堡遗址保护与利用问题亟需解决。文章在介绍清平堡遗址的基本概况、分析遗址的价值及保护与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研究探讨清平
摘 要: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三维扫描技术已逐渐成为文物修复领域的重要工具。文章对青铜器的三维扫描与修复方法进行探索,首先对基于光学的三维扫描技术进行介绍,包括其参数选择、优化和数据处理技术。其次,详细描述了实际操作流程,包括设备选择、扫描前准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探讨了如何利用三维扫描技术进行青铜器的修复,从三维模型的模拟预览到修复后效果的评估。最后,通过实践案例分析,证实了三
摘 要:在新疆库车友谊路墓群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五铢钱。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批出土五铢钱的性质及有效的保护方法,作者对这批出土钱币进行了取样并对样品做了金相与成分分析、锈蚀产物分析,对发掘区域的土壤酸碱度和氯离子含量进行了测试。通过对样品中氯离子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作者筛选出了适合的保护方法,并提出了一套合适的处理方法和步骤。此外,通过对同一区域不同墓葬出土的五铢钱进行金相和成分分析,作者还得出
摘 要: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数字化技术可以通过非接触性的方式对文物进行采集、保存、展览和传播,有效提高文物保护与传承的质量和效率。文章探讨了文物保护与数字化技术的关系、结合的优势以及结合的原则,重点讨论了文物保护中的关键数字化技术,包括三维扫描技术、影像处理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及数据库与信息管理技术,进一步分析了数字化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具体应用,涵盖了文物数字化采集与建
摘 要: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北部边疆,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其悠久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建筑。文章对古建筑的分布、建筑结构特点以及保护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古建筑的保护策略,以便为今后更好地保护内蒙古文物古建筑提供借鉴。 关键词:内蒙古;古建筑;保护与利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4.017 0 引言 文物古建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公共资源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进博物馆,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增长知识、提升素养,满足自己的精神渴望和追求。以中国文字博物馆原创展览为例,从策展理念、展览筹备、展览实施、展览价值四个方面进行回顾剖析。 关键词:博物馆;原创展览;策划;文化自信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4.018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公共资源的普及
摘 要:博物馆作为服务全社会的公益性机构,承担着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责。现阶段,博物馆越来越重视教育职能的发挥,而博物馆教育应该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存在视听障碍、行动不便等问题的弱势群体由于其受教育程度的局限,更应该受到重视。文章以开封市博物馆为例,阐述面向弱势群体如何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探究博物馆弱势群体教育的工作方向,从而让博物馆教育助力提升弱势群体教育素质和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开
摘 要: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背景下,博物馆展品的英文公示语至关重要。妇好墓出土文物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一张特色名片,其公示语的英文翻译却有所缺失,未能有效发挥其文化传播的作用。基于此,文章着眼于妇好墓出土文物的英文公示语,依循回译性原则,浅析回译在英文公示语中的应用及可能性,进而为英文公示语在传播展品内涵与文化方面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同类文物公示语的英文翻译提供可能性。 关键词:回译;文物翻译;公
摘 要:《国家宝藏》的横空出世使大众对于博物馆的热情空前高涨,这并不是博物馆于电视综艺领域的首次尝试,却是目前为止综合影响力最大、评价最高的。文章在系统梳理博物馆综艺路径转换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学、传播学、博物馆学相关理论解读《国家宝藏》的创新要素,及其对文博类综艺及博物馆展教设计的启发。 关键词:《国家宝藏》;博物馆;文博类综艺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
摘 要:在传统意义上,博物馆属于文化机构。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我国智慧博物馆的建设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我国的智慧博物馆建设路径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因此,文章将针对文旅融合视域下智慧博物馆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智慧博物馆建设存在的问题、如何加强智慧博物馆建设等问题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探索出智慧博物馆的有效建设路径。 关键词:文旅融合;智慧博物馆;建设路径 DOI:10.20005/j.c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和教育资源、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新的教育政策下博物馆教育功能发挥面临的契机和挑战,进一步剖析我国博物馆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究更好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有效路径,并提出了开发具有“公众参与”特征的分众教育活动,探索专业的馆校教育合作体系,以促进“博物馆+”跨界融合提升文化产品的教育附加值,以博物馆教育资源课程化实现协同教育的互补共进等发挥博物馆教育
摘 要:博物馆是文物保护的重要机构,也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借助博物馆内文物展览、社会教育、宣传推广等活动可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有利于社会主义新文明风尚建设。目前繁荣文化事业及产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重要方向,加强博物馆建设,使其更好地发挥文化载体职能,对一些文物的社会价值和教育意义进行有效挖掘,可以增强文化传播影响力,为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夯实文化基础。基于此,文章分析当前博物馆在资产管理上
摘 要:高校博物馆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能够依托高校特色专业,形成极具教学性、专业性和科研性的博物馆特色。文章为促使高校博物馆打破束缚,充分发挥自身科普教育功能,提出应积极面向社会开放、进行国内外交流合作、全面整合社会有效资源等方面的建议,以求立足专业特色教育与科研基础,让社会公众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与品格素养,真正实现高校博物馆素质教育和科学普及教育。 关键词:科
摘 要:博物馆一直都是输出文化价值的重要媒介,面对各类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技术手段日渐丰富、日益严格的传播工作要求,应当对新媒体视阈下的展陈传播路径进行分析。文章先对博物馆展陈传播路径的创新必要性展开探究,并结合相关博物馆传播工作案例,探究科技时代背景下与新媒体技术融合的博物馆展陈传播路径,希望可以为提升博物馆传播工作质量、构建全新的博物馆传播工作体系提供帮助。 关键词:新媒体;博物馆展陈
摘 要:玉柄形器作为一种礼器,对观察使用人群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在同时期的遗址中,盘龙城和郑州商城都出土了较多的玉柄形器。对玉柄形器的观察有助于认识盘龙城的性质。通过比较,发现盘龙城和郑州商城出土玉柄形器在形态、工艺、随葬状态以及随葬的数量与墓葬等级之间的关系上具有相同的特征,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产品来源和礼制层面上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盘龙城;郑州商城;玉柄形器;制作;使用 DOI:10
摘 要:2018年4月,重庆市江津区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在大路山发掘出了两个砖室墓穴,其中一个是重庆地区罕见的合葬画像石棺墓。根据墓葬形制、壁画内容和出土器物,这座墓葬可以追溯到公元220—223年,该墓葬的出土画像石棺画面丰富多样。墓葬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最悠久、根植最深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生存环境各异,这种长期的影响,使各地区的墓室艺术都有其对应的图像特征。对于不同石棺画像的分
摘 要:箭镞作为中国古代远射兵器的一种,有着悠久的发展演变历程。在秦汉时期箭镞发生了重要变化,其突出表现是材质由多样趋向统一,由铜制为主,骨质、石质少量向铁制转变;箭镞形制更加多样,并出现了形制丰富的异形镞;箭镞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演变受铁器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以及兵器的发展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 关键词:箭镞;秦汉;射礼;演变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
摘 要:元代盛熙明编著的《法书考》作于其在奎章阁为官时期,是一部书法专论,书中有辑录前人言书法之事,亦有盛熙明自己所撰之评注,是元代一部重要的书法文献著作。全书共有八卷,第二卷《字源》中子目《梵音》部分,将梵语与八思巴文的字母与读音录入其中,子目《华文》部分则论述各种书体与作字之法。余绍宋在《书画书录解题》中认为《法书考》第二卷可以删去未免武断。还原到元代那样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特殊时期,在少数民族
摘 要:灿若星河的历史长廊中,古诗词是最明亮的星辰,无数诗词编织出一个又一个瑰丽的世界,或婉约豪迈,或浪漫温情,或缠绵悱恻。源远流长的诗词文化中,透过文字看本质,才能领悟古诗词的意象。每句古诗词都有其独特的诗韵神韵,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意象审美是深层解读古诗词的关键切入点,文章以此为基础,通过汉字、叙事、人物、愁的角度,对古诗词的意象审美文化进行深层次探究。通过意象审美走入古诗词的世界,领悟古
摘 要:龙纹是中华民族传统而古老的纹饰,一般认为龙的形象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便是红山玉龙,龙纹经过漫长的发展形象逐步稳定,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到了公元10世纪左右,契丹政权崛起并以今赤峰地区为中心建立辽政权,在与周围政权的长期互动过程中,契丹人形成了自己的龙纹文化。随着辽代龙纹饰文物的不断被发现,对龙纹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文章选择部分辽代龙纹饰文物,就其基本特征和演变规律进行简要探讨
摘 要:汉代陶器纹饰承载着社会生活与历史发展的特征,凸显汉代社会人们的心理追求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研究汉代陶器纹饰演变及其制作手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时间为脉络,研究不同历史时期汉代陶器纹饰的演变,在此基础上,从彩绘、模印、刻画等纹饰不同制作方式的角度,对汉代陶器纹饰的分类和特征进行分析,分别阐述了汉代陶器彩绘纹饰、模印纹饰及刻划纹饰的制作方法。同时,基于当代陶艺创作视角,探讨了汉代陶器纹饰制
摘 要:清代玉山子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完美的比例和构图、富有诗情画意的题材以及独特的审美风格而被视为艺术品。文章旨在探讨文人阶层对清代玉山子的鉴赏观念以及对其艺术价值的评价,文人阶层对清代玉山子的鉴赏观念体现在崇尚自然与和谐、追求文化内涵与意蕴、重视题跋与钤印、以德治玉与儒家思想以及诗情画意与艺术审美等方面。文人阶层对清代玉山子的艺术评价表现在其精湛的雕刻技艺、生动逼真的造型、富有诗情画意的构图、
摘 要:古建筑文化遗迹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之上的3D扫描技术是近几年兴起的,在重大历史遗迹数字化展示与修复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古建筑本身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与体现,附着于其上的其他艺术元素同样值得我们珍惜和保护。就鲁土司衙门古建筑物外墙附着的砖雕而言,由于其裸露在建筑物外墙长期经受风雨侵蚀及人为破坏,为文物保护与后期修复提出了新的命题。利用3D扫描技术将附着在古建筑
摘 要:尹昌龄是晚清时期川陕地区有名的教育家、慈善家和实干家。清朝末期,商州地区书院残破、士风不振。在新政教育改革的号召下,尹昌龄建立商州中学堂,推动了商州教育从传统书院到新式学堂的转变。尹昌龄任职期间廉洁奉公,他率先打开了商州接受西学之风的门槛,并培养了一批学习新思想的先进人士,为商州社会教育的发展乃至陕西教育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关键词:书院;尹昌龄;商州中学堂;教育转型 DOI:10.2
摘 要:庆州是辽朝鼎盛时期修建的一座城市,距今已近千年,是辽朝三位皇帝的奉陵邑,具有重要的作用。庆州城的修建、发展是融合了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共同结果,城中的许多遗迹及出土的文物见证了辽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是辽代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印记。 关键词:庆州;出土文物;建筑遗存;民族融合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4.037 1 庆州城基
摘 要:当前博物馆文创产业正处于繁荣发展阶段,随着大众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提升,文创产品与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年轻人逐步成为当下社会文化消费的主力军,打卡文化地标、购买文创产品等都是在传播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通过文创产品,大众不仅可以和历史隔空对话,更能反向“安利”相应的历史文化景区、博物馆,形成文化循环。考古盲盒作为市场潜力巨大的产品,趁此风头顺利进入了文创领域,成功推
摘 要:文章以宁夏北部川区的传统民居建筑为切入点,通过田野调研、资料分析,论证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民居空间构成、形态特征、建造技术等,研究总结出该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地域性文化特征,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丝绸之路”;宁夏;传统民居;建筑类型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4.039 0 引言 宁夏北部川区是古“丝绸之路”过境
摘 要:骆越是我国古代南方地区民族中的一支,骆越民族在广西西南部和越南北部地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骆越文化遗产的研究利用在迎来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同时,也有可能会遇到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简要介绍我国在骆越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及利用方面的现状,提出“一带一路”背景下加强骆越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利用的新对策。 关键词:“一带一路”;骆越;文化遗产 DOI:10.20005/
摘 要:合肥三国军事文化资源丰富,拥有古城址、古战场、水利工程遗址和非物质的故事、传说等文化遗产类型,在合肥城市发展史研究、三国文化资源利用、地域文化挖掘方面具有突出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价值。通过合肥三国文化价值的阐释,提出合肥三国军事遗址公园展示提升、合肥三国军事文化遗产文旅展示区打造、合肥三国军事城市文化产业研发的文化遗产展示利用路径。 关键词:合肥;三国;军事;文化遗产;价值 DOI:10
摘 要:红色资源记载并反映了重要革命历史事件,深入挖掘、利用红色乡土资源,对于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核心素养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博物馆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深入挖掘红色革命资源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精神内涵。文章以江西省内博物馆红色乡土精品课程为例,对博物馆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关系以及红色乡土课程开发利用做出思考。 关键词:红色资源;乡土课程;核心素养;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