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探究了烘干温度对八角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旨在为八角烘干质量控制和加工标准提供理论依据。以云南八角鲜果为原料,通过热风干燥法烘干,采用代谢组学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不同烘干温度下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八角鲜果含水量在 74.33%~75.66% 之间,烘干提升率在 71.43%~95.24% 之间。在 40~90°C 烘干过程中,八角中萜类、酯类、醇类、芳烃类、醛类、酮类、胺类、酚类、卤代烃类、烃类、酸类、含硫化合物和杂环类化合物共计13种挥发性成分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萜类物质的变化最大。烘干温度高于 70°C 时,八角挥发性成分下调数量显著增多,其中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茴香脑显著下调。挥发性代谢物聚类分析表明,随着烘干温度的升高,八角大部分挥发性成分含量呈降低趋势。在 40~60°C 烘干过程中,八角挥发性代谢物变化相对较小,在 70~90°C 烘干过程中,八角挥发性代谢物变化相对较大, 70°C 以上的烘干温度不利于挥发性风味成分的保留。
摘要:为研究低压静电场对预制菜豆角烧牛肉贮藏保鲜过程中品质的影响,以豆角烧牛肉为研究对象,采用低压静电场于一18℃下贮藏,通过测定色泽、质构、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值、菌落总数、核苷酸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研究其在贮藏期间的变化,并结合滋味活度值(taste activityvalue,TAV)、味精当量(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EUC)值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分析贮藏期间品质差异。结果表明,贮藏第 20 天时,静电场处理组牛肉的菌落总数比对照组低 11% ( P<0.05) 。在整个贮藏期间,静电场处理组牛肉的TBARS变化值比对照组低 17% ,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此外,静电场处理减缓了牛肉和豆角的红度值 a* 值下降、黄度值 b* 值上升和硬度下降以及牛肉中氨基酸和核苷酸的降解程度。EUC值和PCA结果表明,贮藏第20天左右是滋味变化和品质劣变的关键时间点。综上,静电场贮藏有效提高了菜肴的贮藏稳定性和鲜味,并延长贮藏期 4~5d 。
摘要:桔霉素是青霉和曲霉产生的最常见的霉菌毒素,通常存在于红曲制品中。目前已经开发了多种检测桔霉素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大多设备昂贵且需要专业操作,成本较高。在该研究中,为了能够更便捷、准确地检测桔霉素,利用桔霉素的抑菌性,在发酵过程中采用抑菌圈法对桔霉素进行动态监测,并且对红曲红色素的抑菌性进行检验。实验结果表明,桔霉素抑菌圈直径的变化趋势与HPLC测定结果基本一致,抑菌圈法可以被用来准确地监测红曲霉发酵过程中桔霉素的产生情况。当红曲红色素浓度在25~400U/mL 范围内时,没有展现出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抗性,可以排除红曲红色素对抑菌圈法测定桔霉素准确性的干扰。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相比,抑菌圈法测定桔霉素较简单。抑菌圈直径和桔霉素含量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75,线性拟合度较高,可以较准确地检测桔霉素的含量,为工业化检测桔霉素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法。
摘要:以脱脂核桃粕为原料,优化低脂核桃酱工艺配方,研制一款低脂核桃酱产品。通过对低脂核桃酱的色泽、风味、组织状态和口感进行权重分析,建立低脂核桃酱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模型,结合随机质心映射(random centroid optimization,RCO)法优化低脂核桃酱工艺配方,探讨海藻酸钠、单甘酯、蜂蜡、核桃粕和水的添加量对低脂核桃酱感官品质的影响,并分析其品质特性。结果表明,低脂核桃酱的最佳工艺配方为海藻酸钠添加量 1.1% 、蜂蜡添加量 0.6% 、单甘酯添加量 0.3% 、核桃粕添加量 18% 、水添加量 80% 。在此工艺下制得的低脂核桃酱的感官评分为90.10分。与市售核桃酱和企业生产的核桃酱相比,低脂核桃酱产品口感最好,且脂肪含量 (3.78g/100g) 显著低于市售产品( .P<0.05 ),其质构特性(硬度 2.15N 、胶黏性 1.46N 、内聚性0.33、黏附性 1.53mJ )与市售核桃酱一致。该研究为核桃粕的有效利用及低脂核桃酱的生产提供了理论指导。
摘要:为确定碱提酸沉法提取鸡腿菇蛋白的最佳工艺,分析鸡腿菇蛋白的抗氧化活性,文章以脱脂鸡腿菇为原料,以蛋白提取率为指标,研究液料比、碱提时间、碱提温度和 pH 对鸡腿菇蛋白提取率的影响。以亚铁离子螯合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为指标,评价鸡腿菇蛋白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鸡腿菇蛋白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 22:1 、碱提时间 126min 、碱提温度 48°C 、pH12 ,此时鸡腿菇蛋白提取率为 18.49% ;在 2~10mg/mL 的质量浓度范围内,鸡腿菇蛋白亚铁离子螯合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其抗氧化能力也随之增加,鸡腿菇蛋白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该研究为鸡腿菇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关键词:鸡腿菇蛋白;碱提酸沉法;响应面法;提取率;抗氧化活性
摘要:妥甸酱油为云南双柏地区的特色产品,其优良品质的形成与微生物的关系尚不清楚,目前主要存在原料利用率低、风味品质不稳定、发酵过程难以精准稳定控制、发酵周期长等问题。该研究对云南妥甸酱油酱醪中的优势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筛选出3株产酶能力强、感官评分高的菌株,将其混合制成发酵剂用于酱油发酵,优化了酱油的生产工艺。结果表明,XT6-5、RT5-3和JT7-3的比例为 3:3:2 ,最优发酵工艺参数为发酵温度 41°C 、接种量 6% 、盐浓度 8% ,发酵完成时酱醪的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936g/100g ,感官评分为78.4分。该研究为提高妥甸酱油品质稳定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摘要:食品包装行业利用胶原蛋白(collagen,Col)材料制成的包装颜色较单一,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外观要求的不断提高,赋予可食性包装一些颜色来提升食品外观的吸引力成为研究热点。该研究将两种水溶性天然色素胭脂虫红(cochineal,Coc)和甜菜红素(betacyanin,Bet)与胶原蛋白溶液混合制成有色胶原蛋白膜,研究了色素对胶原蛋白膜性能和颜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纯胶原蛋白膜相比,色素的掺入提高了胶原蛋白膜的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此外,胭脂虫红胶原蛋白膜(Coc-Col)和甜菜红素胶原蛋白膜(Bet-Col)具有更好的紫外线阻隔性能,经光和热处理后,仍能较好地保持原有的颜色。有色胶原蛋白膜有助于丰富现有的食品包装市场,扩展胶原蛋白材料在调味品包装等领域的应用。
摘要:为研制具有健康功能和独特口味的发酵乳,以麦胚、百香果为主要原料制作发酵乳,通过测定添加不同菌种和糖后发酵乳的一些特征指标,确定菌种和糖的种类,再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进行麦胚百香果发酵乳最佳配方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最优菌种组合为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为 1:1:1 ,最适添加的糖为菊粉,麦胚百香果发酵乳的最佳配方为百香果添加量 10% 、麦胚添加量 2% 、菊粉添加量 6% 、乳酸菌接种量 3% 。与生牛乳和普通发酵乳相比,以该配方制作的麦胚百香果发酵乳酸甜适口,味道丰富、有层次,调节了原料乳的口味,具有调味的效果,具有一定的黏稠度,色泽为浅黄色,质地均匀,组织细腻。
摘要:以海鲈鱼和牛肉为主要原料,通过谷氨酰胺转氨酶(TG酶)重组技术改进牛排加工工艺。以质构、色泽、感官评分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加工工艺,探讨斩拌时间、滚揉时间、冷凝时间对重组海鲈鱼牛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重组海鲈鱼牛排的最佳斩拌时间为 90s ,滚揉时间为 1.5h ,冷凝时间为 16h 。在此工艺条件下重组海鲈鱼牛排的平均凝胶强度达到 4326.01g?mm ,感官评分平均值达到87.1分。该研究结果可为模拟牛排的实际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摘要:生鲜鸡肉冷鲜保藏过程中微生物的繁殖是影响鸡肉保质期的主要原因,文章研究了超高压(UHP)单独处理和结合植物提取物对4℃贮藏的清远麻鸡鸡胸肉品质的影响,并分析了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UHP与植物提取物结合处理显著降低了总微生物数和假单胞菌数。在肉色方面, 250MPa 结合 1% 植物提取物将 L* 值提升至69.68,并降低了 a* 值和 b* 值,但在感官上较难察觉。在肉质方面,250MPa处理分别将硬度和弹性提升至2630.31g和0.65,250MPa结合植物提取物较单独250 MPa处理有更低的硬度和更高的弹性。在货架期方面,250MPa结合植物提取物处理将货架期延长了约15d,并减缓了储藏期内生肉的色泽和气味的劣化速度。研究表明,植物提取物与超高压结合处理可以在保证产品感官品质的同时降低UHP处理强度,改善产品的肉质,为新型肉制品的加工提供了理论依据。
摘要:利用4种蛋白酶对石斑鱼骨进行酶解,以多肽含量和可溶性钙含量为指标,筛选出最佳水解酶,考察加酶量、料液比、酶解时间对多肽含量和可溶性钙含量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酶解工艺,测定最佳条件下得到的酶解产物中氨基酸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酶解时间4h、料液比1:6、加酶量4500U/g 时得到的多肽含量为 11.07mg/mL ,可溶性钙含量为 80.49mg/L ;酶解产物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的 35.87% ;酶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升高,DPPH自由基清除率在质量浓度为 5mg/mL 时为 94.62% ,达到同浓度 vc 的水平,说明其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该研究制备了一种富含多肽和可溶性钙并具有抗氧化活性的石斑鱼骨酶解产物,为石斑鱼骨资源的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摘要:以东北大酱中分离得到的抗菌性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uelezensis)R2为研究对象,通过发酵培养提取其胞外多糖,并采用DEAE-Cellulose 52离子交换柱纯化技术获得B.uelezensis 胞外多糖组分EPSBV-1,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该胞外多糖EPSBV-1分子质量为 ,由葡萄糖、甘露糖、鼠李糖和半乳糖组成,呈现为 β 吡喃糖形态,并具有三维螺旋结构,微观上表现为紧密的蜂窝状网络结构,代表了一种具有新型结构的胞外多糖。体外抗菌和抗氧化试验结果显示,EPSBV-1展现出优良的抗菌和抗氧化活性,在 1mg/mL 浓度时,ABTS自由基清除率达到 28.37% ,羟基自由基清除率为33.19%。综上发现,该新型胞外多糖及其生产菌株B.uelezensisR2不仅为传统发酵食品东北大酱的改良与新产品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而且为发酵调味品的优化和提升提供了科学依据。
摘要:通过在甜面酱发酵过程中加入鲁氏酵母(S)和嗜盐四联球菌,考察两种菌种的接种工艺对甜面酱理化指标、风味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先添加乳酸菌后添加酵母菌组在保障主要理化指标处于正常范围的前提下,其总酸含量和氨基酸态氮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可产生更多的醇类和醛类物质,综合感官评分较高,色泽和香气均得到一定的改善,具有明显优势。在甜面酱发酵第7天加入乳酸菌,发酵第14天加入酵母菌,共49d发酵周期生产出的甜面酱具有更佳的风味和品质。
摘要:为探究冻干果蔬粉对牦牛肉干嫩度和风味的影响,该研究比较了复合冻干果蔬粉嫩化处理(YH)、商业嫩化剂处理(SY)和未嫩化处理(CK)的理化指标、嫩度指标、感官指标差异,并采用GC-MS结合主成分分析对3种耗牛肉干的风味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YH组耗牛肉干具有较高的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pH更低,感官得分最高;剪切力和TPA结果表明,3组样品的嫩度存在差异,SY组和YH组的剪切力、硬度、内聚性、咀嚼性显著降低,弹性升高。 YH 组的剪切力最小,为9.74N,与CK组相比减少59.3%。GC-MS结果表明,YH组检测出81种挥发性风味物质,显著高于SY组,其中主要风味物质为醛类、烃类和醇类。结果表明,复合冻干果蔬粉可以有效提升牦牛肉干的口感、风味等品质。
摘要:预制菜是通过标准化加工工艺制成的便捷菜肴,因其方便快捷、品类多样且营养健康而广受青睐。为满足消费者对预制菜肴的较高需求,以大豆拉丝蛋白(soy silk-drawing protein,SSDP)为主要原料开发了一种预油炸素食丸。通过正交试验对产品配方和炸制工艺进行了优化,然后将不同浓度的针叶樱桃提取物(acerolacherryextract,ACE)添加到素食丸配方中,比较了添加不同浓度 (0%2%4%6%8%) ACE对素食丸在贮藏期间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POV)、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值、疏基含量、色差和感官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ACE的添加有效地保持了预油炸 SSDP素食丸在贮藏期间的色泽、口感与味道,显著抑制了素食丸中脂质与蛋白质的氧化。
高产细菌素乳酸菌的筛选及发酵工艺优化
摘要:优化黄颡鱼脱腥液的配方,讨论脱腥液对鱼肉和鱼汤挥发性物质的影响。以紫苏、葱、姜为脱腥原料,对黄颡鱼进行脱腥处理,以腥味值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值的综合评分为响应值,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脱腥液配方,利用HS-SPME-GC-MS技术探究脱腥处理前后鱼肉和鱼汤的挥发性物质变化。结果表明,脱腥液的最佳配方为紫苏汁2.00%、葱汁 1.50% 、姜汁1.60%,此时综合评分较优,鱼肉的可接受度较高。黄颡鱼肉经脱腥液处理后,出现具有香辛料特征的挥发性物质紫苏酮,制汤后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增加。脱腥后的汤中己醛、壬醛、辛醛、十三醛等腥味物质含量下降,醇类、酮类、萜烯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上升,赋予鱼汤鲜香气味,提高了鱼汤整体风味的协调性。
摘要:芹菜叶中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其维生素C、总酚和黄酮的含量均高于芹菜茎中的含量,同时芹菜叶中含有大量酸性成分,具有平肝降压的功效。但由于芹菜叶易腐烂,储存期较短,利用率较低,易造成资源的浪费。该实验以芹菜叶为原料制备速溶芹菜叶粉,通过研究柠檬酸添加量、浸泡时间、漂烫温度、漂烫时间等前处理条件对芹菜叶护色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优前处理条件。在最优前处理条件下对芹菜叶进行超微粉碎,研究超微粉碎对芹菜叶粉品质特性和加工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芹菜叶最优的前处理条件为柠檬酸添加量0.85%、浸泡时间 5min 、漂烫温度90℃、漂烫时间 1.6min 。在最优前处理条件下,芹菜叶超微粉碎至300目时,可获得品质较好、速溶率较高的芹菜叶粉制品。该研究充分利用芹菜叶资源,为芹菜叶深加工和新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摘要:该研究旨在分析晒干、烘干、微波干制、真空干制和真空冷冻干制等不同干制方式对沙果切片品质(色泽、复水性能、硬度)、抗氧化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真空冷冻干制处理的沙果切片酚类含量和抗氧化活性最高,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分别为24.5GAEmg/g和38.5REmg/g,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铁还原能力分别为67.25%、78.42%和3.76 FeSO4mmol/L,与新鲜沙果的酚类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真空冷冻干制得到的产品在色泽、复水性能、硬度等方面均优于其他方式的干制产品,因此,真空冷冻干制是处理沙果的最佳方法。
摘要:该试验选取新疆当地鲜食葡萄“火焰无核”为研究对象,对发酵温度、初始pH值、初始酒精度进行单因素试验,并以模糊数学感官评分和总酸含量为评价指标进行响应面优化试验,最终确认“火焰无核”葡萄果醋醋酸发酵过程中的最优参数组合为发酵温度 35°C 、初始 pH 值4.6、初始酒精度 7.3%vol ,在此条件下感官评分为87.18分。经过此处理后,所得到的葡萄果醋具有浓烈的果醋风味,呈现出清澈透明且略带深色的浅琥珀色调,香气较温和。
摘要:为降低加工中的能耗,并保持鸡汤的烹饪程度,即食鸡汤可采用炖煮-杀菌一体化的加工方法。该研究以清远麻母鸡为原料,将鸡肉切块,经焯水处理后与配料一同装袋密封,在 121°C 下进行炖煮杀菌,探究不同杀菌强度( F0 值)对鸡汤的感官品质、理化特性和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杀菌强度的增加,鸡汤的感官评分先上升后下降, F0 为 16min 时感官评分最高;pH值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浊度、乳化稳定性、TBARS值均不断增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氨基酸态氮含量先逐渐增加后保持稳定。鸡汤中共检测出17种游离氨基酸,包括必需氨基酸7种,苦味氨基酸是主要氨基酸。不同杀菌强度的鸡汤在风味物质上有显著性差异,鸡汤中的风味物质主要为烷烃类、硫化物、醇类、醛类、酮类、芳香族化合物。文章系统探究了杀菌强度对即食鸡汤品质的影响,为即食鸡汤和其他预制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摘要:采用紫薯与营养丰富的黄豆为原料,研发了一款紫薯黄豆复合发酵饮料。为追求最佳的发酵效果,该研究结合单因素实验与正交实验,最终确定了菌种添加量 0.10U/L. 发酵温度 42°C 和发酵时间 12hc 此条件下,产品的酸度为 (121.36±0.41)°T,pH 值为 3.86±0.03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 (5.6±0.2)°Brix 感官评分高,为配方研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对比分析发现,紫薯黄豆发酵液中有65种挥发性物质,比紫薯浆增加了29种,包含水果香和花香型挥发性物质,赋予了产品复杂多变的香气和味道,显著提升了感官品质,这些结果为后续产品配方的优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摘要:以谷氨酸发酵液为底物,通过美拉德反应制备鲜味调味料。通过谷氨酸棒杆菌发酵得到谷氨酸含量为 24.33g/L 的发酵液。以发酵液为底物进行美拉德反应,以褐变度、色泽、pH值、电子舌分析和感官评价为指标,考察了美拉德反应温度 (70~130°C )和反应时间 (30~150min) 对反应进程和产物呈味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和反应时间的延长,美拉德反应产物的褐变程度增加,总色差增加,pH值降低。美拉德反应的适宜温度和时间为115℃、 120min 。电子舌分析结果表明,美拉德反应增加了产物的鲜味。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美拉德反应增加了产品的鲜味、香味、醇厚感和可接受性。发酵液和美拉德反应产物中以鲜味氨基酸为主,吡嗪类化合物是主要的挥发性化合物,赋予产品香味。该工艺制备的产物鲜味突出、风味提升。该研究为新型鲜味调味料的开发提供了思路。
摘要:该研究以食用菌与山野菜为原料,研制即食山菌菜产品。以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明确制备即食山菌菜的工艺条件,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山菌菜即食产品的工艺参数。通过电子鼻和质构仪对产品品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即食山菌菜的最佳生产工艺参数为食用盐添加量 6% 、小米辣添加量 15% 、白砂糖添加量 3% 、泡发时间 15min 、煮制时间 15min 。在此条件下,即食山菌菜的感官评分最高,为84分。此时研制的即食山菌菜菌香味浓郁,口感极佳,色泽均匀,是一款优质的休闲菌菜。该研究为食用菌和山野菜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摘要:为开发新型风味料酒,以糯米为发酵主料,发酵过程中添加杏鲍菇制作杏鲍菇料酒。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杏鲍菇料酒的发酵工艺,以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法评价二次发酵过程中发酵时间(15,17,19 d)、发酵温度 (28,32,36°C )、杏鲍菇添加量(质量比 1%.5%.8%) 对杏鲍菇料酒氨基酸态氮含量、总糖含量和感官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法进行二次拟合和回归分析可客观综合评价杏鲍菇料酒的感官评分。在杏鲍菇添加量为 8% 、二次发酵时间为 19d 、二次发酵温度为 时,杏鲍菇料酒的感官评分可达47.7分,氨基酸态氮含量为 (0.61±0.03)g/L ,总糖含量为 (43.28±0.21)g g/L ,料酒整体色泽透亮,呈明亮橘色,组织均匀,酒味与杏鲍菇香味协调。
摘要:传统牛肉丸存在凝胶性较差、出油率高等问题,限制了其产业发展。然而,超声技术在牛肉制品中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牛肉丸的凝胶特性和品质。同时,燕麦膳食纤维因其独特的风味和功能在肉制品中的应用逐渐扩大。超声技术与燕麦膳食纤维结合不仅改善了牛肉丸的口感和结构,而且提高了其营养价值和市场竞争力。超声技术通过增强蛋白质的交联作用提高了牛肉丸的弹性和保水性;而燕麦膳食纤维通过吸附油脂和水分降低了出油率,增加了产品的健康益处,这些改进措施为牛肉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该研究基于此,以传统牛肉丸为对照,研究超声波结合燕麦膳食纤维对牛肉丸品质的影响,分析不同燕麦膳食纤维添加量A(1%)、B(2%)、C(3%)、D(4%)和E(5%)对牛肉丸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结合燕麦膳食纤维加工的牛肉丸的品质高于传统牛肉丸,且当燕麦膳食纤维添加量为3%时,牛肉丸的品质最佳。
摘要:文章基于5G环境下的温湿度智能调控技术,对香辛料粉生产车间的温湿度控制问题进行优化。5G物联网技术与边缘计算相结合构建了一个四层架构的智能调控系统,以此达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和稳定产品质量的目的。结果表明,利用5G网络在提升温湿度调控实时性、控制精度、能效及系统稳定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效降低了能耗,增强了风味成分的保持率,改善了粉末的流动性,该结果验证了5G技术在智能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摘要: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是一种致癌物质,易在食品中出现,对人体健康存在危害。为了快速测定镶制品中的 Bap 含量,该研究对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Bap 进行优化,用乙腈提取样品,在PLATISILTM ODS液相色谱柱 (250mm×4.6mm,5μm) ;流动相:乙腈:水为88:12;流速 1mL/min 、柱温 24.5°C 、进样量 10μL ,荧光检测器:激发波长 384nm 、发射波长 406nm 的条件下检测Bap的含量并绘制标准曲线,得到回归方程为 Y=1 047 259X+101 946,R2= 0.9995,平均加标回收率在68.58%~95.10%之间,RSD值在 0.69%~1.38% 之间,苯并(a)芘的检出限为0.09μg/kg,定量限为 0.31μg/kg 。对 4 种馕制品中的Bap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Bap含量均未超出国家限量标准 2μg/kg ,该方法操作简单、效率高、回收率高、结果可靠,适用于馕制品中Bap的检验。
摘要:不同的加工方式对各种新鲜调味料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不同,为了使青花椒在加工过程中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持原有的风味成分,该研究基于此,采用电子鼻和GC-MS法对原样青花椒(X1)以及水煮(X2)、油炸(X3)和汽蒸(X4)加工的3种不同青花椒中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原样及水煮、油炸和汽蒸3种方式加工的青花椒中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分别为39,26,61,41种,相对含量分别为33.25%、48.99%、68.95%、19.48%。由主成分分析可以看出,油炸的青花椒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高于其他3种青花椒,采用水煮和汽蒸加工的青花椒中主成分相似,且与原样青花椒中主成分较接近;而油炸加工对青花椒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较大。
摘要:青花椒因其独特的香辣味和药用价值,在烹饪和传统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含有挥发油和生物碱等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和镇痛等多种药理作用。为探究不同产地青花椒中挥发性香气物质的差异,该研究对来自6个不同地区的青花椒(A云南大理、B四川汉源、C河北涉县、D湖南岳阳、E四川茂县、F陕西韩城)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这些青花椒中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是月桂烯和芳樟醇,且6个产地的青花椒中,这两种化合物的气味活性值(OAV)均超过 1 000,表明它们是青花椒共有的重要挥发性化合物。此外,该研究还通过转录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青花椒提取物在抗疲劳过程中的核心靶点基因和关键节点,为青花椒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摘要:豌豆富含膳食纤维、矿物质成分和维生素,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副产物,这些副产物的利用方式单一。豌豆皮中的大量膳食纤维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功效,如降低人体血糖和血脂、改善肠道等。该研究以豌豆皮为研究材料,先对不同粒径大小的豌豆皮膳食纤维的颜色、持水率、持油率和膨胀力进行分析,再研究不同添加量的豌豆皮膳食纤维对面条的蒸煮时间、硬度、拉伸特性、TPA特性和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粒径的豌豆皮膳食纤维的颜色、持水率、持油率和膨胀力均存在差异;与豌豆皮膳食纤维添加量为 0% 的面条进行对比,添加了豌豆皮膳食纤维的面条的硬度和拉伸特性均提高,赋予了面条独特的口感和味道。
摘要:利用酵母改善油菜蜂花粉的固态发酵过程,同时用弱交变磁场辅助,通过响应面设计获得黄酮的最佳提取结果。结果显示,当菌液OD值为1.0、糖液浓度为 40% 、磁场处理时间为 4.3h 、发酵温度为33.0°C 时,发酵后的花粉提取液中黄酮含量达 1.40mg/mL ,与空白组相比提高了 31.2% 。发酵后花粉提取液的DPPH·清除率为 78.35% ,·OH清除率为 87.65% ABTS+ ·清除率为 73.65% ,酵母菌花粉提取液的 Fe3+ 还原能力相当于 66.65mg/100mLVc ,酵母菌花粉提取液的总抗氧化能力为 163.65U/mL 9
摘要:为进一步利用百香果果皮花青素资源,以紫色百香果果皮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法提取百香果果皮花青素,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百香果果皮花青素提取工艺,并通过测定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评价最佳条件下提取不同浓度的花青素的抗氧化活性,同时研究了在不同 pH 和有机酸的条件下花青素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最优提取工艺为超声功率300W、超声时间 30min 、乙醇浓度40%、液料比40:1,在此工艺条件下提取率可达6.13mg/g。 pH 对花青素稳定性的影响较大,在酸性环境下比较稳定,在 pH 为 1 时最稳定。柠檬酸和草酸在8Og/L浓度时最有利于花青素的保存,且柠檬酸的添加较草酸更有利于花青素的稳定。花青素对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具有清除能力,且具有一定的铁离子还原能力,表明百香果果皮花青素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
摘要:探索白芍多糖高效提取过程,可为白芍多糖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等行业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利用Fick第二定律研究白芍多糖的提取动力学模型,并对白芍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开展试验研究。结果显示,速率常数、相对萃余率、半衰期等函数值的提取动力学拟合方程线性关系良好。白芍多糖清除DPPH·、NO2、ABTS+·、O2?·的能力随着多糖质量浓度和反应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随着多糖浓度升高,其清除 DPPH·、NO2、ABTS+·、O2·的能力逐渐增加。白芍多糖能抑制脂质过氧化物的生成,60h时空白脂质体产生的过氧化物和丙二醛(MDA)含量为白芍多糖脂质体的1.3倍。白芍多糖有望开发为功能食品和天然药物。
摘要:郫县豆瓣特殊的发酵工艺赋予了其别具一格的香气特征。研究表明郫县豆瓣挥发性成分的形成与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有着密切关系。文章综述了郫县豆瓣中微生物和挥发性成分的组成,为后续优化郫县豆瓣的工艺和品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