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西方歌剧艺术最早传入的艺术园地,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如今的上海已是人才辈出,山东青年歌唱家吴睿睿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笔者知晓她是在20年前,那时的她在央视青歌赛上一举夺魁,所唱的奥芬巴赫歌剧《霍夫曼的故事》中的著名花腔咏叹调《木偶之歌》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她以轻快干净的花腔跑动展现出声腔演绎的青春活力,博得了评委和观众的好评。就在去年遇见安徽歌唱家肖应泽时,他还对吴睿睿当时的赛场表现赞
“新大众文艺”作为近期文艺界饱受热议的一个新名词,自然有其产生并赖以生存的时代土壤与逻辑体系。但若是要对其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解,还是需要建立在与相关概念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方可得出更为符合历史唯物、辩证认知的理解。 首先,大众文艺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是中国文艺中最为常见、且占有较大比重的一种样态。其创作主体为大众自身,创作意图为大众而作,采用大众熟悉并易为接受的艺术形式与言说方式,以满
“新时期”以来,中国军旅题材电影音乐创作形成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梯队建设,几代电影音乐作曲家们通过他们的一部部具体而个性鲜明的作品,向世人大声地宣告:军旅题材电影音乐在当代中国电影音乐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与“十七年”时期相比,“新时期”军旅题材电影音乐创作队伍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十七年”时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诸多电影制片厂的电影音乐几乎只能是该厂麾下“创作室”的专职作曲家完成。而进入“新时
国内音乐学界近年来常呼吁音乐研究应该“注重音乐本体分析”,这是针对学界相关研究中音乐“缺席”的状况而提出。这种观念、意识强调的是音乐学研究不能避开“音乐”只谈“文化”。学界倡导关注“音乐本体”,主要指向律、调、谱、器等诸方面,尤其指对音乐曲式结构、调性调式、旋律进行等音乐形态层面的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提及“音乐本体”这一称谓时,学界多数学者默认其指称“音乐形态”,但仔细探究“音乐本体”含义
东亚指亚洲东部地区,包括中国、日本、朝鲜等国家,“东亚”作为中国人外向视域“东亚—亚洲—世界”最近的部分,在亚洲认同与世界视野的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东亚学”在20世纪初已经在我国的史学、宗教、哲学、美术、建筑等领域广泛地展开,研究成果极为丰硕,但这些研究成果中,属于音乐学范围内的占比不到3%,“东亚音乐”这个文化大范畴下的小分支并没有具体论述。 在此语境下,系统性推进东亚音乐研究不仅是重绘区域
在20世纪中国新音乐文化语境中,“民歌改编独唱歌曲”指的是以民歌为原型,以五线谱为载体,利用和声、曲式、配器等专业创作手法改编而成的独唱歌曲。建国十七年间,艺术歌曲与民歌改编独唱歌曲的发展相耦合又诞生了民歌改编艺术歌曲。目前,学界对民歌改编独唱歌曲或民歌改编艺术歌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对“山歌社”编创民歌活动的历史梳理以及和声手法的分析[1];其二是将民歌改编独唱歌曲的发展置于艺术
室内乐(Chamber music)产生于14世纪的欧洲,它早先是指一种在房间内演奏的宫廷音乐,后引申为在比较小的场所中演奏的音乐,室内乐与教堂中的宗教音乐相对立,是当时带有世俗性和民众性的一种音乐。 室内乐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其性质与内涵有了很大变化,随着欧洲文化艺术的变迁,它逐渐成为了严谨、细腻、深刻音乐的代表,被认为是产生了“高能聚合”的音乐原动力。现如今,在广泛的国际音乐舞台上,室内乐的地
春水初生,万物复苏。“春”是中外名家笔下的重要意象,南唐后主李煜有诗云:“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英国诗人霍普金斯则将“春”比作“伊甸园之初大地的一缕精华”,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四季》中以小提琴模仿“鸟鸣”“水流”再现春日生机,中国传统琵琶曲《春江花月夜》则以弹拨之声绘就江水涟漪,以意境绘就春色。值此春夏交替,2025年5月12日,冮茗卉小提琴独奏音乐会在盛京大剧院举办,听众纷纷走进音乐厅
去年冬天,一首原创阿卡贝拉歌曲《青春》MV在线上发布后,迅速引发了强烈反响。深情温暖的歌词,天籁般的人声演绎,优美动听的旋律,汇成了一曲充满活力的“青春之歌”,直击心灵,令人动容。 《青春》是“心中的歌”2024年度原创流行音乐优秀作品,由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精心打造,姜淳元、傅伟林作词,赵斌作曲,孙冕编曲,青年歌唱演员演唱。歌曲不仅在音乐层面展示了阿卡贝拉的独特魅力,更是通过丰富的镜头语言,
原创歌曲自上世纪90年代兴起,经过已逾数十年的发展,如今已被纳入专业创作体裁之列。该体裁因其突出的原创性而广为流传,其特点也因兼具可听性、通俗性、流行性而逐渐得到大众的密切关注与喜爱。辽宁,作为我国经济与文化重镇,该地区的原创歌曲创作近年来更是愈发流行,一些原创歌曲关联的比赛常掀起阵阵创作热潮,呈现出近乎井喷式的创作繁荣态势。从我国原创歌曲整体创作面貌看,现已涌现出一批诸如《不忘初心》《新的天地》
理查德·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是继歌剧大师瓦格纳之后,德国晚期浪漫主义歌剧的重要作曲家之一,他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上半叶创作的十五部风格各异的歌剧,对二十世纪西方歌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歌剧《火荒》(Feuersnot)诞生于1901年,是理查德·施特劳斯经历了首部歌剧《贡特拉姆》(Guntram)上演失败后的再次尝试,也是他在歌剧《莎乐美》(Sa
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音乐文化的多元性日益凸显,不同民族的音乐相互碰撞、交融。音乐作为一种跨越语言与国界的艺术形式,承载着各个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与情感。俄罗斯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文化的版图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从东斯拉夫部落时期的原始音乐形态萌芽,历经岁月的洗礼与沉淀,在不同历史阶段吸收融合了宗教、民间及外来音乐元素,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体系。 在当下,音乐创作不断追求创新
奏鸣曲K.330作为莫扎特中期较为成熟的作品,历来不乏学者的讨论研究及演奏者倾注时间的钻研弹奏。作品从谱面上来看,难度中等,节奏均匀,结构清晰。但细究下来,无论从触键、音色、情感、音乐风格等方面来说,都需要演奏者花费时间细细探究,进而才能在演奏时对全曲有游刃有余的把控。基于笔者对K.330这部作品的学习及演奏,本文将从演奏方面入手,结合创作背景、作品结构、风格特征等方面,对这部经典作品深入探析,以
客家八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汉族传统客家器乐音乐的代性乐种,也是客家族群生命礼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客家八音的音乐风格以其欢腾与愉悦的特质,常见于神明圣诞、婚礼、满月、乔迁或寿宴等庆典,为这些喜庆场合增添了热闹的氛围。 客家八音根据乐器的编制组合与演奏特性,通常可分为“吹场”和“弦索”两类[1]。前者由多支唢呐与锣鼓等打击乐器组合而成,主要用于仪式音乐中;后者则以独奏唢呐、弦类乐器与打击乐器作搭配
器乐调试对于器乐演奏的呈现效果有着难以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当今学术研究中,器乐的“调试”常与“校音”“调律”交叉出现,三者之间呈现出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的内在联系。古筝作为我国传统器乐的代表乐器,其调试内部在供需圈层、人才培养方面呈现国内文化生态语境下的诸多特性。因此笔者深度思考推敲:调试的定义为何?何为古筝调试?在现阶段特定的文化生态语境下,筝乐调试在国内发展的境况如何?以及如何在实操层面有效地进行
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博大精深,古筝作为重要民族乐器,历经千年发展形成风格各异的流派,潮州古筝作为中国古筝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丰富的文化内涵。音乐极具地方特色,故深受大众喜爱,是南方最具代表的筝派。本文通过文献搜集、赏析视频音频资料等研究方法研究潮州筝派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系统考察其历史渊源、音乐特色以及潮州筝派中的传统思想,揭示了潮州古筝艺术如何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发展并体
音乐文化遗产既包含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如乐器、乐谱等;也存在无形的非物质遗产,如民歌、戏曲、舞蹈等。音乐文化遗产作为连接古今的桥梁,承载着独特的民族记忆和文化基因,反映了各民族、各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是民族文化和民族自信的具象化,具有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的价值。 凯文·凯利曾说:“最深刻的技术是那些看不见的技术,它们将自己编织进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之中,直到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
音乐与视觉艺术作为两种独立存在的艺术门类,其二者的跨界融合是一种通过多感官联动拓展艺术表达维度的创新实践,是对艺术本质的再思考。本文旨在深入分析音乐与视觉艺术融合的发展与进程,追溯其历史渊源,探讨其在现代艺术实践中的价值与意义,以期为艺术创作者或研究者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 一、音乐与视觉艺术跨界融合概述 音乐与视觉艺术的跨界融合是一种通过多感官联动拓展艺术表达维度的创新实践,核心在于打破传统艺
本文探讨了筝曲《今夕》中京剧音乐元素的续存现象,分析了这一现象背后的音乐文化背景和艺术价值。首先,文章回顾了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形式,其音乐特征及其在筝曲创作中的影响。针对《今夕》这首筝曲,详细剖析了其中融入的京剧音乐元素,如特定的旋律、节奏和演奏技巧,如何通过筝的表现形式得以延续与再现。通过对具体乐段的分析,文章展示了筝曲中的京剧音乐元素如何在音色、结构与表现力上丰富作品的内涵。此外,文章
音乐学专业的培养不仅应重视理论知识的积累,更应强化实践教学的效率和创新性。作为师范教育的关键部分,音乐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效率直接关联到未来教育品质的提高。本文在师范专业认证的框架内,探讨了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应用策略,分析了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的优化与创新途径,并提出了构建多维度实践教学体系、增进校内外合作、建设多样化的实践基地等措施,旨在提升音乐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教学技能,促进教育品质的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