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上历史课,看林则徐虎门销烟后的际遇,令人晞嘘。民族英雄竟被“手足无措”的道光帝远戍伊犁,这般英雄末路,何以不得善终?彼时年少,理解不了宏大叙事,目光仅陷于个体命运的褶皱——英雄怎么就过得如此憋屈?或许正因如此,快意恩仇的“爽剧”,才能成为许多人终其一生嗜饮的一壶浊酒。 最近看了一点林公的生平,才知这命运褶皱里,蕴藏着惊人的韧性。他一生奔波于各地救灾治水,即便流放途中,也要被同僚半路截去抢堵
淑华(更为人所熟悉的名字是毛毛)算得上是新苏州人,自大学毕业后便留在这座城市,至今已近20年。从一个外地人的视角,她深深着迷于苏州小桥流水般温婉的江南生活气息。早年她每周都会去平江路漫步,“如果在这里开一家店”成了她心底的一个小愿望。 2009年的平江路,生活气息浓郁:居民常在河中洗菜;随着“第三监狱”旧址的搬迁,政府着手进行下一步规划,沿河沿街的路灯等公共设施陆续铺设。常有年轻人走人巷弄游
在传承中创新,在守护中活化,是江南文化守护者的“苏式”智慧与真情。文化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流淌在生活日常、城市建设、艺术表达中的活态生命有人用专业、热爱和行动,解读“江南密码”,讲述“苏州故事”,并思考其面向未来的生命力,展现着他们对江南文化特别是苏州的深刻理解、深厚情感以及在各自领域进行的保护、传承、研究和创新实践。他们对苏州有着朴实、真挚、深沉的热爱与使命感,对苏州文化有着赤子之心,以及那份将
保护传承之道,在于深掘其内涵,既要留住亭台楼阁的形貌,更要延续其文化精魂与匠心技艺 青石板路泛着露水微光,薄雾轻笼河面,两岸粉墙黛瓦的老屋在晨霭中渐次苏醒。只在此时,居民才回归平江路上的主角,穿行于这邻水街巷,揭开这热热闹闹一天的序幕。古建老宅里,褪色的黄杨木雕窗板被小心卸下,露出内里精巧的榫卯结构,工人们的指尖抚过岁月的刻痕,身旁的空气里弥漫着新旧时光交织的独特气息“江南”不仅是一个地理概
城市发展不应以湮没历史为代价 平江路上,临水人家的花窗次第推开,吴侬软语与评弹声在粉墙黛瓦间流转——这既是1 记忆中的江南,也是他用一生守护的文明图景。从同济园的青春学子到白发苍苍的“古城卫士”,面对推土机的轰鸣与钢筋水泥的侵袭,这位老人用一甲子的光阴执着丈量每一寸历史印记,如同守护血脉般为消逝的乡愁筑起防线。 岁月长河里,多少繁华终成旧梦,但文明的薪火从未熄灭。那些重获新生的古镇、斑驳的
在纪录片的浩渺星河中,有一部关于苏州小园林的电影.它宛如一掬揉碎的月光,静静淌在江南的肌理之上,映照着那方水土独有的美学清辉。 《小园林》人选其中的“真实至上”展映单元。 2023年,一部花费近四年时间拍摄制作而成的纪录电影《小园林》问世,填补了中国历史上苏州园林题材影院电影的空白。该片于2023年10月6日成为巴西圣保罗中国电影展的展映作品之一,并正式人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澳门国际电
古城保护不仅关乎建筑,更在于滋养其中生生不息的生活 苏州自古是江南文化胜地,虽历尽千年风雨,古韵犹存。城内,青石铺就的小巷古朴静谧,古宅深院曲径通幽;城外,传统村落点缀其间,粉墙黛瓦,错落有致,处处可见深厚的历史文化印记。 在这片承载着千年文脉的土地上,教授王勇二十年如一日躬身耕耘于古城、古镇、古村的保护事业。从立法研究、街巷普查,到学术探索、人才培养,她以执着与深情,用心书写着让千年姑苏
宁夏的风沙尚未褪尽,江南的水汽已漫上图纸。1988年那个潮湿的夏日,贺风春站在虎丘憨憨泉边,看的老院长匡振鷗轻叩青石板,对她说:“耐下心来,像‘憨憨和尚打井一样’研究园林吧,你一定会热爱苏州园林的。”这口“井”,她一挖便是三十多年。沉浸于各个园林里,不停地走、看、想,贺风春对苏州园林的认识日益深厚。 “苏州园林折射出中国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一种思想境界,这是东方哲学和东方美学共同创造出来的格园林。
您可曾想象,李白对酒高歌时,《将进酒》的豪情是如何从喉间倾泻而出?杜甫于秋风萧瑟中,《登高》的悲忙又是怎样在唇齿间抑扬顿挫?那些流传千年的文字,不仅仅是纸上的墨迹,更曾是回荡在文人书斋、山水林泉间的鲜活声腔。这便是中华传统读书法:吟诵。 魏嘉瓒,正是这江南最美的“声纹”守护者与传承人。他出生、成长于徐州,工作、定居于苏州,人生轨迹本身就是一次文化基因的迁徙与交融。魏嘉瓒精通唐调吟诵技法,并倾力于
苏州这座典型的文化遗产资源大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始终是一个时代课题。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古建筑保护联盟主席,在过去十多年间一直致力于世界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 他早年担任苏州市委研究室主任,退休后全身心投人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先后担任亚太世遗中心古建筑保护联盟执行主席和主席,带领团队团结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专家学者和热心企业家,深人研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
林则徐,中国近代禁烟运动的标志性人物。186年前,他领导的“虎门销烟”震撼世界,深深烙印于民族记忆。苏州与这位民族英雄渊源深厚一一他曾两度在苏任职。近日,苏州林则徐纪念馆在江苏按察使署旧址落成开放,成为全国第十家林则徐纪念馆。 这座历经沧桑的旧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感。纪念馆的落成,不仅是对林则徐精神的深切缅怀,更生动诠释了古城保护的核心价值:在真实的历史足迹中汲取力量,守护文化根脉,启迪未来。
丁氏济阳义庄是江 南的文明见证 青石板路蜿蜒向前,粉墙黛瓦间氤氩着江南独有耳 的烟火气。漫步姑苏区平江街道辖区内的悬桥巷,一处刚完成修缮的古建群落静静仁立一丁氏济阳义庄的砖额在光影中泛着温润光泽,仿佛在向过往行人诉说着跨越近两百年的宗族记忆,也揭开了江南义庄文化的千年密码。 当丁氏济阳义庄的“遗泽流长”砖额与现代都市的霓虹交相辉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古建的新生,更是一个城市对文化根脉的坚
当典籍里的墨香遇见园林中的叠石,当缝绻的评弹韵脚碰撞现代的键盘敲击,苏州,这座被文字浸润千年的城市,再次以书为媒,让世界听见它的文化心跳。2025年,江苏书展第十次落户苏州,“2025苏州文学周”亦如约而至,以“文学赋能城市,对话连接世界”为愿景,在古典与现代的交汇处,书写新的江南篇章。 今夏的苏州,继续满城书香氤氩。从深巷里的独立书店到金鸡湖畔的现代展馆,从文人雅集的旧时风骨到数字阅读的当代浪
在江苏书展“文学苏州·名家访谈”现场,作家论家林舟、小说家戴来围坐,从文人与苏州的羁绊,到江南文化,再到AI时代的文学反思,展开了一场关于文学、苏州与未来的深度对话。 无底之地:苏州文人的精神原乡与慢板情书 将苏州比作她的“无底之地”一这个城市很重要的文化特点是在被商业文明和现代文明冲击洗礼以后,仍然保持着它的内核,诗性和诗意的特质。“用一句话概括你和苏州的关系?”她的提问,揭开了苏州文人与这
提起苏州,大家脑海里先想到的词语大多是小桥流定水,吴侬软语。但想要真正了解这座城市的气质和格局,还是得从历史中去探寻。苏州的历史文化渊源深厚,自春秋时期建城以来,便以“吴”文化为根基绵延发展。唐宋时凭借运河枢纽经济地位上升,到了明清时期苏州发展更为繁荣,并且一跃成为江南文化的核心载体。简雄新作《尘世间》,跳出宏观历史叙事,从明清笔记小说中的苏州城和人人手,透过历史中的细节,以独特的视角展现苏州在时
一卷《清嘉录》,半部江南烟火。江苏书展活动上,主持人阿丁与杨旭辉、王稼句、顾曾平、赵杏根、贾珍等与这本书渊源颇深的嘉宾围坐,一起就这部两百年前,由清代道光年间苏州文人顾禄写下的岁时风土志展开对话。 岁时门扉里的江南回音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杨旭辉感慨,对苏州文化的人门,一是王稼句的著作,另一就是顾禄的《清嘉录》。要了解苏州文化、江南风土人情,必须从《清嘉录》开始,也是他手头必翻之书。他认为,
地方志是连接个人和地方,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桥梁。由苏州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组织整理的《(同治)苏州府志》近日举办了新书发布会。《(同治)苏州府志》作为清代苏州最后一部官修府志,“它覆盖了以前所有的苏州府志,可以说是后出转精,积厚流光,上下三千年,纵横数百里,堪称《苏州府志》的集大成者。”会上表示。这部诞生于百年前的方志,从来不是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一份蕴含着苏州文化的基因密码。 规模宏大的一部地方志
150年前,过云楼主人顾文彬取苏轼“书画之于工人,不过烟云过眼”之句,为这座江南顶级藏书楼命名,既道尽了文物聚散的无常与豁达,也寄托了文化传承的深远情怀。如今,过云楼从私家藏书阁蜕变为文化陈列馆。其白墙灰瓦间沉淀的,不仅是宋元古籍的墨香,更凝结着一种“化烟云为永恒”的东方哲思。 《做个好梦一一逛过云楼记》主题展便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运用羊毛毡雕塑勾勒出梦境与疏离的意境。观众步人过云楼,便可
“我是苏州‘讨人厌’的艺术馆馆长。这话可不是我说的,是隔壁画廊老板上个月说的。他说我把这个暑假逛足四个展厅的价格定成39元,是想砸了整个苏州艺术圈的饭碗。”最近,有南艺术馆馆长冯晔在个人账号里发了这样一段视频。如此惊人的“自白”,实则表达了有南艺术馆“让艺术走进更多人的生活”的初心。 这些年来,园林之城、博物馆之城的苏州,也成了艺术馆云集的城市,民营艺术馆和私人艺术空间如雨后春笋般“扎堆”开
这个夏天,姑苏区平江街道内的平江路依旧是最能展现江南女子婀娜身姿的地方。除了面若桃花的汉服爱好者,不少女生身着旗袍,搭配“张曼玉”“陈都灵”同款“手推波”发型,将身影定格在古宅门前、木香花下、平江河畔,一一笑尽显温婉雅致,宛如一幅流动的风景画。吸睛的“手推波”,不仅成了年轻人追捧的时尚符号,更折射出新时代青年的文化自信,也成为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写照。 肖家巷深处,手推波的“火种”与重生
姑苏城的晨昏线总在灶火明灭间游移。在红尘烟火与柴米油盐之间,苏州人用舌尖丈量着生活的滋味,也用味觉记录着情绪的起伏。从《黄帝内经》的五味调和哲学到现代厨房的疗愈仪式,食物总在不经意间化作温柔的触角,抚慰着这座城的情绪。 舌尖上的苏式乡愁 “每次咬下腌笃鲜里的春笋,眼前就浮现出奶奶系着围裙忙前后的身影。”在加班的李娜,端着餐盒轻抿一口,汤汁在齿间进裂的瞬间,她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那些在写字楼
在当今社会,年轻人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重新定义着“性价比”。他们不再盲目追求品牌和奢侈品,而是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性价比。这种现象被一些人称为“消费降级”,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更加理性和成熟的消费观念的体现。 挖野菜,自然与社交的双重馈赠 今年春夏的周末,公园里或乡野边,总能看到一群年轻人穿着冲锋衣、脚蹬登山鞋,弯腰低头,仔细地在草丛中或田埂边寻觅野菜。他们或三两成群,或独自一人,专注地寻找着那些鲜嫩
生活在狮山的人,时时感受到与自然共生的暖意 住在狮子山附近的肖肖,最近早晨总来狮山文化1 广场的数字跑道打卡。一路前行,一边是秀美的狮子山,一边是波光瀲滟的天狮湖,葱郁的树林、错落的花草,给她的体验感蛮灵格。太阳渐渐升起,阳光洒到徐思河岸,河岸如今铺着整齐的生态砖,砖缝里冒出的小草被修剪得整整齐齐。常来锻炼的老秦指着河面上漂浮的几个绿色浮岛介绍道:“看到那上面种的植物了吗?听说这是狮山横塘街
“这座宅子是全中国最富人家,他家的财产抵得上国库的一半,这就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留园。晚清盛宣怀到底有多牛,中国第一家银行通商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第一个电报局等都是他创办的…山主人丁水主财,水在哪呢?就在我们脚底下,是由青石板铺就成的一块块冰裂纹。水冲击形成台阶,叫作涩浪。只有仙人才能踏浪而上啊。”新东方苏州文旅推介官小金堪称“苏州版王力宏”,他背上行囊,一路寻光,分享苏州地道玩法和旅行攻略。他
航天是“浪漫的科学”,关于宇宙的梦想种子,从吴门桥生根发芽 每个孩子的瞳孔里,都藏着一片未被开垦的宇宙。他们仰望夜空时追问的“星星为什么不会掉下来”,观看载人航天飞船进人太空的直播时想知道的“宇航员在核心舱的生活”,实则都是探索欲在闪光。而今,在苏州石湖之畔的渔家村,占地2000平方米的苏州领航星空航天科普馆正将这些稚嫩的问号,转化为可触摸、可体验、可实践的宇宙研学课。 从硬核体验到星际浪
“家门口的‘健康小屋’就能量血压!”在苏州常熟、张家港的社区里,这样的便捷健康服务已成为邻里日常。由社区携手东吴人寿共同打造的“健康小屋”,正以“小空间”撬动“天民生”,将免费常规检查、健康监测与专业咨询浓缩进居民步行可达的生活圈。更可贵的是,这些小屋并非千篇一律,而是深入社区肌理,精准“把脉”当地居民需求,量身定制各具特色的“健康帖子”,让健康服务真正融入苏式生活,惠泽“这一方水土的人”。 常
郑培凯,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著名历史文化学者。原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主席,创始主任、教授。现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香港分会主席,香港集古学社社长。尤其在昆曲研究、茶文化方面有极高的建树。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年底到杭州担任通判,原因是他批评了王安石新政,在朝中遭到新党的打压,不情不愿,外放到边远却富庶美丽的杭州。这一年他虚岁三十五,已经步入中年,在政治生涯遭受污蔑与挫折,多少有点
杨小京,吴门雅集文化主理人。喝着一顿慢慢喝的酒、绘着一幅想画才画的画儿、写着一篇由衷的随想日记。就这样,过着我那好学无术的人生。 凌晨四点,被哥哥的电话惊醒,但接通了并无回应。我知道这老爷子是摸黑中误碰了手机,而我是他通讯录里那个重要备注。这个电话之后,我便失眠到了天亮。心里没有半点儿的怪罪,只是深叹道:我们都老喽!就像此刻,低头一看手机上的时间,嘀咕一句:完结!便很服从地起床,烧水沏茶,精
庆历八年,四十岁的父亲苏洵因家中贫困而闭门读书,借此以自己的学问与品行教导苏轼、苏辙,并说:这样或许可以使他们明白我的学问。 父苏洵,号“老泉”,文章雄肆,中年大悟,立志著述以救时弊,然其识子之明,尤为千古典范。 洵公偿命其子轼与辙,师事乡人刘巨,即刘微之先生。彼时,二苏尚幼,犹执书童子。刘巨讲学于眉州城西寿昌院,门下之士百余人,声名鹊起,堪为一方儒宗。 《爱日斋丛钞》载,一日微之赋《鹭
庄声涛,新加坡籍,生于。游学法国尼斯和巴黎,后赴美国纽约州、加州和华盛顿州等地研究美国的现代艺术。随新加坡南洋画派的代表人物学习书画。现定居落户苏州。 从小喜欢画画。小一的第一件就让老师给贴堂去了。到了新加坡,在亲戚的引领下,我又开始写楷书了,中学还得了奖。我因此也就认识了香沱先生了。 书画家,收藏家,学者。小学校长,水墨画老师。香沱先生,一个大户人家的子弟。后去了新加坡,有点“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