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东北地区是发展华中的战略支点,是新四军与八路军相连接的重要通道。1940年4月28日至6月12日,刘少奇到皖东北地区等候八路军南下,指导当地党组织和群众进行根据地建设、开展抗日反顽斗争。在皖东北的一个多月里,刘少奇传达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导根据地建设和地方党组织建设,亲临一线指挥安河、江桥、胡桥等战斗,取得了反“扫荡”和反磨擦斗争的胜利,为皖东北根据地
19644年,周恩来在北京观看乌兰牧骑代表队的演出 “乌兰牧骑”是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嫩芽”,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领导下成立的一支红色文艺宣传队。1957年,第一支乌兰牧骑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正式成立,时至今日,已经发展到75支队伍3000多名队员,被誉为“红色文艺轻骑兵”。在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乌兰牧骑足迹遍布内蒙古自治区各个角落,为北疆文化建设乃至社会主义文
陈云在延安 作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陈云同志的革命生涯长达70年。他从长期实践中总结提炼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十五字诀”,体现了他鲜明的工作特点和领导风格,彰显了他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传承。察实情,“讲实事求是,先要把‘实事’搞清楚” 陈云认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思想路线,是区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标志之一。1957年1月,陈云
刘亚楼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中国人民解放军首任空军司令员。1910年4月,刘亚楼生于福建武平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母亲在其出生后不久便去世,年幼的刘亚楼幸得同村房亲收养。宽厚善良的房亲倾其所有,送他进学校接受教育。中学时期,他深受共产党员张赤男、刘克模的影响,接触了《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开始走上革命道路。 1929年8月,刘亚楼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把原名刘振东改为刘亚楼,意为“跟党干革命,更
黄火青(1901-1999) 在众多星光璀璨的革命家中,有一位功勋卓著,却并不广为人知的革命先锋,他就是党的干部黄火青。李鹏曾这样评价他:“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黄火青同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立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功勋卓著。”解放战争时期,黄火青被选派至冀察热辽工作,担任该地重要军政领导,大刀阔斧地领导开展对敌斗争、土地改革、党组织建设等工作,为冀察热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
粮食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和军事问题。中央苏区时期,根据地范围内的农业相对落后,粮食产量有限,加之国民党反动派实施多次军事“围剿”和严密经济封锁,使得粮食问题十分突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首次尝试加强对粮食工作的领导,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初步形成了扩粮、储粮、节粮、借粮等一系列粮食供给机制,有效巩固和发展了苏维埃政权。动员扩粮,增产增收 毛泽东在第二次全
高敬亭,原名高志员,河南光山(今新县)人。1928年参加黄麻起义。1934年11月,红25军撤离根据地长征后,高敬亭奉命重建红28军,任政治委员,在极其危险的条件下,领导部队在大别山地区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新四军第4支队东进抗日 1937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同时,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项英为书记,陈毅为副书记,高敬亭任委员。12月28日,高敬亭
孙晓梅(1914-1943)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回首烽火岁月,无数中华儿女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投身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在苏南敌后抗日根据地,有一位女英雄以大无畏的勇气和矢志不渝的信念,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壮丽乐章,她就是孙晓梅。作为抗战时期知识女性投身革命的杰出代表,孙晓梅在短暂青春年华里留下的杂文、日记、书信等遗墨,真实记录了一名爱国青年、一位巾帼战士的理想信念
中西功,1910年出生于日本,1929年中学毕业后前往上海东亚同文书院留学。1930年在中共党员王学文的领导下,中西功开始参与中国革命工作。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西功加入潘汉年情报系统,获取远东慕尼黑阴谋、日军南进等一系列重要情报,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作出贡献。1942年6月,中西功在上海被捕,后被押回日本东京接受审讯。 近日,笔者入手一份日本警视厅特高课第22回中西功审讯笔录。东京警视厅共对
新时代的“雷锋车”手参加宣誓仪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崇德向善”不仅是连云港深厚历史人文的沉淀,更是港城发展的不竭动力和不变追求。在这里,一辆“雷锋车”树起了一面城市精神的旗帜,赢得“中国第一雷锋车”的美誉。 连云港“雷锋车”组自1963年成立以来,6代500多位“雷锋车”手倾情奉献,以“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旅客一时难”的信念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以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在时代的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邵飘萍,这位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传奇人物便是其中之一。他以笔为剑,划破旧时代的黑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曙光;他铁肩辣手,在风雨如晦的岁月里,为国家和民族的觉醒不懈奋斗。他的一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每一个篇章都书写着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当。 邵飘萍(1886-1926) 少年壮志:在
1950年9月25日,庆祝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前夕,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第一届全国战斗英雄和模范代表大会。时任第三野战军25军75师223团连长刘仁香参加了这次盛会,同与会代表一起受到了毛泽东、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步枪击落敌机的壮举 9月26日,正值中秋佳节。晚上,毛泽东主席等在北京饭店宴请参加会议的英模代表,刘仁香荣幸地与周恩来总理同坐一席。当周总理得知身边坐着淮安籍的刘仁香和他的
陈树湘雕像 湖湘大地,素有“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美誉。这片土地孕育出无数仁人志士,陈树湘便是其中一位。这个名字在党的历史上熠熠生辉,他的一生短暂却波澜壮阔。他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深刻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苦难中萌芽:投身革命的起点 陈树湘于1905年出生于湖南长沙福临铺一个贫苦佃农家庭,命运的苦难似乎从他出生起便如影随形。5岁时母亲因病离世,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父亲一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