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学校给学生上“《史记》与人生”选修课时,总结了人生的六大支柱:志、义、力、仁、忍、退。凭借这六大支柱打造的人生大厦有硬度,有高度,有厚度,有韧度,有柔性。具体来说,有高远之志的人生有硬度,不会轻易被生活的压力压扁;有大义的人生有高度,不会随波逐流;有强健体力的人生有强度,不会被工作生活的繁忙而累垮;有仁爱之心的人很宽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会忍耐、能隐忍的人有韧性,不易被困难压折;
摘要: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通过优化作业设计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成为教育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分析了“增量”型作业设计的局限性,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提出“增值”型作业设计新导向。通过设置趣味性任务、提供精准反馈及创设合作学习情境,推动作业设计向内涵式发展,旨在减轻学生负担,提升其学习兴趣与学业表现,为“双减”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作业设计;“双减”政策;“增量
摘要:为探究父亲教养投入亲子感知差异与高中生抑郁的关系及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采用青少年版和家长版教养投入问卷、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和应对方式量表对382个双亲家庭中的高中生及其父亲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父亲感知到的教养投入与高中生感知并无显著差异,但在规则教导维度上显著低于高中生感知,在情感交流维度上显著高于高中生感知;父亲教养投入的亲子感知差异正向线性预测高中生抑郁;问题中心应对方式在父亲教养投入
摘要:为了解初中生手机依赖现状,探讨父母教养方式、情绪不平衡对其手机依赖程度的影响,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情绪不平衡问卷和手机依赖量表对35006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父母拒绝和过度保护显著正向预测手机依赖程度;情绪不平衡显著正向预测手机依赖程度;父母情感温暖显著负向预测手机依赖程度;情绪不平衡在父母教养方式与手机依赖之间存在中介作用。因此,采用积极温暖的教养方式能够缓解子女的情绪不平衡,降
摘要:初中阶段是青少年身心逐渐趋向成熟,认知和情感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心理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利于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对大单元教学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意义、应用原则和应用策略进行了简要阐述,旨在优化初中心理课堂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深度学习;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
摘要:以“五育并举”为指导,构建“心灵花园”校本课程体系,探索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径。基于积极心理学与具身认知理论开发“四季五感”自然体验课程,通过课程目标设定、资源整合、活动设计与实施评价,将劳动实践与心理品质培养深度结合。实践表明,课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专注力与社会协作能力,形成了“以劳健心”的具身化育人模式,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范例。 关键词:校本课程;劳动
关键词:生涯教育;生涯四度;自我探索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26-0029-04 【活动理念】 生涯教育是帮助学生探索人生目标,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的教育。从生涯发展理论来看,初中阶段正处于生涯探索时期,这是生涯发展的重要时期。对未来感到迷茫,是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1]。生涯规划可以拨开迷雾,让每个孩子都相信自己的未来充满无限可
关键词:家庭关系;系统式家庭治疗;教练技术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26-0033-05 【活动理念】 本教学设计以系统式家庭治疗理论和教练技术为指导。系统式家庭治疗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相互关联、动态发展的复杂系统。家庭系统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个体发展,个体的观念转变与行为选择等也会改变家庭的互动模式,对家庭系统产生不可忽视的反作用。教练技
关键词:主动休闲;被动休闲;不合理信念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26-0038-04 【活动理念】 高中生学习强度大,却普遍缺乏科学的休闲管理能力,常陷入“休闲即浪费时间”或“玩更疲惫”的误区。面对学业压力与自我发展需求,许多学生对“有效休闲”认知不足,加剧焦虑空虚。研究表明,被动休闲仅带来短暂快感,更可能导致持续空虚;主动休闲则激发内
关键词:真诚表达;人际交往;网络热梗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26-0042-03 【剧情简介】 三年级学生晓峰沉迷网络热梗,喜欢用“giao”“绝绝子”等词语博取关注,逐渐引发同学反感。一次冷场后,他梦见自己被困在充满热梗的世界中,感到压抑与孤独。在好友小安的唤醒下,他开始反思语言的意义,逐渐体验到真诚表达的力量。最终,晓峰用心讲述友
摘要:对一名因目睹严重车祸而出现急性应激反应的高中生进行辅导,根据应用危机理论及危机干预平衡模型对该名高中生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估,运用创伤聚焦认知行为技术对该生进行了有效干预。辅导结束后,该生由于创伤经历产生的相关症状显著缓解,逐渐恢复正常的学校生活。 关键词:创伤事件;创伤聚焦认知行为治疗技术;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26-0
摘要:一位八年级女生出现厌学情绪,由学优生转变为学困生,根源在于对重组后家庭系统的适应不良。心理教师运用格式塔疗法中的空椅子技术帮助她具象化地直面冲突,宣泄情绪;运用内观疗法引导她重新审视自己和家人的关系,修正自我中心的认知,唤醒内心情感;同时,指导家长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在家校共同努力下,该生适应良好,不再厌学。 关键词:重组家庭;厌学情绪;内观疗法 中图分类号:G44
摘要:聚焦于教育改革中生涯教育的实效性问题,融合历史学科与生涯教育,借助学习圈理论开展实践体验活动。阐释学习圈理论的内涵及“史·涯”融合的价值,构建出包含目标设定、内容设计和实施路径的“史·涯”共融课程体系。以“梅盐”工业遗产项目式学习为案例,依托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归纳和主动检验的教学实践,使学生在生涯意识、规划能力及历史学科素养上均获得提升。 关键词:学科融合;学习圈理论;历史思维;生涯
摘要:家校沟通是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环节,现实中,家校沟通面临多重障碍,如沟通焦点错位、信息偏差、沟通负效应等。结合人本主义和情感动力学理论,提出“双链”和“三心”的智慧沟通策略:构建“情感链”促进家校亲和融洽,消解隔阂,达成信息共享; 构建“动力链”,以专业信任驱动理解,弥合信息鸿沟;坚持“初始心”、运用“同理心”、激发“好奇心”,优化家校沟通的过程。从而为家校沟通提供有效支点,提高沟通效率,共同
摘要:近年来,因心理健康问题休学或濒临休学的学生数量显著增加,休学学生常面临社会功能退化、家庭矛盾加剧及复学适应困难等问题。传统干预模式因资源割裂、评估模糊等缺陷,难以满足全链条需求。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构建“三阶四维”干预网络,覆盖休学前、中、后三阶段,整合学校、家庭、社区与医疗资源,通过动态管理、多维度协同及主体与技术融合,实现从危机预防到功能重建的系统化支持。 关键词:休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摘要:当前,尽管部分学校已尝试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间活动,但多数实践仍停留在碎片化阶段,缺乏科学的设计框架与成效评估机制。对福建省厦门市杏北小学实践案例进行了深度剖析,从游戏设计、游戏规则、创意活动角及督导机制和保障体系等方面提炼可推广的融合路径,为破解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困境、构建“课间育人”新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助力“双减”背景下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课间活动;五育融合
摘要:聋校多重障碍儿童常常会因为生理的缺陷无法很好地融入班级中,被老师和同学忽视,其实他们内心渴望与同学建立关系,融入班级中。班主任可以引导班级其他学生换位思考,包容、理解多重障碍儿童;安排同伴给予其学习生活上的支持;主动安排任务,让多重障碍儿童参与班级管理;进行个别辅导,提升他们的适应技能;寻求家庭支持,给予多重障碍儿童更多关注。 关键词:多重障碍儿童;班级融入;同伴支持 中图分类号:G44
摘要:小学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关键期,美术学科兼具艺术性与创造性,成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天然载体。在教学实践中,可通过美术作品欣赏引发情感共鸣,通过主题绘画创作助力情绪表达与自我认知,通过手工制作锻炼专注与抗挫能力,采用户外写生和作品展览拓展艺术体验、增强自信。同时,构建多元课程评价体系,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从而实现“以美育心,以心促美”的双重目标。 关键词:美术教学;作品欣赏;主题绘画;课程
摘要:亲子互动中存在 “冷陪伴” 现象,如父母身体在场却缺乏情感投入,习惯于批评,忽视孩子的情绪,否定孩子的需求,导致孩子产生强烈抵触,心理受到伤害。针对此提出“五到”策略—— 以观察代替评判(眼到),以倾听代替打断(耳到),以尊重代替命令(口到),以共情代替否定(情到),以协商代替强制(智到),以消除隐性情感疏离,帮助父母建立温暖的亲子联结。 关键词:冷陪伴;亲子关系;非暴力沟通 中图分类号
关键词:红楼梦;人物解读;心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26-0079-02 香菱,原名甄英莲,是“金陵十二钗”中第一个登场的人物。在《红楼梦》的薄命司册页里,香菱的判词最令人心碎:“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这个五岁被拐、十二岁被卖的少女,在经历七次转卖后依然保持着“呆香菱”的憨态。当我们细读原著中那些浸透血泪的细节时,会发
范金燕,江西赣州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人,心理教研组组长。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二级婚姻家庭咨询师,中学心理健康高级教师。江西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家组成员,第四届江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队成员,江西省家庭教育讲师,赣州市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带头人,赣州市高中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赣州市社会心理服务协会常务理事,赣州市家庭教育学会理事,赣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校外合作导师。 2011年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