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一系列重大创新观点之一,具有深厚的思想底蕴。文明交流互鉴观坚守了马克思主义文明交往理论的思想魂脉,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文明交融智慧,承继了中国共产党人文明交流思想的精髓,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理论创新。文明交流互鉴观具备严密逻辑体系,构建了以尊重文明多样性为逻辑起点、坚持文明平等性为价值前提、践行文明包容性为实践动力、倡导文明共生性为目标指向的文明交往理论。文明交流互鉴观彰显了鲜明的理论创新品格,实现了思想魂脉与思想根脉的结合创新、文明多样性与价值共同性的融通创新、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包容的范式创新。文明交流互鉴观具有重大时代价值,既破除了西方中心主义文化霸权,又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构建了人类文明交往新范式。
内容提要“同球共济”是全球文明倡议背景下的中国叙事,蕴含着深刻的文化逻辑和文明新形态意蕴。“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及其打开的话语创新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实践的当代展开、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现状共同构筑了“同球共济”精神生成的文化语境,其内在蕴含着三重递进的“文化—价值”逻辑:从“文化—价值”的生成来看,“同球共济”精神既继承了“同舟共济”的文化基因,又超越了其作用的广度、深度及效度,实现了“文化—价值”的跃升;从“文化—价值”的转换来看,“同球共济”精神既超越了因同球而共济的朴素价值观,又强化了命运与共的价值共识,筑牢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了“文化—价值”的深化;从“文化—价值”的展开来看,“同球共济”精神立足同球交往的事实,提倡价值共济的生存之道,增强了全球发展的价值动能,助力了中国价值的世界性彰显。“同球共济”命题源于中国,但面向全球、锚定未来,在文明的“古今中西”论争中,回应了文明秩序重建的时代命题,引领着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
内容提要“安之若命”一般简写为“安命”,这就忽略了“若”字的重要性。“若命”之“命”并非“命定”的意思,而是指变动中的命运。自殷周以来,“命”由“天命”之义不断走向个体“命运”之义,《庄子》则尤其重视个体命运的安顿。《庄子》中的“命”具有“时机化”的特征,因为它是以世界气化流行的变动性为根基的,具体体现在“命”的变动性、构成性和反转性上。与此相应,人应对“命”也充满时机性,主要体现为“主动安命”“被动安命”与“不安命”三种:“主动安命”是领悟气化流行的根本特征而欣然接受,“被动安命”是体会到命运多舛的“不可奈何”而被迫接受,“不安命”是不接受命运,试图改变命运。这三种方式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常常在不同的境遇下交叉、重叠或按照不同的顺序出现。
内容提要性情论是七十子后学时期儒家人性论思想的基本范式。它的基本逻辑是天命性情之一贯,它的核心是性、情之内容及性情发生活动的阐发,它的宗旨是为了证成礼乐教化的可能性与途径。性情论中的“情”概念,主要指“喜怒哀悲(或乐)”与“好恶”。与之相对的“心”概念,则有广、狭两义。狭义的心,与性、情相对;广义的心,则是包含性、情活动在内的结构性的功能。性情论基于对性情内容的客观了解,必然主张人性“有善有恶”,突出教化的重要性。孟子的心性论突破了性情论的思想理路。在孟子,“心”的概念取代了性、情,成为人性论的首出概念。孟子的“四心”不同于“六情”“七情”等基本情感,它们或者是某方面的具体情感(恻隐之心与羞恶之心),或者是一个包含意识、认知与判断等在内的心理结构(辞让之心、恭敬之心与是非之心)。孟子不再就“情”作发生学的总体性考察,而是在当下人心活动的现实之中,主动拣别、确认里面所包含的具有普遍性的善心。进而,通过“性命之辨”的环节,把经验事实的问题转化为人性的自我认取问题,从而实现了从“性有善论”到“性善论”的思想跨越。要之,从七十子后学时期的性情论到孟子的心性论,意味着早期儒家人性论思想范式的深刻转变。
内容提要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途径,“高水平”意味着需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应当兼顾效率与公平,在此过程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重点,制度建设是关键。历史上,全国统一大市场通过逐步破除行政垄断、推动市场机制、弥补市场失灵等,在提升市场建设的规范性、高效性和高标准性方面已取得一些成效,推进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的创新发展、完善和深化。在理论逻辑上,全国统一大市场通过破除横向政府治理因素以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破除纵向政府治理因素以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市场垄断监管以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市场设施联通供给以对内开放促对外开放这四条路径推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然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面临对竞争政策基础地位的认识不足、要素流动的制度性分割、平台双边垄断问题凸显、市场设施联通有限等问题,使得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进入改革深水区。因此,需要通过规范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垄断监管制度、加快市场设施互联互通,推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
内容提要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改革是破解“小马拉大车”困境的重要举措。在比较经济发达镇与普通乡镇、人口小县的三维特征基础上,文章构建了结构—过程—功能的分析框架,从权责视角系统解构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改革的逻辑与限度。研究发现:改革以权责失衡为起点,通过扩权赋能与减负明责的过程优化实现治理功能改善,呈现出结构张力形塑过程调适、过程调适驱动功能改善、功能改善反哺结构调整的逻辑理路。目前,改革仍面临体制限度、工具限度以及行为限度等现实性矛盾,未来改革需进一步优化治理机制、重塑技术逻辑和激发内生动力。文章将时间变量纳入经济发达镇的改革视域,弥补了已有研究对其改革历时性阐释的不足,也为破解基层治理困境、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供理论启示。
现代作家题笺是以往研究中很少涉及的话题之一,这使得围绕“现代作家题笺的构成及其史料问题”而展开的研讨可谓一次全新的探索。“题笺”即在纸笺上书写诗文,相互寄赠,历来是中国文人唱和交流的传统,具有清雅的文化品格。作为一个合成词,“题笺”就内容而言重在“题”,但显然,无论怎样的书写、题署都离不开“笺”之载体。此处的“笺”指笺纸,是一种小幅精美的纸张。徐陵在《玉台新咏》序中写有“三台妙迹,龙伸蠖屈之书;五
内容提要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形成了某些具有文学范式意义的个人传统,李清照诗词传统就是其中的一种。李清照诗词传统在现当代女性旧体诗词家的创作实践中影响深远,在长期的传播与接受中,这种伟大的古代女性文学传统得以不断地赓续、转化和再造。现当代女性旧体诗词家对李清照诗词传统的接受与转化具有多种前提,主要可以从性别认同、历史语境、文学风尚与学缘关系四个维度加以剖析。而现当代女性旧体诗词家对李清照诗词传统的接受方式,又主要表现在内容接受与形式接受、显性接受与隐性接受、正向接受与反向接受等立体维度上。尽管现当代女性旧体诗词家对李清照诗词传统的接受与转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主要接受效果是值得文学史家肯定的。考察现当代女性旧体诗词家对李清照诗词传统的接受机制,是为了更好地推进这一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内容提要1949至1965年历次工资制度改革与调整虽然背景因素不同,但皆源自社会主义工资制度构建的需要,同时亦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及国家政治体制改革。1958年后,中央与民众对新中国初期工资制度探索实践的评价以及对社会主义工资制度合理性评价标准的认识均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反映了社会主义工资制度构建理念上的差异。无论前期不断强化工资等级差异,亦或后期逐渐缩小或消除工资差异,都是按劳分配原则下的统一体,其核心问题是差异性工资关系认知的不同。归根结底,其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以按劳分配原则为核心理念,建立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差异有序的工资体系。
内容提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整党运动,在党员标准教育中区分四类党员,通过党员登记清退不合格党员。在对党员鉴定时,不同于组织建设的关门主义,需要征求非党群众的意见;而整党中被清退的不合格党员,仍有重新加入党组织的机会。这就赋予了同情者小组以新的组织功能与任务。审视这一时期中共党员清退机制的创新性探索,突显了开放的组织建设理念,对新时代党的组织建设无疑具有方法论的借鉴意义。
内容提要面对我国加速向重度老龄化社会转型的挑战,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是积极应对这一挑战的关键举措。文章聚焦新质生产力赋能银发经济发展的核心议题,深入剖析其内在逻辑、动力机制与推进路径。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通过拓展劳动对象范围、驱动劳动资料质变、重构生产关系三大方面赋能银发经济;其动力机制在于依托技术突破与升级以及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显著提升银发经济效率,并深化银发经济产业融合,此外,通过创新生成机制和技术演化升级,驱动银发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针对当前赋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研究提出以下关键推进路径:构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产业体系、打造高质量智慧养老供给体系、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培育能够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潜力产业集群、强化政策引导与支撑体系等。文章为促进银发经济在新质生产力引领下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内容提要只有从长远视角判断中国制造业外迁风险与影响的价值意义,才能避免对这一问题的认知偏误。文章基于产业公地理论,指出制造业外迁可能削弱与研发环节的空间协同,进而损害国家长期创新能力,当前制造业外迁趋势下,关键是如何通过有限政策干预能力留存重点产业。为此,文章利用“模块化—成熟度”矩阵,提出以创新与制造是否需要空间邻近为判断基准来识别需重点留存产业,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制造业有序迁移的路径选择。在产业路径方面,应优先扶持与保留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劳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外迁适宜性依次递减,但同时应关注其子行业间的异质性;在空间路径方面,应优先推动制造业向周边城市就近转移,其次是中西部与东北地区,再次是东南亚国家,最后才是其他国家或地区。为提升中国制造业根植性,应以产业生态建设为核心重塑制造业比较优势,重点支持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制造能力建设,完善多空间尺度的产业转移引导框架,建设“人才公地”以支撑产业公地发展,并加快数字技术赋能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的协同建设。
内容提要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内在的金融不稳定倾向,大政府对中断经济向下循环和避免经济萧条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干预政策使得经济系统产生的问题得以继续存在并持续深化,导致经济容易产生加速型通胀或滞胀趋向,从而引发新一轮金融不稳定。从经验分析来看,美国式大政府在黄金年代的确发挥了稳定经济的作用,但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新自由主义时期以来,大政府的制度成本日益上升。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首先,从资本积累体制变迁、黄金年代大政府的保守性以及萧条的功能性与利润率的恢复三个方面对明斯基悖论提供了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解释;其次,基于美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和2020年新冠疫情危机后的经济数据,分析了明斯基悖论的最新表现;最后,基于明斯基为改善大政府制度提出的替代性政策方案,尝试探索一条兼顾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