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尚任的《桃花扇》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典范,在勾勒家国兴亡的同时,刻画了一批极具典型性的末代儒生形象。无论是以侯方域为代表的复社文人,还是以阮大铖、马士英为代表的奸佞官僚,都属于传统儒生文人的范畴。在太平盛世,儒生能够在治国理政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但在明末乱世中,儒生的价值受到了挑战:在武力征伐盛行、昏君当道的时代,儒生的存在价值为何?事实上,《桃花扇》中的儒生群体在时代面前是无力回天的
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只记录了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观念。目前,学者大多从文学审美或者人物塑造角度分析其中的女性形象,对女性形象和社会性别观念之间的动态联系关注得不够。本文基于《三国演义》《金瓶梅》《红楼梦》这些经典文本,通过梳理女性形象在不同阶段的变化特点,探讨其与社会性别观念之间的影响机制,旨在为了解明清时期的社会性别文化提供文学与社会交叉的研究视角,弥补单
鲍照是南朝刘宋的著名诗人,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沈约在《宋书》中评价鲍照“文辞赡逸,尝为古乐府,文甚遒丽”,在当时仍沿袭东晋门阀士人“清望”之风的诗坛中,鲍照继承汉魏诗风的创作可谓是特立独行,与另一些文人重玄理、重清望的诗风十分不同,其诗作多有现实写照,抒发愤懣无奈之意,《拟行路难》十八首就是这类诗风的代表作。 一、鲍照身世对其思想的影响 文学创作与作者的身份阅历、思想性格、文学总
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自1914年问世以来,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小说仿佛是一面明镜,以十五个故事呈现都柏林人的不同生活,映射出20世纪初爱尔兰都柏林市民的精神世界与社会现实,成为现代短篇小说的传世之作,为奠定了文学声誉,开创了短篇小说的新纪元,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刻影响。走进《都柏林人》,读者仿佛置身于都柏林的街头巷尾,与书中的人物一起经历生
安吉拉·卡特(以下简称卡特)以其风格诡谪的文学作品闻名于20世纪后半叶文坛。她的小说融合了哥特、魔幻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技巧,且有着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焚舟纪》作为她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集,是其文学创作的集大成之作。在当代女性主义文学中,对经典文本进改编已成为一种极具代表性的创作方式,其目的在于揭露文本中的性别权力结构,进而完成对女性身份的重构。而《焚舟纪》正是在这一写作理念下,进行得最彻底、最
提及阿炳(华彦钧),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那首被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盛赞为“唯有跪着聆听”的世界名曲《二泉映月》。他的音乐作品蕴含了诸多民间音乐的精髓,如广为流传的江南民谣、苏北小调,以及广东音乐《汉宫秋月》《小桃红》等。至于刘天华,我们最先会想到他对二胡艺术的革新:他冲破了陈旧观念,将原本不被主流音乐界重视的二胡带入了高等学府,拓展了二胡的演奏技巧,丰富了其音乐表现力,对二胡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
叙事歌曲《木兰从军》以北朝民歌《木兰诗》为文本依据,是词作家刘麟、曲作家王志信共同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艺术作品。这部声乐作品结合了北方民间音乐以及河南豫剧的特色,旋律对比强烈,情节脉络清晰,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艺术感染力。本文主要从作品的叙事结构、女性形象、故事结局以及思想情感等方面进行阐述,启发研究者深刻体会歌曲内涵、准确把握作品风格,进而充分发掘其审美特征。 《木兰从军》的叙事结构之美
现在学术界公认的“花儿”有两大流派:一是“河湟花儿”,这一派流传地区很广,主要诞生在古河州地区,也就是现在甘肃临夏、青海湟水部分地区,在整个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都有传唱;另一派是“洮岷花儿”,“洮岷花儿”是莲花山地区“花儿”与岷县地区“花儿”的总称,这个传播地比较集中,主要在甘肃的康乐、岷县一带,而莲花山就在康乐、岷县交界处,是“洮岷花儿”的传播中心。每年农历的六月初一到六月初六,是传统的莲花山
江南丝竹发源于江南水乡,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独具特色的民间器乐形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內涵。从音乐意象角度切入江南丝竹研究,能够深人探究其所蕴含的审美趣味与地域情感特征。江南丝竹音乐通过其独特的音响效果、演奏技法以及艺术表现手法,展现了江南地区特有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情趣,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探讨江南丝竹的音乐意象,对于理解江南音乐文化的精神实质、把握其艺术魅力以及文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在声乐艺术中,音色美学是演唱的灵魂,对其应用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声乐艺术的表演效果。基于此,本文首先深入分析声乐艺术中的音色美学内涵,探讨音色美学的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践案例,从情感表达、角色塑造、风格展现及地域文化体现四个方面,分析声乐艺术中音色美学的具体表现形式,希望能够为新时期声乐艺术音色美学表现提供参考,从而促进声乐艺术健康发展。 对于声乐艺术而言,音色属于一种十分重要的表现要素,其
理查德·施特劳斯(1864—1949,以下简称施特劳斯)是浪漫主义晚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也是声乐演唱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尽管相关研究较多,但对于其作品中声乐色彩的表达关注不足。因此,本文以施特劳斯的艺术歌曲《明晨》(Morgen)为例,分析其作品中的声音色彩表达,为声乐作品演唱中的艺术处理、情感表达提供参考。 一、声音色彩概述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将关于色彩的联想分为具象
表现主义作为20世纪现代音乐的重要流派之一,最初在绘画、文学等领域崭露头角,随后迅速扩展至音乐领域。20世纪后,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和碰撞,表现主义的音乐思想被引人中国,中国作曲家也将表现主义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从而创造出中国特有的表现主义音乐艺术风格,给中国音乐的多样化发展带来了生机。 一、中国表现主义音乐的发展脉络 20世纪初,一批中国音乐家留学海外,接触到了包括表现主义音乐在内的西方
在西方音乐史的传统风格叙事史中,古典时期与浪漫时期常作为两个独立的断代时期加以叙述。前者的音乐风格与启蒙运动下的理性主义哲学相联系,强调结构中完美的平衡性、整体性,如查尔斯·罗森(CharlesRosen)所言,“古典风格即音乐所有因素的均衡状态”。而随着19世纪情感美学的兴起,以及作曲家社会身份的解放,浪漫风格的音乐逐渐展现出对独特的听觉效果和极端表现性的追求,向着丰富的和声语汇以及引人注目的新
本文以约翰·哈比森的萨克斯管奏鸣曲《圣安东尼奥》为研究对象,深人分析其创作背景和演奏技术,旨在为读者提供详尽的阐释。 一、约翰·哈比森的音乐世界 约翰·哈比森(JohnHarbison,以下简称哈比森)是当代美国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对当代古典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哈比森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涵盖交响曲、歌剧、弦乐四重奏、协奏曲、宗教合唱作品以及室内乐,以风格多样、表现力强著称。 哈
现代舞是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它在追求自由表达、突破传统规范等方面有着明显特征。现代舞基础训练课是培育舞者专业素养的关键部分,对舞蹈表演的深度和广度拓展、创作灵感的激发等都有不可轻视的影响。深人探究现代舞基础训练课在舞蹈表演及创作中的应用,有益于加深对舞蹈艺术内在逻辑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 一、现代舞基础训练课的特点与内容 (一)特点分析 现代舞基础训练课强调身体的自然运动规律,重视舞者对身体的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红色歌舞作为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程中有着独特且重要的作用,从延安时期一直到新时代,红色歌舞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并借艺术形式生动呈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凝聚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红色歌舞通过创新表现形式与传播方式,深人挖掘革命精神内涵,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互联网文化背景下,公众对母亲形象的认知不断变化。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梳理了国产影视剧中母亲形象的发展脉络,阐释其演变过程及背后的社会文化意涵,探讨女性主体性身份建构。研究发现,随着社会性别观念转变,母亲形象从传统束缚走向独立成熟,反映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社会对母职价值的重新评价。 一、前言 国产影视剧正通过母亲形象的再塑造,悄然重塑着社会对母职的认知图谱。在媒体上,关于“过度母职化”的争议成
电影《长津湖》让观众记住了抗美援朝过程中的长津湖战役,记住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志愿军:雄兵出击》中签发给第三十八军的嘉奖令一“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三十八军万岁!”让观众知晓了“万岁军”的美名。《志愿军:存亡之战》中着力表现的第六十三军也是一支在抗美援朝期间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部队,他们在铁原顽强防御,击碎了美军妄图扭转朝鲜局势的美梦。中国电影史上鲜有聚焦铁原阻击战的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
刘泰风导演的首部电影《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是一部聚焦“算法时代”个体生存的现实主义作品。电影从外卖公司中层人员危力与本公司外卖骑手陈金鹏的碰撞说起,围绕这场车祸的责任划分展开叙事,其在形式上使用16毫米胶片进行拍摄,在内容上注重观察个体生活状态,展现个体生存困境,塑造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叙述主体。从现实主义的视角出发,影片通过纪实性的视听元素、现象学叙事手法直面事实本身以及具有人文关怀的文艺价值观,
作为植根中华文明土壤的独特艺术形态,水印版画承载着东方美学的基因密码,其发展轨迹可追溯至隋唐雕版印刷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一—这项革命性创新不仅奠定了图像复制的物质基础,更在媒介属性层面重构了艺术创作范式。当前研究亟待突破工艺考据的传统路径,在跨媒介语境下建构水印版画的美学阐释框架。 一、水印版画的历史背景与技艺根基 从元代的单色印刷到明代的彩色印刷,技法的丰富与画面艺术效果的不断增强,水印版画逐渐
内蒙古水彩画是中国水彩艺术领域的重要分支,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内蒙古水彩画常以草原、蒙古包、马群等游牧生活元素为主题,运用水彩特有的透明性与流动性,生动呈现了草原上的人民生产生活的场景,成为记录草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张光璧为代表的首批用水彩画的形式描绘内蒙古的画家,通过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对水彩语言的创新探索,创造出了独属于内蒙古水彩绘画的表现形式,成为展现草原艺术的“视觉史诗”。张光璧作为第一
中国工笔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重要形式之一,它源于唐代,成熟于五代,两宋时期达到顶峰。工笔花鸟画造型严谨细腻,色彩鲜艳丰富,通过花卉鸟禽鱼虫等逼真的形象,来婉转含蓄地表达主观情感。铺殿花是宫廷艺术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工笔花鸟画的重要代表样式,为后世花鸟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重点从铺殿花样式的特点和工笔画的写生转化两方面具体探讨当代工笔花鸟画创作的新路径。 一、铺殿花样式的历史渊源与艺术特征
宝相花纹样起源于佛教艺术中对莲花与菩提的崇敬,并在中国历代艺术创作中不断演变与融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装饰形式。其对称与繁复的造型既蕴含吉祥寓意,也满足了中国人对雅致与和谐的审美需求。作为日常器物的陶瓷茶具,在当代社会正逐渐从单纯的饮茶功能转变为文化传承与创意表达的载体。将宝相花纹样应用于陶瓷茶具的文创设计中,可以通过对传统纹饰元素的再设计、釉色和材质的创新搭配以及数字工艺的介入,赋予茶具更具艺术感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传统戏曲文化受到新技术、新手段影响,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电视戏曲节目,也正在主动拥抱新媒体技术,寻求突破性发展。作为一名从事电视戏曲工作二十余年的编导,笔者深感新技术、新媒介对传统媒体的巨大冲击,如何开拓一片属于电视戏曲的新天地,是从业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本文中,笔者以导演工作的具体实践,谈谈对于电视戏曲节目拥抱数字时代、向新质生产力转型的体会。 一、电
当代艺术创作领域中音响艺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其独特的审美和艺术价值吸引了广大艺术家和研究者的自光,如何用创新思维拆解和再造音响组织方式使其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发挥更大作用成为重要议题。本文以典型音响艺术作品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音响组织方式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革新作用,以期为音响组织方式的创新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路径。 一、音响组织方式与当代艺术的融合背景 (一)音响艺术的发展历程 音响艺
广东汉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价值。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广东汉剧不仅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更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贏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在广东汉剧的音乐伴奏中,提胡以其富有穿透力的音色和细腻的表现力,对剧目的情感表达和氛围营造起着关键作用,逐渐确立了其在广东汉剧伴奏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本文将从提胡的历史背景入手,以《百里奚认妻》《闹严府》《花灯案》等经典剧目为例,分
气息支持是声乐演唱里必不可少的技术根基,直接关乎声音的稳定性、表现力与风格适配性,不同演唱风格在气息控制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造成其音色、强弱的改变及情感表达形式的差异。美声看重深沉有力的演唱支撑,通俗注重自然流畅的表达,民族唱法融合地域语言特色,音乐剧突出台词与旋律兼顾的协调。本文将系统针对这些差异做对比,利于形成更具靶向性的声乐训练路径与艺术表达举措。 一、不同演唱风格对气息支持的基本要求 (
跨媒介叙事是一种将故事通过不同类型的媒介来呈现,使故事通过不同的平台进行延展与发展的叙事方式。这一说法最早由美国学者詹金斯提出,他认为一个故事通过各种不同的平台发布,各个新的文本都拥有不同意义与价值。在詹金斯理论的基础上,美国学者玛丽-劳尔·瑞安进一步提出“跨媒体世界构建”这一概念。当下追光动画打造的正是一个由跨媒体世界构建的新神话故事世界,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动画技术相结合,深人挖掘并传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