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小说创作而言,散文具有更真实的质感。在阿来的散文里,这种真实展现为自觉的“及物”意识。这一概念源于罗兰·巴特对传统“及物写作”与现代“不及物写作”的理论划分。罗兰·巴特认为,传统的“及物写作”以语言为中介,传达出高于语言形式的内容;而现代的“不及物写作”则是将语言看作写作本身。因此,“及物写作”与“不及物写作”的区别在于语言是作为手段而存在,还是作为书写审美性的最终指归而存在。 就语言形态
上溯娥皇、女英二妃传说赋予的哀怨情感基调,下至柳宗元《钴 潭西小丘记》中“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的清幽心境,“潇湘”文学常以简练的笔调和孤峭的意境传达出荒寒幽寂的艺术特征,其中尤以“潇湘八景”为范。“烟寺晚钟”是八景中唯一融视觉与听觉两重感官于一体,同时又与佛禅相关的创作母题,体现出禅意浓厚的“空寂”美学色彩,其美学具有独特的艺术母题价值,也为中国艺术精神研究提供了跨感官研究的新路径
巴金以“小人小事”为题材创作的长篇小说《寒夜》于 1946 年 8 月 1 日始刊于《文艺复兴》第 2 卷第 1 期,小说“控诉那个不合理的社会”“控诉抗战时期国民党的黑暗统治”的创作目的,经由作者自陈和读者接受基本定型,但关于其中的人物形象却多有争议,尤以女主人公曾树生为最。 曾树生作为一位“五四”男性作家笔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新女性,其形象分析的视角十分多样,其分析结果关涉作者的阶级态度、
宋元南戏中,《琵琶记》和《荆钗记》尤为著名。前者被誉为“传奇之祖”,后者则被列为“四大南戏”之首,被明代吕天成称为“妙品”。两部作品题材相同,皆为“婚变”,所叙故事又都有流变,剧中男主人公都有本事可考,但是却最终呈现出两种形象。本文试比较两部作品男主人公形象的异同,并以此为切入点,从本事人物、故事流变等方面进行原因探究,以期为戏曲舞台上的人物塑造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男主人公形象的相同之处 认
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文学作品试图探究女性身份的复杂变化及其与社会、家庭和自我意识的关系,说明女性是如何在传统观念和现代观念的对峙中取得平衡的。塔拉·韦斯特弗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出版以来,在文坛与社会层面引起了轰动。小说讲述主人公塔拉在特殊家庭环境下长大,自学进入大学并取得博士学位,最终挣脱原生家庭的思想禁锢,完成自我觉醒的故事。 从叙事移情理论角度来解读这部小说,分析了作者是如
川端康成的作品《山音》被誉为战后日本文学巅峰之作。作品以主人公信吾的衰老为叙事基点,将其偶然感知到的“山音”解读为死亡暗示,巧妙地将人的内心活动和自然物象联系起来。同时,信吾对儿媳菊子暗生的情愫也进一步揭示了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小说融合了信吾儿子修一复员后陷入精神空虚、女儿房子的婚姻危机等多重叙事线索,生动刻画了战后日本家庭共同体内部的心理冲突。这种“物哀”美学的现代转化,在日本战败后国民精神创伤
19 世纪前中期,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与腐朽的封建王朝展开了漫长曲折的斗争,引发了欧洲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巨变。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红与黑》,塑造了于连这一在波旁王朝复辟期间不择手段往上攀爬,却以死亡告终的悲剧野心家形象;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则创作《罪与罚》,塑造了拉斯科利尼科夫这一在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统治后期,贫穷窘迫却自诩不凡,最终犯下杀人重罪的精
一、传统封建社会下的女性际遇 (一)礼法的束缚 儒家伦理规范了社会的方方面面,避免了无序和混乱,但礼法是其负面的一面:“三从四德”这一约束女子行为的准则,无疑使女性成为“第二性”。《礼记》中有“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皆以德为先,绘事当然不在其内,这也促使很多善画女子自谦为“本不识字”“笔墨非其事”“绝不露丹青”。社会对女性的认可往往局限于“德言容功”,才能并不是主要评判标准。这种根深蒂固的
北宋画家崔白的《双喜图》作为院体花鸟画转型期的典范之作,在继承与革新中突破了黄筌画派的程式化传统,通过动态叙事与空间层次的营造,展现了宋代文人艺术精神与自然哲学的交融,故而成为融合黄筌富贵与徐熙野逸的写意工笔花鸟画作品。本文以历史背景为研究前提,从图像学、技法语言及哲学文化语境三个维度分析画面具体内容,从而揭示其在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上的转折性意义及其背后蕴含的人文思想意识。 一、历史语境:崔白《双
20 世纪 30、40 年代,在因战乱从外省迁居贵阳的画家中,宋吟可选择扎根于此,与贵州这片土地建立起深厚联结,也因此完成了他艺术生涯中的重要转变。从江南文人画的笔墨传统到受民族文化气息影响的写生创新,无论是技法、题材还是观念都与贵州紧密相连。作为贵州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他也为贵州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通过研究他在艺术生涯中的守正创新,不仅让后世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宋吟可的艺术成就,
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文明的经典象征,它的饰带浮雕精美绝伦,展现了理想化的大型泛雅典人节游行的热闹场景,是古希腊艺术的精华。浮雕上有个站在众神中间、长着翅膀的女性,她的身份一直没有定论。搞清楚她到底是谁,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古希腊神话和艺术之间的关系,了解当时人们的想法。下面,我们就仔细研究一下浮雕和神话故事,还有学者们的看法,来找找答案。 一、帕特农神庙的饰带浮雕 帕特农神庙精美的雕塑饱受赞誉,而
形式主义分析是现代西方绘画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从具体的艺术作品入手,将形式从历史、民族特点和社会文化背景中解脱出来,强调形式的独立性和价值作用。海因里希·沃尔夫林(Heinrich Wolfflin,1864—1945,以下简称沃尔夫林)是 20 世纪初瑞士著名的美学家和艺术史学家,其形式主义研究方法在美术史研究中具有划时代意义。在《艺术风格学——美术史的基本概念》中,其认为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时
在油画创作领域,线条作为关键的视觉语言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信息,是艺术家与观者情感沟通的重要桥梁。线条的曲直、粗细、起伏频率、方向走势,都能传达出独特的情感基调;线条的组合方式,如疏密、断续、空间建构等,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了油画作品的情感表达。此外,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赋予了油画线条不同的情感内涵与发展脉络,西方从注重结构理性逐步走向主观情感的表达,中国则在油画创作中融入写意精神,以线条转译独特的文
钢琴最早源于西方,是一种键盘类乐器。在演奏钢琴时,演奏者需要通过手指运动不断触键,才能发出美妙的乐声,将丰富的情感传递给听众,并深深打动听众。因此,在钢琴演奏中,触键技巧与音色效果密切相关。正式演奏作品之前,演奏者需要认真分析作品的特点,把握作品风格特色,才能选择正确的触键技巧进行演奏,并获得最理想的效果。《百鸟朝凤》原本是一首民间唢呐曲,主要流传于山东、河南、安徽等地。1973 年,音乐家王建中
陕北位于陕西省北部,地貌奇特,气候干燥,当地民众在辛苦劳作之余,习惯于通过民歌的形式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由《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和《女孩担水》两首陕北民歌改编而成,歌曲生动描绘了红军在山丹丹花开遍山野之时,胜利抵达陕北的热闹场景,歌曲旋律婉转,曲调高亢明亮,情感真挚质朴。王建中在民族曲调的基础上进行改编,使其成为一首著名的钢琴曲,改编之后的钢琴音乐作品不仅保留了
古筝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拥有优美悦耳的音色以及丰富多元的表现力。然而,要借古筝演奏达成意境美的呈现却非易事。演奏者既要拥有坚实稳固的演奏技巧,也要深入探究并开掘音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营造出富有诗意韵味的艺术境界。本文将深入剖析影响古筝演奏意境美实现的因素,揭示其作用机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与方法。 一、在古筝演奏中体现意境美的影响因素 (一)音色与音质对意境营造的作用 古筝的音色呈现
广州芭蕾舞团创作的芭蕾舞剧《旗帜》,以舞蹈的形式讲述了广州起义的故事,让那段悲壮岁月再现于今人眼前,还原了革命先辈坚持理想、不懈追求,以信仰、理想诠释初心的伟大历程,弘扬了革命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本文以该剧为例,粗浅分析舞剧创作的要素及芭蕾舞在中国的发展。 一、“剧”与“舞”的有机融合 (一)《旗帜》的“剧” 1.《旗帜》的题材选择 作为“剧”,最重要的就是“讲故事”和“塑人物”,而舞剧与
玛姬·玛汉是法国现代舞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编导之一、法国舞蹈剧场的代表人物,其作品May B 就充分展现了她的艺术理念与编舞风格。“舞蹈剧场”这一概念源于德国表现主义流派,由皮娜·鲍什创立,后以德国为中心向欧洲乃至世界传播。这种表现形式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包含艺术领域内的多种艺术形式,由道具、音乐、灯光、舞蹈的传统结构变为生活化、碎片化、哑剧技巧、剧场装置等综合性更强的艺术结构,追求多元性、剧场性
国标舞的全称是“国际标准舞”,它始于欧洲的民间舞,随后发展成为宫廷礼仪性的社交舞蹈,后在社会文化的演变中生发出多重含义。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标舞的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成为时代主题。在中国,国标舞逐渐融入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国标舞。这一现象不仅体现了文化的包容性与创新性,也为国标舞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将从策略分析的角度,探讨中国国标舞民族呈现的起因、区域发展特质与
悬疑电影一直是国产电影的主要类型之一,在 2023—2024 年的两年间,悬疑电影票房占比飙升,根据《2023 年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显示,悬疑电影票房晋升为年度前五的热门类型,《消失的她》《默杀》均位于当年度悬疑电影票房前列。这两部话题与口碑并存的悬疑电影,有着相同的特点。在叙事结构上使用非线性结构以及多时空交错的剪辑逻辑;在人物选择上,女性形象的突破、反派角色的复杂性打破了传统悬疑电影的
《河边的错误》这部小说是余华的里程碑之作,其具备独特的叙事风格、对人性的多方面解析以及深刻的悲剧色彩,在中国甚至世界文坛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河边的错误》不仅以其动人的文笔带动了众多读者深入思考,其也以电影的形式与大家见面。电影改编不仅是一项跨界的艺术行为和对原作的视觉表达,同时也是对原作悲剧意识以及精神内核的创造性阐述。 一、文学原著的悲剧意识解析 (一)叙事结构与悲剧氛围的营造 作为余
在新中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历史性转型阶段,工业题材创作承接着国家现代化、机械化和科技化的时代要求,被赋予一种展示人民群众对工业发展、国家实力强大的朴素情感。因此,工业题材创作往往与意识形态紧密相关,成为社会主义艺术宣传的重要载体。 一、工业题材电视剧叙事嬗变的历史坐标 (一)20 世纪 80 年代至 20 世纪 90 年代:改革叙事的意识形态书写 在“四个现代化”建设方针指引下,《乔厂长上任
在当代艺术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抽象已然成为并不鲜见的创作路径,但在艺术形式逐步细化的当下,抽象领域的诸多分支中仍有许多空间值得艺术家不断深入探索,“后绘画性抽象”便是其中之一。本文将结合笔者创作的《无微不至》系列作品,从实践出发,对这一领域的创作可能性进行探讨。 一、路径:“后绘画性抽象”的发展 “后绘画性抽象”(Post-painterly abstraction)的概念来源于美国 20 世纪
艺术疗愈是一种兴起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艺术治疗手段,如今被广泛应用于心理疗愈实践中,受到大众高度关注与推崇。视觉艺术疗愈是在此基础上,以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为介质,视觉为容器,对心理进行疏导与治疗的方法。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下,沉浸式设计的出现更加贴合人的情感与体验。本文从色彩、图形、交互三个维度提出沉浸式设计赋能视觉艺术疗愈的方法,分析虚拟空间在视觉艺术疗愈领域的应用策略,总结出虚拟空间疗
版画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中重要的图形艺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与当代艺术的发展,传统版画艺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某些传统版画的艺术语言较为局限,思维主题更新缓慢,无法引起审美共鸣。同时,传统版画也在当代艺术的影响下衍生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促进了版画艺术视觉与表现的进步。 一、中国传统版画的概念综述 (一)“传统版画”的概念 版画是一种以木板为载体的艺术形式,通过在
江永女书被誉为“天上流泪的星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在的性别文字,是中国古代女性情感与精神世界的体现,代表着女性意识和对自我身份认同的觉醒。本文以书籍装帧设计作为研究女书文化活态传承的切入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提供专业的视觉策略与创新实践路径。 一、女书概述 女书诞生于湖南省江永县,是一门独属女性的语言,是口头与书面相结合的特殊民间文化,在文字学、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
当代环境艺术设计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数字化变革,各类先进技术不断涌现,为艺术创作者提供了丰富多元的表现手段。环境艺术设计作为融合空间、美学、文化、心理学等多维度的综合性艺术形态,近年来借助数字技术焕发新生,形成了极富表现力的创作生态。数字建模、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正悄然改变着艺术设计师的工作方式,推动环境艺术设计向着更加精准、更具表现力、更富互动性的方向迈进。在设
地方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百年传承及发展,紧密融入各地民俗与历史文化中,地方戏曲的舞美设计在剧目氛围塑造及文化传递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时代发展,地方戏曲的舞美设计面对创新与传承的双重挑战。因此,探寻地方戏曲舞美设计在市场化巡演中的风格展现,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与实践意义。 一、中国地方戏曲舞美设计概述 (一)传统舞美设计的风格特点 (二)现代舞美设计的演变与创新 随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