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作家次仁罗布发表于 2009 年的短篇小说《放生羊》是一个关于死亡与离别的故事,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了“我”(年扎)在挚爱桑姆死后的第十二年,与一只放生羊相互救赎的过程。 一、“孑然一身,我没有任何的牵挂和顾虑,只等待着哪天突然死去。” 故事由梦发端,年扎梦到桑姆衣衫褴褛、形销骨立,受着无穷无尽的折磨。十二年来,年扎总被这样的梦所困扰。梦醒之后,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停地为桑姆祈福消灾,祈求她早
对知识分子命运、出路的深切关注和思考是鲁迅小说的重要母题。在经历了冲破“铁屋子”、踏出藩篱的痛苦呐喊之后,鲁迅将关注点投向后五四时期的现代知识分子,这段时期的作品如实且深刻地反映了现代知识分子在五四落潮后面临的困窘境遇,尤以《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涓生最为突出。一方面,作者用这些作品深刻地剖析了现代知识分子面临的精神困境和现实的惨淡,也不忘为其探寻出路;另一方面,
本文以清代作家李渔的小说《无声戏》《十二楼》为中心,探讨其戏曲理论的文体转化与创作实践。通过分析具体篇目,揭示李渔将“结构第一”“立主脑”“密针线”等戏曲理论原则融入小说叙事的创造性实践。李渔的文体转化不仅开创了清代拟话本小说的新范式,也为戏曲理论与小说创作的跨文体融合提供了重要参照。 一、李渔与《无声戏》《十二楼》 冯梦龙的“三言”与凌濛初的“二拍”问世后,宋元旧篇的改编空间渐趋狭窄。明清之
作为当代日本文学领域的一位重要作家,吉本芭娜娜的作品深刻触及人类情感与生命本质,尤其是在治愈文学领域,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与哲学思考。她对生命与死亡、孤独与自我实现等主题进行了探讨,构建出一个充满治愈力量的文学世界。其作品中的生命诗学,不仅凭借对个体心灵困境的勾勒,给予世人情感维度的安慰,还揭示了人们在困境中探索生命意义的过程。本文着重剖析吉本芭娜娜的作品《厨房》与《阿根廷婆婆》,探讨其人物塑
北宋时期,文人艺术迎来转型。苏轼的题跋书法也实现了从技法表现到精神传承的重大转变。曹宝麟在《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中提出的“尚意”理论,在苏轼题跋创作中表现为笔法革新、诗书互文、雅集范式确立三方面的突破。本文借助诗书互证的方式,深入剖析苏轼书法的多元性,解构其题跋中文学意境与书法形式的共生机制。 一、诗词题跋在苏轼书法创作中的独特地位 (一)诗词题跋的文体特征及历史渊源 诗词题跋是中国传统书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当代声乐实践中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张力,其将古典文学意境与现代音乐语汇创造性融合的特征,为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元素。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既承载着中华诗歌传统,又在现代音乐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机,逐渐成为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因此,有必要做好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技法的研究。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征 (一)文学性与音乐性的自然融合 中国古典诗词独特的文本属性为其音乐
戏曲艺术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戏曲的世界里,生动鲜活的角色是作品的灵魂。对于戏曲学习者来说,掌握角色塑造技巧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经历系统且科学的学习过程。在戏曲艺术的学习过程中,如何逐步培养和提高角色塑造能力,是众多学习者关注的焦点问题。深入研究这一课题,不仅能够促进学习者艺术修养的提升,而且对于戏曲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传播与创新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夯实理论基础,深化角色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全球化语境下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范式。这类作品既承载着五声调式的韵律美学,又内化了文人音乐的传统基因,其演奏诠释突破了单纯技术表现的局限。想要演奏好中国的钢琴作品,就必须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曲的创作来源与创作技巧,表现出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当前,中国钢琴作品正在突破地域边界,成为世界音乐话语体系的重要参与者。这些镌刻着民族记忆的音符,既承载着古琴的吟猱余韵,又暗含戏曲的腔体张力,在
本文在单三部曲式基础上,分析声乐作品《被禁止的音乐》的戏剧效果,从音乐本体分析与实证研究两个角度,讨论作品如何通过旋律、和声、节奏三要素逐步进行情感递进,营造戏剧张力。 单三部曲式作为音乐结构中的经典范式,它的严谨性与灵活性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该曲式通过呈示段、中段与再现段的逻辑排列组合,建立起音乐材料的对立与统一关系,既符合人类心理审美的认知,又能承载复杂的情感表达。在《被禁止的音
触键作为钢琴家与乐器对话的重要方式,自 18 世纪钢琴取代羽管键琴以来,始终是音乐表现研究的重点。当舒曼用指尖“歌唱”舒伯特即兴曲的旋律时,当霍洛维茨以近乎平躺的手指创造魔幻音色时,这些传奇演奏家的艺术奥秘正是深藏于触键的微观世界中。现代钢琴机械构造的精密性使触键的细微变化都能引发声音质变,触键速度的毫秒级差异可生成从天鹅绒般柔和到水晶般透亮的音色差异,指尖角度 0.1 度的调整足以改变泛音列的结
小提琴作为一种表现力极其丰富的弓弦类乐器,其对演奏过程中个性化处理的要求很高。个性化处理不仅能体现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更是彰显演奏者艺术个性和音乐修养的重要方式。本文将从音色、节奏、弓法三个方面,对小提琴演奏中个性化处理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蕴含的艺术内涵。 一、个性化的音色处理 (一)音色偏好的个性化选择 小提琴演奏家在音色处理上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化特征。有的演奏家偏爱明亮华丽的音色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贾樟柯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以纪实风格和对社会的深刻描绘著称。他在电影创作中一直致力于对“江湖”的表现。《江湖儿女》作为其代表作之一,不仅延续了贾樟柯一贯的人文关怀,还通过丰富的影视符号构建了一个独特的“江湖”世界。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电影中的道具符号,探讨其象征功能及其对“江湖”主题的表达。 (二)研究原因与目的 尽管是以“江湖”为主题,贾樟柯的镜头
中国动画电影受到诸多本土的哲学观念的影响,蕴含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儒、释、道是中国古代三大主要思想流派,但三者在思想、价值观和实践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儒家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入世”的文化。佛家关注人与自身的关系,是一种“出世”的文化。道家则关注人与万物的关系,是“入世也出世,不入世也不出世”的文化。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道”进行了阐述,他认为“道”是宇宙间万物运行的法则
戏剧芭蕾作为当下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作为一种有情节的芭蕾艺术形式,戏剧芭蕾在人物形象塑造和艺术风格表现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点。本文将对戏剧芭蕾的人物形象塑造和艺术表现力进行深度剖析,以期为戏剧芭蕾艺术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参考。 一、戏剧芭蕾人物形象塑造 (一)加强对人物的了解 在塑造戏剧芭蕾的人物形象时,深入理解人物是至关重要的基础。戏剧芭蕾通过将戏剧元素与芭蕾艺术相结合,
杰出的演员凭借精湛细腻的演技,赋予角色鲜活的生命力。能否成功地塑造角色的性格,是衡量演员成功与否的关键。舞台表演艺术要求演员通过展现人物的动作和内心情感的起伏来塑造角色。这两者的完美结合,能够推动剧情层层递进,使角色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剧情、理解角色。要达到这样的水平,演员的表演必须有层次和节奏。本文将结合个人学习体会和舞台实践,从阐述、探求、搜寻、推行四个维度出发,深入探讨表演
古典舞蹈诗剧《唐卷》 以“舞”为体、以“诗”为魂、以唐代为时代背景、以卷轴为表现形式,将唐代的多元文化以舞蹈艺术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这部作品运用现代编舞语言重新构建古典意象,旨在通过身体的律动唤醒人们关于唐代文明的记忆。本文将从身体符号的转换、时空结构的诗意化以及作品的哲学导向三个维度,探讨《唐卷》如何利用舞蹈作为媒介,实现对唐代美学的现代诠释。 一、身体符号:从史料到舞台的转译密码 《唐卷》
戏剧《初步举证》讲述了一位曾为男性施暴者辩护的女律师,意外遭受性侵后,勇敢站出来反抗不合理的法律体系、寻求正义的故事。女主人公泰莎以不同的立场审视英国的司法体系,剖析其中弊病,提出诘问与呼吁:法律认定的“事实”之外的真相与正义同样需要被理解、被看见,女性权益需要得到重视与保护。 一、以颜色与服装直观建构人物:强象征意义的造型设定 《初步举证》是一出约 110 分钟的独角戏,女主角在舞台上完成了
本文以在中华艺术宫举办的“ 直面形象——忻东旺绘画教学研究展”及相关学术研讨为基础,梳理艺术家忻东旺(1963—2014)在油画本土化探索、理念革新及人文关怀实践三方面的贡献,以期为中国油画的本土化转型及传承创新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照。 一、本土化探索的时代语境与学术价值 在中国油画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伴随着本土化与全球化两条道路的相互交织。自徐悲鸿、林风眠等留法先驱开启对中西融合的探索以来,
在宋代绘画谱系中,“婴戏图”以其鲜活的生活场景与世俗化倾向独树一帜,成为解读时代文化的重要视觉文本。相较于唐代“贵子图”的贵族化叙事,宋代“婴戏图”虽转向平民生活场景,却并未脱离社会规范的制约。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苏汉臣《冬日婴戏图》(绢本设色, 196.2cm×107.1cm, )即典型案例:画面中一男一女两童于庭院嬉戏逗猫,男童左手握孔雀尾翎,右手有所动作,女童持旗相随,背景有褐色假山、绿色修
吴湖帆,名倩,号倩庵,1894 年生于苏州,活跃于 20 世纪 20 年代至 60 年代末,是著名山水画家、收藏家,也是 20 世纪 30 年代后山水画变革的代表人物之一。陆俨少生于 1909年,一生辗转于杭州、上海、深圳等地,其艺术生涯大约活跃在 20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其山水画于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形成个人面貌,并于 20 世纪 80 年代达到创作的高峰。吴湖帆与陆俨少虽
本文以新工笔画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写实精神在当代语境下的表现形式与内在逻辑。通过分析科学观察方法在技法革新中的应用,以及新工笔画作品对当代题材的表达与重构,揭示新工笔画如何在继承传统工笔语言的基础上,融合现代人文关怀与跨文化视角,形成兼具古典美学与时代特征的创作范式。 一、传统工笔画的写实基因 传统工笔画始于唐代,其巅峰则在两宋时期。宋代编撰的《宣和画谱》提倡“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
本文以笔者创作的水彩作品《音乐会》为案例,详细梳理从生活体验到艺术表达的创作过程,深入探讨水彩画语言在当代语境中的创新潜力。本文聚焦《音乐会》的创作实践,通过“立意—构思—技法—提炼”的完整流程,展示如何将交响乐的听觉韵律转化为视觉语言,并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象性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形式构成相结合,进而创造出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在创作过程中,笔者突破了将传统水彩画视为“小画种”的固有认知,尝试使用粗砂石
当代艺术生态正经历着数字技术的深度重构,这种变革既为传统艺术带来拓展表现维度的历史机遇,也对其文化基因传承构成严峻挑战。本文基于艺术本体论视角,针对传统水墨与工笔技法在数字转换过程中的关键痛点(包括材质肌理数字化保真度、笔墨语言程序化适配性、多维空间建构方法论等),展开系统性探讨,通过构建“物理载体—数字转换—虚拟重构”三阶模型,探索符合东方审美范式的数字艺术创作路径。 一、传统材料与数字工具的
“会通文史——缪钺学术文献展”是在 2024 年推出的重要原创学术文献展览。作为 20 世纪学术个案研究的专题展,该展览以三大维度建构学术框架:其一,系统性地整合了杜甫草堂馆藏的缪钺手稿、书画作品以及家属珍藏的文献资料;其二,联合四川省杜甫学会,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院、出版学院),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及中华诗歌研究院等机构开展深度学术合作
读图时代是一个以图像为主要信息获取方式的时代,品牌设计是企业与产品对外展示的视觉窗口,也是消费者选择商品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动物符号往往具有亲和力和鲜明特征,能够吸引消费者注意力并形成情感联结。因此,动物符号在品牌标志设计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品牌选择合适的动物符号,将其与自身价值观深度融合,在消费者心中形成独特的品牌认知,不仅可以传递自身品牌文化及设计理念,还能够借助其独特性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近代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始于 19 世纪末的维新运动,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近代化的发展,在 20 世纪 20 年代中后期至 30 年代抗日战争之前的都市文化生活情境中,对女性身体的呈现成为都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女性形象多表现为追求时尚和美,以及个性与自我的释放。当时,各种艺术摄影作品及明星肖像集开始涌现,摄影技术在报刊中被广泛应用,这标志着新的审美视觉范式和“新的视觉审美观”的形成,唯美优雅、
《艾尔登法环》是日本游戏开发公司 FromSoftware 在 2022 年发行的电子游戏,其制作人为宫崎英高 [1],编剧为乔治·R.R. 马丁。《艾尔登法环》的故事框架以及传递给玩家的信息十分笼统且有限,在一场名为“破碎战争”的事件之后,玩家需要扮演“褪色者”的角色,历经磨难并且成为新的艾尔登之王。该故事的脉络十分简洁,甚至在故事一开始就告诉了玩家最终目的,这就好比创作者给予接受者一个框架,之
“现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邓肯(IsadoraDuncan,1877—1927) 大 胆 地 反 叛 传 统 古 典 芭蕾的机械化和程式化,认为舞蹈是一门表现人类精神和内在灵魂的艺术。她运用现代舞这一精神与肉体高度融合的艺术形式去追溯精神的本源,探寻真实的人性。接触即兴作为后现代舞蹈的重要元素,承袭了伊莎多拉·邓肯的舞蹈观念。在身心一元论的理念之下,接触即兴实现了身心的沟通,打破了固有的舞蹈程式,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