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甘肃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甘肃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征程中创造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备革命性、政治性、民族性、人民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它见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性觉醒,对新时代从推动共同富裕、增进政治认同、提升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在此进程中,应巩固经济政治基础,构筑精神文化家园,营造和谐社会氛围,从而为
[摘要] 杜甫秦州诗中题咏的丝绸之路风物,体现出秦州在唐代丝绸之路交通中的特殊地位,凸显唐朝与西域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关系。西域物产不断在丝绸之路沿线流通,异域胡人在秦州安居,西域物种在此生长,胡舞胡乐融入民众日常生活。秦州诗中所反映的胡人群体,既有土著,亦有外来客居者,是唐代丝绸之路沿线城市胡汉交融杂处的真实写照,注解杜诗时不能将其臆断为吐蕃入侵或动荡的前兆。 [关键词] 杜甫; 秦州诗
[摘要] 魏晋时期,博物观念兴盛,博物与文学的关系也尤为密切,其根本原因在于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以来,大量的殊方异物沿着这条交通要道传入中原,对中原人的日常生活、社会风俗、文学创作、思想观念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丝绸之路沿线遗址发现了大量魏晋时期的殊方异物实物和图像,充分展现了魏晋人与异域的贸易往来,以及对周边未知世界的丰富想象。魏晋文人在诗、赋、志怪小说、异物志、史
[摘要] 在探讨丝绸之路艺术创作中国家形象的构建与发展时,我们应当认识到,自设计平权理念提出以来,这一概念已成为丝绸之路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关键要素。在“一带一路”倡议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双重影响下,丝路艺术创作中的国家形象展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包括更广泛的创作主题、参与者群体以及更多元化的传播途径。这些新特征不仅丰富了国家形象的内涵,而且在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
[摘要] 秦汉时期,官方为解决出差人员的食宿问题设定了传食制度,出行人常常需要持传传食。悬泉汉简有不少与传食相关的传,且以公务用传为主。其中出现的传食用语有“当舍传舍”和“县次续食”两种,二者的使用人群不同。“当舍传舍”是简中最常见的传食用语,多使用在出差官吏的公务用传里。“县次续食”的出现频率相对较少,多是给官方服务的普通人使用,如罢归军人、请诏的译者等。 [关键词] 悬泉汉简; 传
[摘要] 《秦风·无衣》美刺之争由来已久,现尚无定论。纵观简牍《诗》类文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发现《诗经》在先秦时期有多种版本,后经多人之手、多次修改、多次编订成书,原来的《诗经》篇章内容和诗旨已发生较大的变化,现存《诗经》只是《毛诗》流传的单一版本,从《毛诗》观《诗》之全貌,不能准确解读《无衣》诗旨。随着出土文献的日益丰富,尤其是“黑夫木牍”的出土,为解读《无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推测《无衣
[摘要] 法律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依法治国思想的来源。其中蕴含的保护老幼妇残、援法断罪、德主刑辅、民为邦本等观念原则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通过对传世古籍和云梦秦简法律文献的有关记载梳理出这些观念的发展历程,并且总结其与当代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相关理念的契合点,进而得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传承发展的四种途径:加强法律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增强法律文化教育,提高
[摘要] 作为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敦煌法学方法论的创新不仅关乎学科自身发展,更对建构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具有深远意义。因此,有必要基于敦煌法学的学科特点与研究现状,重新审视其方法论是否合理。黄仁宇大历史观为敦煌法学研究对象的选择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宏观史观突破地理桎梏、借助整体史观打破专业壁垒,以及立足技术史观规避道德偏见。据此,证成敦煌法学之研究对象不限于敦煌、法学,以及敦煌法
[摘要]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鼓多自西域而来,鼓伴随着莫高窟的兴盛、繁荣与衰落。为辨析鼓的形象,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将敦煌莫高窟中的鼓划分出5大类14小类,在甄别不同鼓的基础上,探究鼓形制变化背后反映的社会及时代变迁。莫高窟壁画中的鼓多与北印度地区有关,龟兹地区和敦煌地区是鼓向东传播的重要跳板。胡鼓在吕光破龟兹、北魏和隋唐时期经历了三次大规模传播,对敦煌、内地乃至东亚地区的佛教艺术、社会乃至政
[摘要] 作为大一统中央王朝,蒙元延续了汉、唐对于塔里木盆地的经营,并对清朝对塔里木盆地的经营影响深远。蒙元诸汗中,忽必烈对于塔里木盆地的经营最为得力。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两次收复了被察合台宗王夺取的塔里木盆地,并以斡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的设立为标志,重建了元朝在塔里木盆地的军政体系,采取了诸多经营措施。这些措施使得当时的斡端(和阗)与别失八里南北呼应,成为元朝在天山南北的两大战略支点,为成宗、武
[摘要] 巨国桂(1849-1925),甘肃秦安人,曾任河西甘州府(今甘肃张掖)训导,新疆阜康县知县,为清末陇右著名诗人、教育家、书法家,其一生枕经葄史,著述丰硕。但遗憾的是,因战争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其著述过半亡佚,留存传世至今的有《劫余诗存》《慕研斋文集》等10余种,且大多为稿本,藏于甘肃省图书馆。这些流传至今的巨国桂著作,尤其是从未对外公布之稿本,内容广博,涉及诗歌、碑文传记、家谱艺文、散
[摘要] 山丹汉明长城位于河西走廊中段,是中原王朝巩固大一统和军事防御的重要屏障,也是维护丝绸之路经济繁荣、促进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实现河西走廊多元文化交流的物质基石。在历代诗歌中,它延展为祁连山与焉支山,通过“祁连”“燕支”的宏大隐喻表达了思乡怀人、心系民生与反思战争的情志。同时,它又具象化为峡口,由“锁控金川”的经典符号抒发家国情怀和个体情感。山丹汉明长城的历史功能与文学印象,映射出其丰富的
[摘要] 长城精神作为中华文明的文化符号,早已融入华夏千百年血脉之中,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象征。在当代,长城还肩负着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塑造中国大国形象的重要使命。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通过影视语言将长城进行符号化呈现,传播悠久历史与传统文化、国家意志与民族精神,成为当下长城题材影视创作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 甘肃长城;长城精神;影像符号;影像创作;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 K928
[摘要] 六朝以后,纸张逐渐成为主要的书写载体。与之相适应,毛笔成了主要书写工具。因地处丝绸之路交通要冲,很多民族语言文字并不便于使用毛笔书写,书写需求和书写习惯催生了硬笔的广泛使用。吐鲁番墓葬考古中发现了诸多晋唐时期的典籍写本以及毛笔、硬笔实物,这是晋唐时期高昌(西州)人书殉、笔葬意识的体现。高昌居民本是“汉魏遗黎”,在历史长河中,他们拥有奉中原正朔的政治自觉,在墓志、随葬衣物疏、籍帐的书写中均
[摘要] 骨器是先民重要的生产生活遗存。甘肃地区出土了新石器时代至魏晋时期数量较多、类别丰富的骨器。通过分析骨器原料的自然属性和骨器制作工艺,结合相关遗址的动物遗存研究,发现各遗址普遍存在因材制器、因器选料的特点,骨器生产可能以小规模、家庭式为主。农业、牧业和渔猎等生业方式在骨器类别和骨料的自然属性方面有所体现。 [关键词] 甘肃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魏晋;骨器;生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
[摘要] 石窟中的乐舞形象是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为乐伎和乐器两大类。河西中小型石窟中的乐伎有飞天乐伎、天宫乐伎和经变画乐伎几种类型。从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乐伎形象均可窥见印度、西域及中原本土的因素,并逐步适应着汉民族社会的思想观念与审美情趣。乐器方面,外来乐器和中国本土乐器共同出现在河西中小型石窟壁画的乐舞场景中,既反映出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吸收,也反映出佛教在中国为寻求传播而做
[摘要] 国际中文教育字本位教学模式由传统字本位教学理论结合国际中文教学实践发展而来,其重视汉字,提倡兼顾字、词的二元论,可兼而发挥字本位、词本位教学法之优势,提高中文教学效率。国际中文教育字本位教学模式因发展时间有限,尚存在理论定位不准、应用实践不足、教学效果难保证等诸多问题。国际中文教学发展迅速,数智时代背景下中文教学面临新的局面,汉字瓶颈亟待突破,字本位教学数智化发展乃大势所趋。探究字本
[摘要] 维谢格拉德集团(V4)作为欧洲重要的次区域组织,是中东欧合作的桥头堡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地带。V4国家的语言环境复杂,呈现出以单语制为主但多语并存、重视政策调节功能、外语多元转变等语言现状。这些语言教育政策、现状给中文教育发展造成了竞争优势不强、地位不明晰、语言传播受限、教学效果不佳等消极影响,V4部分国家也没有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现有语言政策的基础上,可通过多方施策,逐步
[摘要]多元智能理论自产生以来,广泛应用于各学科领域以及对外汉语教学中,但是在泰国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学中的应用较少。结合泰国嘉民学校小学部汉语教学实际情况,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泰国小学初级汉语综合课,提升了学生的口语测试以及笔试成绩,且学习时间越长所取得的效果越显著。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对学生和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学生方面需要“知己”,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智能,同时加强与其他优势智能同学的合作,在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