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与司马迁面对类似的困境,做出了不同选择:三闾大夫的死给后世带来的不仅仅是端午节,更多的是文化意义和爱国情怀;而太史公的活给后世留下了《史记》和正直敢言的精神。文人的不同选择,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空间。本期,我们将一同分析屈原与司马迁不同的生死观,并了解屈原笔下的“香草美人”意象。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这些语句都表明屈原具有高洁自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特质。司马迁也曾用“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来表明自己对待生死的态度。不同的人生态度,不同的人生抉择,不同的命运结局,可见二人不同的生死观。而二人不同的生死抉择,却蕴涵着相同的文人情怀。 人活着就是为了追求人生
《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其作者屈原在诗中运用大量笔墨描写各类具有灵性的“香草”及“美人”,将自己的高洁品质、政治追求、爱国之情寄予其中,形成了“香草美人”这一意象。 “香草” 屈原笔下“香草”的象征内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 喻屈原自己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将香草佩戴于身上,反映了屈原时刻注重道德的修养和素质的提升,香草表现的是屈原高洁的道德修养和追求美好事物而不与世
作为中华民族的特色节日,端午节被历史烙上了沉甸甸的精神寓意,这是它本身的价值所在。作为一个法定节日,端午节让千百年后的中国人在同一个日子里回想起那些曾发生在神州大地的沧桑变化,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品读1 端午是一个充满悲壮色彩的节日,民众赛龙舟、包粽子等各项活动多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那么,大文豪苏轼笔下的端午节是怎样的呢?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②,泪竭陵阳③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注】①天中节即端午节。②新
▶品读2 “汨罗江,艾草香,艾草香中过端阳!”每逢端午,汨罗江畔,家家户户都会把艾草挂在门上,驱邪避毒。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我的家乡,每到端午节,人们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外,还要去采几束艾草,插在自家的门楣上。我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清香,常常把我牵进思念的故乡。 儿时家乡的端午节,是氤氲在艾草香里的节日,家家户户
▶品读3 端午是我国传统节日,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佩香囊等习俗。习俗因传承而深入人心,文化因赓续而繁荣兴盛;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岁至端午。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是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传统佳节之所以被我们摆在极高的位置,正是因为它对于中国人骨血中的精神传承,有着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塑造。对于端午节来说,它在传承和赋能中更加生机勃勃。看这一节日
[课内巩固] 阅读《屈原列传》,完成1~9题。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平伐其功 伐:自夸,炫耀 B.厚币委质事楚 委:委派 C.使使如秦受地 如:到,去 D.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属:接连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B.颜色憔悴 C.然终无可奈何 D.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
网上挂号、手机打车学不会,每次去医院看病,要花好几个小时;手机应用程序跳转到二级界面,大字立马变小字……一些老年朋友,不习惯触屏操作,不熟悉、不会用智能手机、APP、浏览器,往往会因此出现数字焦虑。 老年人更喜欢简单、直观的操作界面、功能设计。让关怀版显关怀,适老产品真适老,就得了解老年人的使用习惯,切实改善使用体验。比如增加“听文字消息”功能,轻触聊天文字,就能听到朗读;添设“视频客服”,老年
拿着道具大刀、手枪,随着“八路军”冲进“县城”。山东临沂沂南县常山庄村推出的“跟着团长打县城”,最近吸引不少游客前来体验。大家穿越时空,感受战争年代的激情火热,既有趣、刺激,还有教育意义。在景区,还能体验“重走支前路”“歌声里的红嫂”等等沉浸式互动演出,全方位了解沂蒙革命老区的红色往事。 其实,不只是在沂南,如今各地都在着力打造沉浸式文旅产业。景区节目演出,不再单调刻板,而是融合了戏剧、巡游等多
“我等不了了!我再等下去,我永远都走不了”“总不会所有的路都封了,山路、野路,总会有路的”……这段时间,一部名为《出走的决心》的电影引起了不少讨论。影片根据60岁的苏敏“自驾出走”的真实经历改编,讲述了主人公李红在家庭、社会等多重压力下冲破桎梏、自我觉醒的成长历程。 电影何以引发共鸣?毋庸置疑,不少家庭中存在着类似的场景,常有以“懂事”来换取他人满意、家庭和谐的“牺牲者”。“TA”可能是敏感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