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贾谊在《过秦论》里这样写道。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历史载体;长城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典范,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今天,我们研究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就不能不研究长城文化。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长城文化底蕴深厚。今天,我们的了解和认识,与长城的价值和意义相比,还差得很远。只有真的懂了长城的伟大,才能发自肺腑、身体力行地去热爱长城、保护长城。 要想理解长城文化,必须关注和回答以下问题:第一,有人说长城是封闭、保守的象征,那么中华民族为何持续两千多年不断地修筑长城?第二,中华文明是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在这个特殊的人类文明现象中,长城起着什么作用?如果没有长城,中
[百姓、黎民] 距今约4600年前,当炎帝被九黎首领蚩尤追到涿鹿求助轩辕黄帝,与黄帝结成部落大联盟共同攻打蚩尤时,并不是人人都有姓,一个部落中只有几个姓,但作为一个部落联盟,其姓的数量就比较可观了。古人以“百”而言多,故称这种军事大联盟中的人群为“百姓”,而将战败被俘的九黎人称作“黎民”,以与“百姓”相区别。 当时的“百姓”含义不同于后世所说的“百姓”,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贵族的总称。《国语·
1.D(“让”,责备。) 2.A(A.都是连词,和。B.①副词,才;②连词,于是。C.①动词,做;②动词,成为。D.①介词,表时间,在;②目的连词,来。) 3.C(A.“畔”同“叛”,背叛。B.“亡”同“无”,没有。D.“决”同“诀”,诀别。) 4.D(D.古今词义都是“辜负了使命,有辱使命”。A.古义是“趁此”,今义相当于“所以”。B.古义是“栽培,提拔”,今义是“事业上的成绩”。C.古义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王嬴政历时十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一统天下,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为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大国奠定了基础。在位期间,秦始皇施行了许多开创性的制度和措施,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2200多年前建立的秦帝国,犹如明亮的流星划过茫茫夜空,照耀苍穹,辉映大地。但它稍纵即逝,留给后人太多遗憾。无论后人如何评说,华夏大地上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建立,自秦开始。 只用了十二年时间就消灭了庞大的东方六国,嬴政成为中国唯一的主人时年仅三十九岁,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震撼。嬴政不可一世,踌躇满志,他和丞相李斯殚精竭虑地谋划着中华的未来。 始称“皇帝” 嬴政对李斯说:“寡人以眇眇之身,
公元前210年,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在东巡途中病逝于沙丘平台,享年50岁,葬于骊山。这一年,是他在位的第37年,称帝的第12年。 引 子 公元前259年的农历正月,一个男婴在赵国都城邯郸降生了。没有人会想到,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的缔造者。他13岁继位,22岁亲政,39岁完成统一大业。他自称“始皇帝”,是企幻他建立的帝国能够一世、二世、三世,乃至千秋万代。然而,这个当
[课内巩固] 阅读《过秦论》,完成1~6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蒙:继承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喜爱 C.振长策而御宇内 策:马鞭子 D.序八州而朝同列 朝:使……朝见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外连衡而斗诸侯 A.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B.囊括四海 C.诸侯恐惧,会
文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子》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够认识别人的人才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聪明。但今天,一些年轻人自以为有“自知之明”,其实恰恰可能是“不明”,更有可能是因为格局和视野不够而导致的“自我设限”。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老子》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无独有偶,《论语》里孔子也问过“知者若何”的类似问题。不管是“知者知人”,还是“知者自知”,我觉得都有其道理,都有其过人之处。这并非我一味褒誉,且听我一一道来。 一是这问题提出之早。两千多年前,物质不丰富,社会不安定,老子却总能去思考一些形而上的问题,很是难得。二是这问题很有意义。人与人结成社会关系,就不可避免地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怎么处理就是尽显智慧的
什么是自知呢?古往今来,无数先贤给出了答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追求本心、回归自然的自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立志成才、不负所学的自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不惧风雨、随心所欲的自知。但自知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以为,只有做到了正视自己,明己内心,并永远坚持所爱,让自知成为一场漫长的修行,方能助力我们的人生之花灿然绽放。 自知是一场修行,它让我们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