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文坛上,欧阳修大名鼎鼎,多才多艺,文学方面更是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欧阳修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充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风格。叙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却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五代史伶官传序》是欧阳修所作的一篇史论,以古鉴今,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现实政治服务。本期,我们将一同走近一代文宗欧阳修,了解他的文学成就。
欧阳修是北宋前期升起的一颗文坛巨星,他视野开阔,博古通今,以勤奋和睿智在诸多文化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成为了北宋一代文宗。 在唐末五代柔靡浮艳的文风盛行之际,当诸多古文作家矫枉过正、误入歧途之时,欧阳修主盟文坛,以他健全通达的文学观念,既惩余风,又革新弊,正确地引导了宋代古文运动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宋代散文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群体风格,取得了古文运动的全面胜利。欧阳修领导的北宋古文运动的圆满成功,结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的科举考试,欧阳修担任主考官。在阅卷时,欧阳修被一篇辞采瑰丽的文章深深吸引,认为应列第一名,便把文章给同僚观看,大家都称赞不已。欧阳修想把这篇文章定为第一名,但他觉得这份考卷很像出自自己门生兼友人曾巩的手笔,为了避免落人口实,就把它定为第二名。放榜后,按当时礼节,考中的学生要去拜谢主考官,不想以第二名身份来的不是曾巩,而是年轻的苏轼,欧阳修才知这是个误会,他对此深为后悔,
1.B(“爱”,吝惜。) 2.D(例句“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D.“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A.“小弱”,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B.“囊”,名词作状语,像口袋一样。C.“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削弱。) 3.C(A.景,同“影”。B.櫌,同“耰”。D.乡,同“向”。) 4.C(“流浪之徒”错,原文“迁徙之徒”是指被征发去守边的戍卒。) 5.(1)(他们)砍下树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通过对五代时期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 古希腊哲学家狄奥多鲁认为,历史“不仅赋予幼者以长者的智慧,还能增进长者的智慧;不仅给公民以领导者的智慧,还能给领导者以激励,获取功
史书记载,唐文宗深知穆宗、敬宗两朝之弊,即位后励精图治,去奢从俭。曾两次谋诛宦官,均遭到失败而“受制于家奴”,最终郁悒而死。期望有成而“运去”“力穷”,勤俭求治亦无力回天,诗人既伤悼文宗,又深虑唐王朝命势将颓,有感而作此诗。 咏史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 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 岂得真珠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②, 力穷难拔蜀山蛇③。 几人曾预南薰曲④, 终古苍
“秦皇汉武”是一种常见的提法,论及这两位皇帝,前者受批判往往多于后者。然而蔡东藩在自己的中国通史式知识小说中却将汉亡归咎于汉武帝,令人耳目一新。 秦皇好征伐,汉武亦好征伐;秦皇好巡游,汉武亦好巡游;秦皇好雄猜,汉武亦好雄猜;秦皇好诛夷,汉武亦好诛夷;秦皇好土木,汉武亦好土木;秦皇好神仙,汉武亦好神仙;秦皇好财色,汉武亦好财色。后世尝以秦皇汉武并称,还道他力征经营,开拓疆宇,东西南北的外族,闻风远
以史为鉴,不仅可以通过探索朝代兴替的历史规律,吸取前朝兴国经验和亡国教训,而且能以历史中品格高洁、卓尔不群的人物作为典范,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古往今来的文人,总能在历史的风烟中觅得自己的精神导师,由此代代相传,是为文人风骨。 谈到中国文学的发展,某一时期,物欲的腐蚀对于文人创作的扼杀作用,远胜于政治上的高压统治。后者如梳,再严密的意识形态控制,也会有缝隙;前者如篦,无孔不入、无懈可击、无处可躲、
[课内巩固] 阅读《五代史伶官传序》,完成1~6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D.及凯旋而纳之 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函梁君臣之首 B.一夫夜呼 C.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D.羸粮而景从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
被称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曾为自己立下“三不争”信条:一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人争名,三不与无谓之人争闲气。 他不与俗人争利,就是不与凡夫俗子、平庸粗鲁之辈争权夺利,以免落入下流。张之洞自视甚高,严以律己,深知“利”字身旁一把刀,为官之道,应该清正廉明。因此,他对钱财势力看得很淡,更不喜好参与官场争斗。 张之洞重视教育,故不与文人争名,这也体现了他对文人儒士的尊重。可以说,他理解文人成名
张衡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东汉永初五年(111年),张衡受邓太后征召而入京,历任郎中、尚书侍郎,115年升迁太史令,执掌天文、历算。据《后汉书·张衡传》载,顺帝元年,张衡辞去史官五年后,又重任太史令,以设客问的形式,作《应间》阐明他的志向。 张衡在《应间》中虚构了一位“有间余者”,此人劝说张衡道:“参轮可使自转,木雕犹能独飞,已垂翅而还故
李时珍完成《本草纲目》的书稿后,经过两年苦苦寻找,却始终没有找到愿意出版的书商。眼看心血之作无法问世,李时珍焦急不已。这时,有人为他出了一个主意,若是能请文坛泰斗王世贞为书作序,刊印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当时,王世贞为应天府尹,朝廷三品官员,而李时珍不过一个无名的郎中,两人也几乎没有任何交集,仅有过一面之缘。王世贞能否答应作序的请求,李时珍不得而知。但他顾不了这么多,带着书稿从湖北蓟春县出发,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