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是乐府诗的代表作,它与《木兰诗》一起被称为“乐府双璧”。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又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本期,让我们一同了解乐府诗的相关知识,并赏读几首乐府诗。
就文学要反映现实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这一点来说,汉代文学中最值得我们重视的是乐府诗。汉代的乐府诗是人民群众自己的创作,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在诗歌的形式和艺术技巧上也有不少新的创造,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乐府诗的类别 汉代的乐府诗,由于古代典籍的亡佚,现在已很难窥见全貌了。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搜集乐府诗最完备的一部总集,它将从汉代到唐代的乐府诗分
人生短暂,譬如朝露—— 薤 露 薤上露,何易晞! 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坚贞爱情,至死方休—— 上 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咏史哀时,引人深思—— 梁甫吟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2版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母亲的无限思念。诗人把祖国比作一张“最纵容最宽阔的床”,希望自己死时能“坦然睡去”,实际上是把祖国当作是人生最终的也是最圆满的归宿。诗人通过超现实的想象寄寓了全身心地融入祖国,彻底地拥有祖国的夙愿。他想象自己的身躯异常庞大,死时能够“睡整张大陆”。“饕餮”一词本是贬义,比喻凶恶、贪婪之徒,但“饕餮地图”却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 3版 1.D(“她被
《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对刘兰芝许诺——“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刘兰芝感念他的真挚情意,也立下誓言——“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此情切切,誓同生死。 古往今来的人们立下了数不清的誓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是生死边缘的爱情之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是同生共死的战友之誓,“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是守望相助的人类之誓;医者入学要学《希波克拉底誓言》,执业律师要抚按《中华
在《昭明文选》中录有苏武诗四首,但这些诗应当是东汉文人所作,托名苏武而已。不论作者是谁,立誓生死相随的情意都穿越历史长河,投射在我们眼前。这生死诀别的绵绵情语,哀痛欲绝,悲怆感人。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参晨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别生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
“乌台诗案”中审判苏轼,从元丰二年(1079)的九月十三日到九月二十七日,共有七次之多。审判并非文明的问询,“狱吏稍见侵”而苏轼“自度不能堪”,他提笔写下了给弟弟苏辙的绝命诗。但他不知道的是,这时苏辙已经向皇帝呈上了一篇肝肠寸断、惊天地泣鬼神的《为兄轼下狱上书》。 臣闻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虽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恳,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 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 点到为止 苏轼“自度”必死之前,把全家“十口”托付给弟弟照看,并抒发了与君世世为兄弟的深切愿望。恩爱夫妻在死别时发誓下辈子还做夫妻的不在少数,兄弟之间的这种誓言却寥寥无几。“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一句,可见二苏的兄弟情深。“乌台诗案”后,苏轼屡
民国时期四川的军阀是刘湘,卢沟桥事变后,他率领川军出川抗日。1938年,刘湘病逝,他在遗书中写道:“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以争取抗战最后之胜利,以求达我中华民族独立自由之目的。”饶国华,正是刘湘的部下。 饶国华,四川资阳人,时为川军中将师长。 11月27日,第18师团对饶国华镇守的广德发动全力猛攻。那几天气温骤降,尚穿着夏装的川军官兵冻得浑身哆嗦,只能靠嚼食随身携带的干辣椒来
[课内巩固] 阅读《孔雀东南飞并序》,回答1~7题。 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人故嫌迟 故:因此 B.吾意久怀忿 意:心中、心里 C.伶俜萦苦辛 萦:缠绕、牵缠 D.君既若见录 录:收留 2.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为仲卿母所遣 B.汝是大家子 C.仍更被驱遣 D.渐见愁煎迫 3.下列对诗歌中相关文言知识的解
文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里,元宵节酒宴上,说书的女先生要讲一个《凤求鸾》的故事。谁知,没等说书人开口,贾母自己就有了一番长篇大论:“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
贾母对说书人的批评使我联想到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才子佳人”的陈词滥调,就是朱光潜先生所说的“套板反应”。“套板”指现成的“套子”,“套板反应”就是内容和形式上的老一套。 对创作者来说,“套板反应”会扼杀作者的创造力。因为走前人的老路总是省力的,自己去开创一条新路总是辛苦的。一个人惯于走老路了就会慢慢丧失自己开创新路的热情,也就会慢慢变得平庸;而一个人不肯走老路,就会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曹雪芹批评说书人说的书“都是一个套子”,正是他具有探索与创新精神的体现。古人尚能如此,我辈青年,生逢盛世,又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更要继承这种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方能不负伟大时代,创造美好未来。 探索与创新要有植根传统的执着信念。任何探索与创新,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完全摒弃传统的创新、创造是不可能长久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