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人的精神谱系中,王羲之与陶渊明犹如两座并峙的高峰,一个在兰亭雅集时挥毫泼墨,一个在田园归隐中吟咏人生。他们的选择看似南辕北辙,实则殊途同归。《兰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顿悟,《归去来兮辞》里“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超然,无不彰显着中国文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本期,我们将一同探讨王羲之的生命意识,并积累几个关于归隐的意象。
魏晋时期生命意识的觉醒投影于文学的自觉,主要表现为对生命本质的追问,反思生命本质乃至成为这一时期的文学母题。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即是一篇追问生命之作。全文情感从“极视听之娱”到“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之痛,再到“临文嗟悼”之悲,情感跌宕起伏,辗转变迁。文章前扬后抑,感慨万千,透过文字不难品读到王羲之充满伤感的心灵,以及潜藏在心灵深处复杂矛盾的人生感悟。 由乐而悲:情感的两次升华 《兰亭集序》记录
[白鹤与麋鹿] 白鹤象征清高孤傲,如林逋“梅妻鹤子”的传说;麋鹿喻指自由野性,苏轼《赤壁赋》中“侣鱼虾而友麋鹿”,借麋鹿表达与自然共生的隐逸理想。 [菊花与东篱]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赋予菊花高洁、淡泊的象征,东篱成为隐士精神家园的代名词。后世文人常以菊自喻,表达不随流俗的志趣。 [渔父与钓竿] 渔父是隐逸文化的经典符号,如柳宗元《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独钓
2版 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细腻地刻画了久别回家后母子相见时真挚而复杂的感情。游子归家,作为母亲定然高兴,首联“爱子心无尽”,虽然语句直白,却富含意蕴。颔联“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两句,用“密”“新”两个字表现了母亲在寒衣、家信中寄予的深情,体现出母亲对自己的关切、爱护。颈联“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两句,把母亲对儿子惦念和关注的神情、话语通过“怜”“问”两个字表现出来,使人如闻其声。尾联“低回
五柳先生的酒壶里,盛着整个东晋的月色。那月色清冷,照见他辞去彭泽令时决然的背影,也照见他归隐后荷锄夜归的悠然。陶渊明看透了官场的虚伪与腐朽,看透了门阀制度对人性的扭曲。于是,在那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时代,他选择了用归隐来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 千年已过,五柳先生的酒壶里,依然盛着那轮明月。那月光清冷如昔,却照亮了无数寻找精神家园的人。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或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该有
陶渊明的归隐,不仅是对官场的逃离,更是对精神家园的守护。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他坚守着自己的精神高地,不为世俗所动。他的诗文,处处体现着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他的精神境界,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白、苏轼等大家,都从他的诗文中汲取精神养分。 东晋陶渊明飘逸。鲁迅先生说他飘逸得很久了,又说他并非整日整夜的飘飘然,有“悠然见南山”的一面,也有“猛志固常在”的一面,倘若有取舍,便非全人。 陶渊明宛如一
苏轼在黄州东坡垦荒时,怀中始终揣着陶渊明诗集。这位旷古奇才为陶诗作注百余首,更是在儋州的椰风蕉雨里完成了全部《和陶诗》,用109首作品搭建起跨越六百年的精神桥梁。 陶渊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临流班坐,顾瞻南阜,爱曾城之独秀,乃作斜川诗,至今使人想见其处。元丰壬戌之春,余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乃作长短句,以《江城子》歌之。 梦中了了醉中
[课内巩固] 阅读《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并序》,完成1~6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长咸集 咸:全,都 B.所以游目骋怀 骋:驰骋 C.策扶老以流憩 策:拄着 D.帝乡不可期 期:期求 2.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A.农人告余以春及 B.仰观宇宙之大 C.乐夫天命复奚疑 D.遂见用于小邑
雪满昆仑,可她与昆仑,二十年来,素未谋面。 她搭上列车辗转,拥抱西北茫茫,一脚引擎闯入了柴达木盆地。G315国道途经无人区,天很热,空气很干燥,汽车雷达的声音也很大,她熟练地开着一辆神秘沉稳的黑色雷诺,穿梭在绵延几百公里的蛇形长路上。音乐开到最大,她很喜欢梁博的这首《日落大道》,让她想到了《圣经》中夹在教堂墙脚随着唱颂声飘摇的花朵,只有读《圣经·雅歌》里的那一句“我的良人白而且红,超乎万人之上”
我生于湘楚,长于烟雨,十岁时又随迁了官的父亲来到汴梁。 汴梁是远不同于严州的,几载珠屑铺长街,六朝金粉筑画楼。江南的新红黛白都被抛在了遥远的春山后,成了故乡。 “故乡。” 父亲常在休憩时的棠棣树下念叨这个词,他咬字极缓,唇瓣开合张启间,像是含着江南的雪,模糊而又绵长。 我尚且年幼时,便知晓他这是想起了严州,以及留在严州府的母亲与阿妹。这思念并不是突兀,而是浓烈,惊落一地黄英,洋洋洒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