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85年,在通往齐国的两条驿道上,飞奔着两支披麻戴孝的队伍,冲在最前面的是两位齐国的流亡贵族——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策马紧随其后的是他们的师傅管仲和鲍叔牙。这两支分别从鲁国和莒国出发的马队,与其说是在日夜兼程地奔丧,莫如说在争分夺秒地奔赴王权。彼时,齐国国政已是一片混乱,弑君篡位的公孙无知刚刚即位不到一年便被人所杀,形成了一个诱人的权力真空,作为这个权力真空的最有力争夺者,同为一母所生的公子纠
一 齐梁时代连续产生了刘勰(466?—537?)《文心雕龙》、钟嵘(467?—519?)《诗品》和萧统(501—531)《文选》,这三部大书在中国文学史、批评史上全都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 用现在的眼光看,这三部书分属两类,《文心雕龙》和《诗品》乃是理论批评专著,而萧统《文选》则是一部文学作品的选本,因为其中包含了许多作家,过去往往习惯称为“总集”。意外的是《隋书·经籍志》把这三书全都著录于集部
白居易的《忆江南》是一组所有人都太熟的词,这组词中每一篇的传诵程度似乎是递减的:第一首大概因为被选入了课本或者少年儿童基础读物而最为耳熟能详,而第三首遥远的吴宫吴娃似乎不容易引起现代人的共鸣。实际上这组词是不太能被分开的,它们共同组成了白居易最炽烈的江南记忆。他于唐长庆二年(822)为杭州刺史,宝历元年(825)为苏州刺史,于是他的江南便被这两个灵秀之地所笼括了。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
《津阳门诗》是晚唐诗人郑嵎于大中五年所作的一首百韵长篇史诗,以华清宫及明皇故事为依托,展开安史之乱前后大唐兴衰之变的宏大画卷。此诗最引人注目之处是其中的自注,共32处2237字,体量堪称唐诗自注之最。而所谓诗歌自注,就是诗人对其诗作的自我阐释,具有扩充诗歌信息、辅助诗情诗旨表达的作用。以位置为划分依据,唐代诗歌自注可分为四类:位于诗题当中的题中注、紧随诗题之后的题下注、位于诗序中的序中注以及出现在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在柳永的词风靡朝野,“凡有井水饮处,便能歌柳词”以后,有一位词人,他的词集竟被命名为《冠柳集》。“冠柳”,就是认为集中的作品既属于柳永的词风一派,又超过了柳永创作水平的意思。这词集的名称,到底是作者自命的,还是别人为了吹捧他而命名的?我们还弄不清楚。这词集的作者,就是生活在宋仁宗、神宗时
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将领,有“词中之龙”的美誉。除了善于写词,辛弃疾同样擅长政论,被时人誉为“文中之虎”。他的政论文章饱含家国情怀,常以理性的笔端抒发报国之志、阐发强国之策。 公元1163年,新即位的南宋孝宗皇帝赵昚以主战派核心人物张浚为统帅,发动了南宋第一次对金主动进攻,史称“隆兴北伐”。北伐之初,宋军先后收复灵璧、虹县,进据宿州州治符离。辛弃疾时任江阴军签判,闻讯深感兴奋,以为
出道 光绪三十二年(1906),晚清政府派遣各省提学使赴日考察学务,让公派在日本留学的江庸做“照料员”负责协调联络工作。这一年,江庸在早稻田大学师范部法制经济科学习即将毕业。而此前一年(1905),因范源濂回国任学部主事,江庸继范氏之后经管日本法政大学中国学生速成班学务,兼任翻译和助教—江庸学业优异处事干练,早已在中国留日学生中崭露头角。由于他在早稻田大学读的是“师范部”的“法制”专业,又有法政
《金石录后序》的书写与漱玉词 当尝试去描述李清照、赵明诚夫妇十三年青州屏居生活时,只能先从李清照自己的《金石录后序》里找相关材料,还有就是她存世数量甚少的诗词。而宋以后的文人笔记关于李清照的描述,其可信程度或新鲜程度都是较低的,有些纯属小说家言。 然而,必须应当承认的是,由于李清照写作《金石录后序》时,赵明诚已去世,甚至宋朝的天下、李清照自身也屡经重大变故、波折。在这特定的情况下,李清照对自己
重拾搁置已久的《太平宝训政事纪年》,卷四的第一句话就成为越不过去的障碍:“神宗体元显道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英宗嫡子。” 宋代不著撰人的《太平宝训政事纪年》,仅以钞本传世,因此没有版本问题。仅比对前后文进行本校,也不是主要的整理方向。由于此书的史书性质,必须以存世之相关文献进行史事比勘。就是说,当以他校为主。由于此书是编年体史书,《宋史》本纪便成为主要的他校文献。对于这句话中的神宗谥号,
元丰七年(1084)六月底,苏轼从黄州出发的行船抵达金陵,即将奔向下一个谪居地汝州。而此时王安石从熙宁九年(1076)第二次被罢相,彻底结束政治生涯,隐退江宁半山园也已经8年了。此时,王安石与苏轼在政坛上的强弱之分已经结束,两人一度针尖对麦芒的矛盾也烟消云散,同是政坛边缘人,没有了直接的对抗,剩下的也就是惺惺相惜了。 苏轼虽然在落魄之中,但一举一动仍备受关注。王安石获悉苏轼路经金陵,很想见一见当
鲁迅创作了不少新文学作品,乃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不过,鲁迅出身旧学,他的诗作便以近体诗为主。其中撰写于1932年的七言律诗《自嘲》,更是脍炙人口,其云: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时运不济又能如何?稍欲挣扎便撞得头破血流。顶着破帽遮掩面容穿行喧嚣街市,犹如载着酒瓮的漏船在急流中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近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
在苍茫天地之中,津渡,是个诗意直抵人心的地方。 仔细想来,津渡本身就是江南的一幅泼墨山水,有着诗一般的氛围,如果正值摆渡之时烟雨氤氲,那股诗意也就更浓了。在春潮挟裹雨水涌向河流的时候,荒野渡口空无一人,既没有候客的艄公,也不见赶路的旅人。小舟横卧,水自漂流。岸边幽草生,树上黄鹂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韦应物笔下这七个字,写绝了水墨洇开的津渡夜境。千年烟波里,野渡舟横的旷古苍茫,雨打空舷的
自西汉海陆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与南海所产香料大量输入中土,逐渐取代本土香草成为用香主流。如叶廷珪《叶氏香录》序中所言:“古者无香,燔柴焫萧,尚气臭而已。故香之字,虽载于经而非今之所谓香也。至汉以来,外域入贡,香之名始见于百家传记。”这种转变不仅表现为香料品类的变化,更深刻重塑了中国人的用香体系:在传统祭祀、清洁、养生等功能之外,香料开始承载物质审美与感官娱乐的新内涵。魏晋南北朝以来熏香成为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