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探明接种秸秆腐熟剂对玉米秸秆的促腐效果及其调控机制,采用尼龙网袋法分析秸秆还田(ST)、秸秆还田接种腐熟剂(STJ)和秸秆还田接种腐熟剂增施氮肥(STJN)3种秸秆还田方式下玉米秸秆的腐解率、残余秸秆组分、酶活及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接种腐熟剂增施氮肥(STJN)能够促进秸秆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快速分解,显著提高寒区玉米秸秆腐解效率,在秸秆还田120d时腐解率达 85.13% ,较秸秆直接还田(ST)和秸秆还田接种腐熟剂(STJ处理分别提高 14.61% 和 7.59% 。秸秆还田60d时,各处理的酶活均达到最高水平,其中,处理STJN的纤维素酶活性、 .α- 葡萄糖苷酶活性和 β 葡萄糖苷酶活性分别达到2 773.51 U· g-1 , .1158.13U?g-1 和 1629.51U?g-1 ,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不同秸秆还田处理显著改变了土壤真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与多样性,而对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接种腐熟剂增施氮肥(STJN)处理显著改变了真菌群落组成,表现出最高的物种丰富度,ACE指数、Chaol指数和 Sobs 指数均为最高。其 Shannon 指数显著高于 ST 处理,Simpson 指数显著低于 ST 处理,表明其更高的多样性。且 Botryotrichum和Podospora 的增殖表明,氮肥输人可能通过激发易降解碳源释放,利用其快速代谢特性抑制其他功能菌的竞争。研究表明,秸秆还田接种腐熟剂增施氮肥可通过激活功能菌、优化真菌和细菌群落结构,并提升纤维素降解相关酶活性,从而加速秸秆腐解进程。
摘要: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将秸秆转化为反刍动物饲料充分利用可有效缓解饲草生产和进口压力,对推动"节粮型"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统计年鉴资料和文献调研数据,对我国主要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载畜潜力和节粮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3年我国主要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为65019.23万t,其中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薯类、花生、油菜秸秆可收集量分别为16331.90万、13675.31万、27743.80 万、2126.30万、460.83万、2069.90万和2611.19万t;主要农作物可收集秸秆饲料化量为13458.98万t,理论载畜量为21964.84万牛,实际载畜量为4546.72万牛,载畜潜力为17418.12万牛;主要农作物可收集秸秆节粮潜力为18916.06万t,其中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薯类、花生、油菜可收集秸秆节粮潜力分别为4045.18万、3885.10万、8612.94万、527.67万、191.85万、1030.33万和622.98万t。通过对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饲料化利用潜力进行系统分析,可为我国秸秆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摘要:为探究玉米耐低温的生理机制,挑选了耐低温的玉米自交系B144和低温敏感的玉米自交系Q319作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 5°C 的低温胁迫处理,通过比较玉米幼苗株高、生物量、SOD、POD、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根系活力以及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研究低温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幼苗形态的影响及其生理响应机制。结果表明,低温胁迫抑制了幼苗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B144和Q319的平均株高分别下降了31. 33% 和34.42% 。在低温胁迫条件下,与耐低温玉米自交系B144相比,低温敏感玉米自交系Q319的SOD活性、POD 活性、可溶性糖含量、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但丙二醛含量在不同基因型玉米幼苗间呈增长趋势。表明,B144表现出较强的耐冷性,可溶性糖含量和多种抗氧化酶的共同参与是玉米幼苗耐冷性形成的响应机制。
摘要:为探明贵州省兴义市大豆的适宜播期,为当地适合在油菜、小麦收获后种植的耐迟播大豆品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以贵州主推大豆品种黔豆10号、瑞黄2号、齐黄34、油春1204、南豆24、毕绿2号、安豆9号为试验材料,在兴义市设置5个不同的播种时期,分别为4月22日、4月29日、5月6日、5月13日和5月20日,系统研究不同播种时期下,7个大豆品种在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及其构成要素上的动态变化趋势。同时,运用相关性分析方法,深入挖掘播种时期与大豆农艺性状、产量之间的内在耦合关系。结果表明,播期变化对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相关指标有极显著影响。播期推迟,大豆生育期缩短,株高、有效分枝数、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及产量均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特征。其中,大豆的有效分枝数于4月29日(第2播期)达到高峰值,有效荚数、产量等指标于5月6日(第3播期)达到最高水平。百粒重随播期推迟逐渐下降,4月22日(第1播期)最高。播期对产量影响极显著,5月6日(第3播期)平均产量最高,为 ,4月29日(第2播期)次之,为 3171.43kg?hm-2 。播期与大豆产量、单株粒重、百粒重呈负相关关系,大豆产量与有效分枝数、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呈正相关关系,单株粒重与有效分枝数、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呈正相关关系。综上,贵州省兴义市大豆的适宜播期为5月上旬,适宜品种为齐黄34、油春1204、瑞黄2号和安豆9号。
摘要:为客观、公正、科学、全面地评估小麦新品种在不同生态区域的综合表现,采用作物灰色育种学的灰色多维综合隶属度评价方法,对 2022—2023年度国家小麦黄淮冬麦区南片生产试验的10个新品种的8个性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依据灰色多维综合隶属度值分别划分为优良、较好、一般、较差、低劣5个等级,其中优良等级包含3个品种,濮麦157(0.9718)、郑麦1905(0.9709)和中麦9087(0.9678);较好等级包含2个品种,皖宿1209(0.9709)和洛麦50(0.9678);一般等级包含2个品种,新麦67(0.9772)和兆丰35(0.9673);这7个品种丰产稳产性、适应性、抗病性等综合表现较好,适宜于不同类型的生态区域,应大力推广利用;较差等级包含3个品种,天麦189(0.9819)、周麦48(0.958.9)和周麦36(0.9542);这3个品种综合表现一般,应在一定生态区域内推广;低劣等级0个品种。
摘要:为明确 44%2 甲·双氟·唑悬乳剂对东北地区春小麦田一年生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最佳用量及对小麦的安全性。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连续两年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 44%2 甲·双氟·唑悬乳剂有效成分用量 211.5~352.5mL?hm-2 在小麦平均叶龄4叶期,尚未拔节,阔叶杂草2叶期至4叶期,二次稀释后茎叶喷雾,对小麦田藜、反枝苋、卷茎蓼、苍耳、龙葵防效良好。施药后30d杂草总草株数防效 2023 年为 84.3%~90.9% ,2024年为 84.7%~93.5% ;鲜重防效2023年为 85.1%~92.2% ,2024年为 86.2%~ 94.9% ,整体综合防效较好至良好;药后14和28d对小麦安全性观察,各处理区小麦叶色、株高及生长状态均正常,未见对其他生物及周边作物产生影响;与空白对照相比增产显著,2023年增产率为 49.14%~ 66.00% ,2024年为 52.75%~68.74% 。综合用药成本及防效考虑,推荐有效成分用量为 282.0~352.5mL?hm-2 。
摘要:为促进版纳藤黄的迁地保护和野外回归,基于版纳藤黄的生存现状,对版纳藤黄进行原生境土壤采集,共收集20份土壤样品,并对有机质(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水解性氮(AN)、有效磷(AP)、有效钾(AK)和pH共8个指标进行测定,使用云模型、ANOVA分析和种群间多重比较3种方法对测量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版纳藤黄的生存土壤养分含量较低,富含有机质、全氮以及有效钾,有效磷含量很低,土壤呈现强酸性。ANOVA分析发现TN、TP、TK、AN在种群间存在显著差异,而OM、AP、AK、pH在各种群间无显著差异。对 TN、TP、TK、AN4个因子进行种群间的多重比较,发现TN指标上P5显著高于 P3、极显著高于P1和P2,且与P4间差异不显著,Pl、P2、P3 和P4间差异不显著;TP指标上P4极显著高于P1、P2和P3,且显著高于P5,P1、P2、P3和P5间差异不显著;TK指标上P1显著低于P4,P5极显著高于P1和P2,其余种群间差异不显著;AN指标上P5 极显著高于其他种群,且其余种群间无显著性差异。P5 基本上和其他种群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后续研究中应重点关注P5的生存状况,同时也需监测 P4受到农业活动干扰的强度。
摘要:为提高陇东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肥力,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基于甘肃平凉窑店镇玉米种养基地,设4个氮水平 (N0,N1,N2,N3) ,施氮量分别为 ;有机肥为副处理,设配施 (NO+M 、N1+MεN2+MεN3+M) 和不配施2个水平(NO、N1、N2、N3),探究不同施肥方式对该地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土壤碳汇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1)0~60cm 土层各施肥处理下土壤团聚体均以 2~5mm 粒级含量最高, 60~80cm 土层以 <0.25mm 粒级含量占比最高。(2)化肥有机肥配施能够显著增加 0~40cm 土层土壤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大团聚体含量 (Rm0.25) ,降低分形锥数 D 和可侵蚀因子 K ,在施氮量 200kg?hm-2 配施化肥时土壤MWD、GMD、 Rm0.25 均达到最大,分形锥数 D 和可侵蚀因子 K 达到最低。(3)在 0~60cm 王层有机碳含量均在粒级 <0.25mm 达到最大,土壤各粒级土壤有机碳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少。在 0~40cm 王层各处理均以 2.00~5.00mm 粒级团聚体对有机碳贡献率最大,化肥有机肥配施显著增加了土壤各粒级有机碳含量及大团聚体对有机碳贡献率。(4)在不同土层单施化肥施氮量对GMD、MWD、土壤可侵蚀因子 K 、王壤各粒径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影响。综上,在陇东黄土丘陵沟壑区,化肥有机肥配施可显著改善 0~40cm 土层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稳定性、提升土壤肥力,增强土壤碳汇能力,且施氮量在 200kg?hm-2 时配施化肥提升效果最好。
摘要:为了确定平欧杂种榛最适合生长的土壤类型,促进其高品质生产,研究不同类型的土壤对平欧杂种榛生长发育、叶片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砾质壤土栽培条件下,平欧杂种榛株高、新梢长度和新梢基径生长量比黏壤土和砂质壤土增加 141.05% 和 187.40%.172.34% 和 139,00%,157,00% 和 123.48% ,砾质壤土栽植的平欧杂种榛叶面积显著大于黏壤土和砂质壤土,分别增加 101.13%.74.05% 。净光合速率与土壤铵态氮和pH呈显著正相关,与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呈显著负相关;可见土壤 pH 为影响其光合的重要土壤因子,土壤交换性镁为限制因子。(2)根据熵权-TOPSIS综合性评价所得到的贴近度结果,砾质壤土为最优的平欧杂种榛种植土壤。综上,在3种土壤类型中,砾质壤土栽培最有利于平欧杂种榛幼树生长和叶片的发育,有利于对光能的吸收利用和提高叶片光合能力,其次为砂质壤土。
摘要:为促进黑龙江省茶条槭种质资源选育、种质创新、遗传改良及种质资源的保护,根据黑龙江省茶条槭分布情况,选取了20个居群对其表性变异幅度、表型性状的分化情况、表性遗传多样性及各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各个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叶柄长宽比 (38.73% )、叶柄宽(29.49% )、叶片长比叶柄长 (21.62% )、左侧角 (20.55% )、叶柄基部宽 (19.99% )、叶脉数 (19.29% )、叶柄长(17.83% )、果厚 (15.74% )、叶片长宽比(15.63)、翅果长宽比 (15.14%) 、叶片宽 (12.98% )、叶片长 (12.42% )、叶长(10.37% )、翅果长 (10.25% )、翅果宽 (9.65% )、果宽 (8.83% )、种子长 (7.32% )、果长 (7.15% )、种子宽(6.67% )、着生痕 (6.49% )、种子厚 (6.43% )、翅果连接角 (6.35% ),叶片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 19.90% ,翅果性状的变异系数为 9.95% ,种子性状为 6.81% 。其表型特征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随纬度、经度和海拔的变化,叶片的形态特征表现出显著的地理梯度效应。表型多样性的变异大多发生在居群间,表型多样性较高的居群分布在高纬度地区。孙吴、嫩江和沾河居群变异系数最大,分别为 16.91%.16.31% 和 15.83% 。建议将孙吴、嫩江和沾河居群作为重点保护居群。
摘要:为促进绿肥作物在黑龙江地区的推广应用,2017年4月—5月进行的毛叶苕子(ViciauillosaRoth.)播期播量试验表明,黑龙江地区生产毛叶苕子的适宜播种量为 30kg?hm-2 ,且播种期越早越好。并在2017年7月开展了小麦收获前30d、收获前15d及收获当天3个播种处理下的毛叶苕子生长及土壤效应研究,确定了麦收当天采用机械播种毛叶苕子的方式为最优选择。 2018-2019 年进一步开展了小麦复种毛叶苕子的氮肥替代效应试验,设计了8种施肥处理,T1(清耕不施肥)、T2(清耕施肥 50% )、T3(清耕施肥 75% )、T4(清耕施肥 100% )、T5(复种毛叶苕子不施肥)、 T6 (复种毛叶苕子施肥 50% )、T7(复种毛叶苕子施肥 75% )、T8(复种毛叶苕子施肥 100% ),系统探讨了黑龙江地区麦后复种毛叶苕子的播种期、播量及氮肥替代效应。结果表明,麦后复种毛叶苕子能够显著增加土壤中的速效氮含量,对翌年小麦产量产生正效应。复种毛叶苕子处理( T5~T8 可减少后茬小麦约 25% 的氮肥用量,平均减施尿素 60kg?hm-2 ,且小麦产量未出现下降。此外,复种毛叶苕子还能显著降低翌年小麦田间杂草密度,减少除草剂用量。相比清耕处理( T1~T4) ,种植毛叶苕子显著改善了耕地的物理结构,提升了土壤肥力。综上所述,麦后复种毛叶苕子不仅能够优化土壤养分状况,还能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具有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建议在黑龙江地区推广麦收当天机械播种毛叶苕子的方式,并结合适宜的施肥管理,以实现绿肥作物的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为筛选抗盐碱首蓿种质材料,以3种组培苗为材料,对其进行苏打盐碱胁迫,分析3种组培苗对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苏打盐碱胁迫对辐射和未辐射苜蓿组培苗产生不同的生理影响,导致可溶性蛋白(SP)、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这3 种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及POD、CAT、SOD这3 种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相对电导率(RC)均产生不同的变化规律,在 苏打盐碱( ΔNaHCO3 :Na2CO3=9:1Ω 胁迫下,G3与G4的各指标比较,G3的SP含量 ),SS含量 (3.38% ), Pro 含量(204号 (54.60μg,g-1 ),POD活性 (87277.78U?min-1?g-1) ,CAT活性 (2746.67U?min-1?g-1 )均高于G4,而SOD 活性 (8.05U?min-1?g-1) ,MDA含量 (129.85μmol?g-1 ), RC(42.07% )均低于G4;各单项指标对苏打盐碱胁迫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SP和POD的敏感程度相对较大。依据上述8项指标抗苏打盐碱胁迫系数的隶属函数值综合评价,苜蓿组培苗抗苏打盐碱能力表现为 G3>G4>CK 。 60Co-γ 辐射可提高苜蓿组培苗对苏打盐碱抗性能力。
摘要:广西农业特色鲜明且拥有丰富的硒资源,是我国重要的富硒农产品产区,富硒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广西在富硒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生产经营者增收致富,以及富硒农产品评选认定工作中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在富硒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原料供应保障能力差、专项资金政策扶持少、精深加工技术水平低、专业人才质量不高、产业布局规划乱以及配套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为此紧扣广西富硒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目标,提出打造优质原料供应基地、制定加工业专项政策法规、创新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持续优化产业布局,以及完善相应社会化配套服务等对策建议。
摘要:为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控耕地“非粮化”,并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国家提出耕地“进出平衡”,这是继“占补平衡"后对耕地用途管制的另一重大举措。目前,全国及各地方出台的指导性文件和实施细则,针对耕地"进出平衡"现实中落地的指导性不足。为此在阐述耕地“进出平衡”的相关政策和研究意义的基础上,以陕西省蓝田县为研究对象,基于ArcGIS从研究内容、现状基础、科学测算转进转出规模,以及进出平衡分析等方面探讨其具体的实施路径。结果表明,该实施路径实现了与现有耕地集中连片,确保耕地数量不减、质量不降,优化了耕地空间分布。同时,发现存在实施困境,包括农户积极性不高且自发改变种植结构;政府各部门管理职责未落实到位;补充耕地后期管护难度大。因此,提出相应建议,如多渠道完善种植粮食作物补贴政策,提高农户积极性;厘清政府各部门分工职责,协同办公形成合力;加强日常监督监管,切实有效保护耕地。
摘要:为了更深入地探究花色苷在抗肝癌活性功能研究领域的全球进展及发展趋势,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 2003一2023年Web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全面的热点追踪与趋势剖析。采用VOSviewer软件,分析了花色苷抗肝癌研究的文献数量、发表国家、核心作者群体、研究机构分布,还深人挖掘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结果显示,近年来关于花色苷抗肝癌活性的学术论文发表数量持续攀升,反映出该领域日益增长的研究兴趣与重要性。在地域分布上,中国与美国是这一研究领域内发表论文最为活跃的两个国家。埃及知识库与开罗大学凭借其丰富的科研成果,位列研究机构发文量榜首。通过对高频关键词的细致分类与归纳,可以清晰识别出当前研究的三大核心热点:“anthocyanins"(花色苷)、“anticancer"(抗癌)以及“apoptosis”(细胞凋亡)。这些热点不仅揭示了花色苷作为抗癌物质,特别是在抗肝癌方面的巨大潜力,也指明了未来研究的关键方向与重点。
摘要:马铃薯作为湖北地区主要农作物之一,市场需求量较大。为提升湖北高山地区马铃薯种植效益,保障粮食和蔬菜供应安全。结合鄂西北地区的独特地域环境、早熟马铃薯与玉米品种以及生产现状,从品种筛选与处理、大田栽培技术、田间管理措施以及采收与加工等方面,系统总结马铃薯与玉米套种生产技术体系。鄂西北地区马铃薯与玉米高效套种生产,加强了作物之间互补优势,能够优化利用光照、空间、时间、土壤等资源,进而有效提高耕地利用率。
摘要:芝麻是我国重要的特色油料作物之一,其产业发展对保障国家食用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围绕芝麻全程机械化发展,系统研究其生产全流程,对芝麻全程机械化生产现状、适宜品种筛选、关键种植技术及示范成效等方面进行探索。重点分析芝麻机械化精量播种、精细化田间管理、高效机械化收获等核心技术环节,并针对当前生产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适宜机械化作业的芝麻品种选育,加大农机装备研发投入,优化芝麻种植的农艺与农机深度融合,完善技术推广和服务等发展建议。
摘要:鸡尾葡萄柚因其适应性强,种植技术相对较容易,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已成为柑橘产区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品种。由于对鸡尾葡萄柚的推广和种植技术研究相对较晚,一些种植户根据其他柑橘种植经验进行管理,导致果实大小和品质参差不齐,商品果率不高,从而影响了果农的种植效益。通过多年对鸡尾葡萄柚的生长特性和种植技术的研究和总结,梳理生产各个环节,并通过自有试验基地开展建园试验、参与企业建园技术的优化,以及与有经验的柑橘种植者交流与总结等途径,不断优化鸡尾葡萄柚栽培过程中的各环节技术要点。结合鸡尾葡萄柚的生长特性,参照国家和行业标准,以及多年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充分考虑湖北气候特点和鸡尾葡萄柚生长习性,总结并制定鸡尾葡萄柚栽培技术规程,致力于提高果实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提升鸡尾葡萄柚在柑橘产业的地位和影响力。
摘要:黄精作为湖北省十大楚药之一,主要产于湖北十堰、咸宁等地区。目前湖北秦巴山区黄精种子种苗繁育和高产栽培技术相对落后。为满足黄精的高产栽培,采用种子集中繁育方法,降低成本,效果佳,并采用培土、摘顶等田间管理,促进黄精田间生产优质、高产。同时,结合黄精的生物特性、对种子种苗高效繁育、大田密植与玉米套种模式等相关栽培技术要点总结与归纳,形成一套黄精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在秦巴山区推广应用。今后应通过不断探索特色产业种植模式,助力解决中药材与粮食作物发展的瓶颈问题,从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土壤与植物互作团队,主要围绕黑土地保护与作物产能提升的科技需求,以多源有机物料培肥改土为技术核心,开展盐碱地改良与综合利用、瘠薄土壤生物肥力定向培育、农业生态低碳与绿色转型等关键技术及机理机制研究,解析苏打盐碱土-有机质-微生物之间耦合机制,研发环境友好的土壤-植物-微生物互作技术及产品,提升黑土地产能和生态功能。 该团队现有成员8人,其中二级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2人,博士3人。团队拥有黑龙江省
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博看网、长江文库、超星、龙源期刊网、中邮阅读网、新华网学术中国、中国农业期刊集成服务平台、中国农业期刊网、农业工程与装备科技期刊集群、钛学术等知识服务平台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 黑龙江农业科学编辑部
《黑龙江农业科学》是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主管、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是全国优秀期刊、黑龙江省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CACJ中国应用型核心期刊、中国农林核心期刊(B类);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多家数据库收录。本刊具有发行面广、读者群大、出版周期短、载文量大等特点。现为月刊,每月10日出版,主要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