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进一步提高秸秆利用率,推动区域秸秆全量化应用,利用统计年鉴数据,以黑龙江省主要作物秸秆为研究对象,分析黑龙江省内主要种植作物(玉米、水稻和大豆)在各地市的秸秆产量及秸秆还田利用率,明确各地市内秸秆利用现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玉米、水稻和大豆秸秆总产量均随着时间呈指数上升,且秸秆总产量在地市间分布不均,玉米秸秆产量呈由南向北减少的趋势,水稻秸秆产量分布总体上呈由西南部向东北部减少的趋势,大豆秸秆产量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2023年秋冬季黑龙江省玉米秸秆直接还田面积450.87万 hm2 ,占播种面积的 63.53% ,水稻秸秆直接还田面积为270.93万 hm2 ,占总播种面积的 79.85% ,大豆秸秆直接还田面积为428.55万 hm2 ,占总播种面积的 90.39% 。其中播种面积最大的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和绥化市秋冬季玉米秸秆直接还田比例分别为 59.44%.54.63% 和 59.36% ,水稻秸秆直接还田比例分别为 72.17%.61.00% 和 60.82% ,秸秆直接还田面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各地大豆秸秆还田比例均较高,全省平均达 90.39% 。因此,黑龙江省秸秆资源丰富,具有较强秸秆利用潜力,但各地市秸秆还田比例不均,各地市应当结合当地资源现状合理优化秸秆资源利用方式。
摘要:为揭示玉米在萌发期和苗期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提供的19份玉米杂交种为试验材料,采用 5°C 低温胁迫,测定玉米萌发期的发芽率及苗期的株高、鲜质量、干质量、根鲜质量和根干质量等指标,对玉米的耐低温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后,所有杂交种的发芽率均显著降低,平均下降幅度达 59.30% ,且不同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低温条件能够显著抑制玉米幼苗株高、鲜质量和干质量,且不同品种的抗逆能力存在差异。利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显示,龙单125耐低温能力最弱,而龙单313表现出最强的耐低温性。进一步测定低温抗感材料在苗期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丙二醛、可溶性糖及根系活力等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低温胁迫显著抑制了玉米种子的萌发率,导致幼苗生长受限及生物量积累减少。同时,低温条件下,保护酶活性显著提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增加,膜脂过氧化水平升高,根系活力降低。
摘要:为筛选适宜科尔沁沙地冬黑麦饲草收获后复种的早熟大豆品种,选择内豆4号、蒙豆5号、蒙豆11等11个早熟大豆品种,于冬黑麦饲草收获之后进行复种,大豆收获后测定其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结果表明,蒙豆180的株高最高,为 61.53cm ,蒙豆160和蒙豆170的茎粗分别为 0.30cm 和 0.31cm ,东农36的单株荚数最多为55个,蒙豆11的单株粒数最多,为137粒,黑河49百粒重最大,为 21.9g ,产量则是蒙豆281最高,为 2 911.41kg?hm-2 。相关性分析表明,早熟大豆产量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隶属函数綜合分析表明,不同早熟大豆的生产性能排序为蒙豆 281(0.89)> 蒙豆 170(0.75)> 黑河 49(0.74)> 蒙豆 160(0.72)> 蒙豆 343(0.64)> 内豆4号 (0.61)> 蒙豆 11(0.58)> 东农 36(0.57)> 蒙豆5号 (0.35)> 蒙豆 180(0.24)> 蒙豆46(0.22)。建议在科尔沁沙地冬黑麦饲草收获之后种植蒙豆281。
摘要:为探索茬口衔接与复合种植,筛选适宜习水县适期种植的大豆品种,采用7个大豆品种分5个播期,采用裂区试验设计,随机区组排列,研究了播期对大豆农艺性状、产量、蛋白质及脂肪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大豆的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均有明显的影响。随着播期的延迟,大豆有效荚数、总荚数、单株总粒数、单株籽粒质量、百粒重整体上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每荚粒数随播期整体上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油春1204、齐黄 34品种单产逐渐降低,其余品种单产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蛋白质含量整体上呈增加趋势、脂肪含量整体上呈降低趋势,蛋脂总量规律不明显。油春1204在S1(4月22日)播期产量最高 (5227.5kg?hm-2) ,且品质、抗病性、抗倒伏性优异,适宜作为主推品种在习水县推广种植,该区域大豆最佳播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
摘要:为探索黑龙江省不同水稻品种的耐药性,以黑龙江省主栽的12个水稻品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嗪吡嘧磺隆对不同水稻品种的根长抑制率以及对GSTs、ALS 和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对嗪吡嘧磺隆的耐药性有较大差异,其中五优稻4号最为敏感,抑制中剂量( ED50 值)仅为0. 060 4g?hm-2 ,龙粳31耐药性最强, ED50 值为 0.3352g?hm-2 ,耐药性指数可达5.55。12个水稻品种对嗪吡嘧磺隆的耐药程度依次为龙粳 31> 松粳 28> 绥粳 18> 龙粳 21> 盛誉1号 > 松粳 60> 绥粳 27> 龙稻 1604> 龙稻 18> 龙粳 47> 龙粳 1624> 五优稻4号。嗪吡嘧磺隆可诱导水稻体内 GSTS 活性增加,施药后龙粳31和五优稻4号体内GSTs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药后 10d ,龙粳31体内GSTs活性可降低至对照水平,而五优稻4号仍显著高于对照,恢复速度低于龙粳31。嗪吡嘧磺隆能够降低龙粳31和五优稻4号体内ALS酶活性,龙粳31可于药后5d恢复至对照水平,而五优稻4号药后5d体内ALS水平仍显著低于对照,恢复速度低于龙粳31。嗪吡嘧磺隆能够激活龙粳31和五优稻4号体内抗氧化系统,龙粳31体内抗氧化酶 SOD、POD、CAT活性均能够快速升高以抵抗氧化应激,并在药后10d恢复正常,而五优稻4号抗氧化系统响应缓慢,药后1Od体内抗氧化酶活性仍未恢复至正常水平。不同水稻品种GSTs、ALS及抗氧化酶活性存在差异,施药后耐药水稻体内酶活恢复速度显著高于敏感水稻,推测其中GSTs及抗氧化酶活性响应差异是导致不同水稻品种对嗪吡嘧磺隆耐药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摘要:为开发环境友好型福寿螺防控策略,使用乙醇提取法制备了夹竹桃醇溶物,通过分光光度法检测其总黄酮含量(以芦丁计)为 0.067 3mg?mL-1 。使用夹竹桃叶片醇溶物处理福寿螺卵,研究夹竹桃醇溶物对福寿螺卵的毒杀作用及机制。结果显示,处理组孵化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31.7% 。生理生化分析表明,处理组卵内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了 61.4% ;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力分别下降 89.9% 和 88.1% ;但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力无显著变化。说明夹竹桃醇溶物对福寿螺卵具有一定的毒杀效果,抑制胚胎发育;同时,其能显著影响卵体能量代谢通路,并破坏卵黄颗粒中抗氧化酶系统,瓦解卵体的防御机制。
摘要:为了确定紫外灯照射预处理下铜和乙烯处理对花生幼苗根部反式白藜芦醇生物合成的影响,采用液相色谱仪测定了花生幼苗根部反式白藜芦醇的生物合成量,并对花生幼苗根部进行了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0.1mmol?L-1 铜与 5. 0mmol?L-1 乙烯交互处理下花生幼苗根部反式白藜芦醇生物合成量显著低于0.1mmol?L-1 铜或 5.0mmol?L-1Z 烯单独处理;转录组数据分析表明,PAL1、CYP73A2、4CL3、5MAT、PMAT1、STS3等关键基因表达模式与各处理下反式白藜芦醇生物合成量的变化趋势一致;MYB308与STS3 基因表达模式一致,结合位点预测结果推断MYB308应是STS3的转录因子。
摘要:为增进荒漠地区植物群落的多样性与稳定性,采集天然唐古特白刺种子、牛和绵羊消化处理的种子,比较牛和绵羊消化作用对唐古特白刺种子吸水、萌发和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羊的咀嚼、反刍显著提高了唐古特白刺种子的吸水率、吸水速度及萌发率,对种子萌发速度和生活力影响不显著;牛的咀嚼、反刍、消化作用对种子吸水及萌发的影响不显著,但显著降低了种子生活力。
摘要:2023年7月,中国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园艺研究所葡萄园中发现葡萄叶片出现边缘黄化、黑斑等病害症状。为明确发病原因,采用组织分离法从自然发病的叶片中分离并纯化病原真菌,结合形态学特征、ITSrRNA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对病原真菌进行了鉴定,同时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验证了菌株的致病性,并筛选了对葡萄病原真菌有拮抗效果的细菌。基于形态学和ITS 序列分析,将病原真菌PT9-4 鉴定为 Altermariaalternata,PT10-2 鉴定为 Curularia lunata,PT12-1 鉴定为 Diaporthe gulyae,PT12-5 鉴定为 Fusariumoxysporum。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这4株真菌均对葡萄叶片具有致病性,并完成了科赫法则的验证。对峙试验表明选用的3株拮抗细菌对4株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最高达到 78.48% 。细菌发酵液平板试验表明,3株拮抗细菌发酵液显著抑制了病原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 60% 以上。
摘要:为提高番茄耐低温性,以L-402番茄幼苗为材料,叶面喷施浓度为10,30 和 50mg?L-1 的DCPTA,以清水处理作为对照,随后进行昼/夜 10°C/5°C 低温处理,于处理第5天进行生理指标测定,研究DCPTA对番茄幼苗叶片和根系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DCPTA可显著降低低温条件下番茄幼苗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喷施10和 30mg?L-1DCPTA 可显著提高低温条件下番茄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 30mg?L-1 DCPTA处理也可显著提高番茄幼苗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喷施30 和 50mg?L-1 DCPTA可显著增加低温下番茄幼苗的根系活力;但是DCPTA处理对番茄幼苗根系的根总长、表面积、体积和平均直径影响不显著。研究认为,喷施DCTPA能缓解低温对番茄幼苗的伤害,适宜浓度为 30mg?L-1 。
摘要:为促进喀斯特生态脆弱地区植被的种植和生态修复,以贵州省扎佐林场柳杉针叶林、枫香阔叶林和二者组成的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森林类型之间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储量及有机碳稳定性的变化特征,并探究土壤理化性质与有机碳组分含量和有机碳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阔叶林土壤有机碳组分易氧化有机碳(F1)和惰性有机碳(F2)含量分别为12.82和 10.20g?kg-1 ,储量分别为2.68和2.13kg?m-2 ,阔叶林F1和F2含量及储量均显著高于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针阔混交林F1分配比例为58.73% ,显著高于针叶林;针叶林和阔叶林的F2分配比例分别为 41.11% 和 42.82% ,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针叶林 48.55% 和阔叶林 (46.21% )有机碳稳定性均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 (40.80%) 。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和有机碳稳定性与土壤理化性质(pH、EC、TN、NN、含水量、砂粒质量分数、粉粒质量分数、黏粒质量分数、BD、AN、TP、TN)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摘要:针对中国东北林区阔叶树凋落物利用率低、生物质资源浪费等问题,探究以阔叶树凋落物部分替代木屑栽培红平菇(Pleurotus djamor)的可行性。通过筛选最优凋落物种类及添加量,旨在降低凋落物堆积引发森林火灾的概率,同时开发低成本、高效益的红平菇栽培技术,为林区废弃资源利用提供新路径。以黑龙江省萝北县太平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红平菇子实体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母种,以菌丝生长速度和生长势为指标,筛选适宜母种菌丝体生长的阔叶树凋落物种类,进而研究不同凋落物添加量对子实体产量、农艺性状、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平菇菌丝体在蒙古栎凋落物上生长速度最快,为 0.407cm?d-1 ,且菌丝生长浓密。当蒙古栎凋落物添加量为 55% 时,平均每袋产鲜菇 140.40g 、干质量 13.92g ,生物学效率为 87.75% ,农艺性状优良,粗蛋白含量高达 245.60mg?kg-1 。
摘要:为促进番红花品种改良和资源优化利用,通过对干旱胁迫下番红花不同品种代谢物分析,筛选其差异代谢物,探索代谢物在番红花不同品种间的差异和变化规律。番红花不同品种采用室内无土亏水栽培,基于UPLC-MS/MS与GC-MS双检测平台和自建数据库检测番红花样本代谢物,对进行差异比较的分组样品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选取变量重要性投影 ΔVIP>1 和差异倍数(FC)值FoldChange ?2 或FoldChange ?0.5 来筛选差异代谢物,利用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进行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共检测到2458个代谢物,酚酸类占全部代谢物比例最高,达 13.22% ,其次是黄酮类、萜类和脂质类。筛选出番红花不同品种差异显著代谢物数目325个,其中下调代谢物数目 244个,上调81个。PCA第一主成分(PC1)贡献率为 63.49% 。总代谢物中被KEGG注释到的代谢物489个、差异显著代谢物79个。Metabolic pathways 代谢通路下的差异代谢物为61个,占被注释差异代谢物总数的比例为 77.22% 。进一步对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分析,发现国产番红花整体代谢物含量高于与原产地品种。
摘要:小麦小孢子培养技术是一种获得双单倍体的高效方法,具有快速实现纯合基因、缩短育种年限、提高选择效率等优势,其培养的组织也是遗传转化的优良受体,已成为小麦育种和遗传研究关键生物技术之一。通过综述小麦小孢子培养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小孢子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该技术在小麦育种和遗传研究中的应用,并对目前小麦小孢子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摘要: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其合理开发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盐碱地地理分布、土壤类型与成因特征,将我国盐碱地划分为三类,系统梳理了相应的工程、农艺、化学与生物治理技术路径。同时,总结了典型盐碱地作物的耐盐机制、栽培模式及代表性耐盐品种特性,强调了跨区域协同治理与因地制宜技术集成的重要性。最后,提出未来盐碱地治理应向区域精准化、技术集成化与智能管理方向发展。
摘要:竹荪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为了明确国内外竹荪的研发动态,从专利的视角出发,利用Himmpat专利数据库对全球竹荪专利进行检索,统计分析全球竹荪专利分布及其发展趋势、主要创新主体及其专利布局以及竹荪产业发展情况。结果表明,全球竹荪专利申请量自2010年以后迅速增长,至2016年,竹荪专利的年度申请总量达最高值,我国的竹荪专利受理量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竹荪专利受理总量的 98.08% ,且全球竹荪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的主要创新主体均来自中国,主要的研发热点集中于竹荪栽培技术,由竹荪制成的食品、食料或非酒精饮料及其制备方法,以及竹荪的生产加工、清洗技术。进一步剖析创新主体的竹荪产业发展情况,建议创新主体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促进竹荪产业的技术攻关,挖掘潜在技术空白,优化专利布局,把握市场机遇。
摘要: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和黑大豆的主产地。为了促进黑大豆新品种黑农559的推广及应用,介绍了亲本来源与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要点和育种展望。黑农559是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和宾县裕农达农业科学研究所共同育成的特用大豆品种,以黑农38为母本,龙黑大豆2号为父本,对 F1 种子进行 60Co-γ(130Gy 剂量)辐照后经系谱选育而成。 2020-2021 年参加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特用大豆公益区域试验,平均产量 3110.7kg?hm-2 ,较对照品种龙黑大豆2号增产 9.8% 。2022年黑农559经黑龙江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审定编号为黑审豆20220050。该品种蛋白质含量 39.47% ,脂肪含量20% ,中抗灰斑病,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 ?10°C 活动积温 2550°C 区域种植。
摘要:为了促进玉米品种先达203的推广,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高产制种栽培技术及推广应用情况。先达203是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隆化分公司,在2008年以先正达全球进口早熟种质资源NP2171为母本、以NP2464为父本组配杂交种,通过连续多年遗传改良增强品种抗病性、多点的环境适应性及抗倒伏能力筛选,最终选育而成适宜北方早熟区种植的玉米新品种。先达203在 2011-2012 年参加黑龙江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 10 090.3kg?hm-2 ,比对照品种嫩单13增产 11.8% 。2013年参加黑龙江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 9655.1kg?hm-2 ,比对照品种嫩单13增产 31.0% 。先达203自2014年先后通过内蒙古、黑龙江、山西、吉林等6省区的审定或引种备案,具有适应性好、高产、稳产、早熟、耐密宜机收的特性,是早熟市场不可多得的优良品种之一。
摘要:为有效促进黑龙江省天然次生林下刺嫩芽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通过对刺嫩芽栽培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环节进行系统梳理,构建了一套适于天然次生林下安全生产的刺嫩芽栽培技术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天然次生林地的选择、清林整地、苗木繁殖、栽植方式及林地管理等多个方面,并对林下栽植刺嫩芽的经济效益进行了深人分析,从而促进天然次生林下刺嫩芽产量和品质提升,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为促进八棱瓜绿色栽培技术的规范化及推广应用,经过连续3年的系统性试验研究,编制完成了《八棱瓜绿色栽培技术规程》,通过了丽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并正式发布成为丽水市地方标准。该规程规范了八棱瓜绿色栽培的各个环节,产地选择、品种选择、栽培时间及方式、播种育苗、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和留种技术以及生产档案管理等技术要求。因此,该规程的实施能够有效指导八棱瓜绿色生产实践,提升产品品质和产量,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种植户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推动当地八棱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