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促进寒地大豆高产优质栽培,助力我国大豆生产技术优化与产业升级,以14个优质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梯度(18万,23万和32万株· hm-2 )并设计磷酸二氢钾叶面肥喷施组与清水对照组进行对比试验,探究施肥量与种植密度对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大豆的主要产量性状以及品质性状的影响。通过对主要农艺性状、品质指标及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相关性研究发现,不同品种间主茎节数、茎粗和株高的变异系数均小于 10% ,而产量变异系数显著高于籽粒蛋白质与油分含量。株高、主茎节数以及有效分枝数与小区产量的相关性最强,可作为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大豆株型改良及增产的关键农艺指标。籽粒蛋白质含量与产量表现出显著负相关,油分含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而蛋白质与油分总含量仍与产量存在负相关关系。田间试验数据显示,喷施磷酸二氢钾可显著优化大豆株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茎粗及底荚高度等农艺性状,进而提高产量,同时籽粒蛋白质和油分含量分别提升 0.52% 和 0.24% ,证实了其对大豆高产优质的促进效应。种植密度数据显示,种植密度23万株· hm-2 处理下大豆株型更利于实现高产,籽粒品质性状表现均衡,即23万株· hm-2 条件更适合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的大豆生产需求。在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下,绥农119与绥农76两个品种的籽粒蛋白质含量超过 42% ,绥农38与沃豆5号的籽粒油分含量表现突出,绥农38 和垦农34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
摘要:为促进向日葵-大豆间作模式推广应用,进行3个间作模式 (4+4 处理:4行向日葵 +4 行大豆; 4+2 处理:4行向日葵 +2 行大豆; 2+4 处理:2行向日葵 +4 行大豆)和3个灌溉水平(H:高水量、M:中水量、L:低水量)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不同向日葵-大豆间作模式和灌水量对作物生长、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间作模式下,向日葵盘径、大豆有效荚数、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在不同灌溉量处理间均表现为高水量 (H)> 中水量 (M)> 低水量(L),增加灌水量有利于作物生长及关键收获部分花和荚的积累。同一灌溉量下, 4+4 和 4+2 处理向日葵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高于 2+4 处理, 4+4 和 2+4 处理大豆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高于 4+2 处理,向日葵在产量贡献中占主要地位,且向日葵的遮荫会显著抑制大豆生长和荚的积累。从不同灌溉量来看,高水量更具间作优势,从不同间作模式来看, 4+4 处理的间作模式更具间作优势,此外间作会导致大豆减产、向日葵增产,间作体系生产力的主要贡献来源于向日葵。间作系统纯收益表现为4+4 处理 >4+2 处理 >2+4 处理,高水量 (H)> 中水量( (M)> 低水量(L)。综上, 4+4 处理间作模式为向日葵-大豆间作最优配置模式,向日葵灌溉定额 900m3?hm-2 、大豆灌溉定额 1080m3?hm-2 为砂壤土向日葵-大豆间作适宜灌溉制度,具有增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优势,可以在内蒙古河套灌区适当推广。
摘要:齐齐哈尔市作为松嫩平原农业核心区及区域农业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承载区,其植被生态状况对粮食生产安全及生态屏障功能的稳定发挥具有直接且关键的影响。为促进齐齐哈尔市植被生态保护,利用MODIS卫星遥感数据和逐日气象数据,分析了2000年以来该地区的植被生态气候特征以及典型旱涝月份对植被生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2000-2024 年齐齐哈尔地区生长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平均气温略呈下降趋势; 2000-2024 年该地区生长季植被NPP、覆盖度和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均呈增加趋势,植被固碳释氧能力逐年增强,但典型旱涝月份对植被生态质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摘要:为验证植物免疫调节剂对玉米的抗病及增产作用,以3种植物免疫调节剂为研究材料,调查其在田间对玉米生长发育、病害防治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植物免疫调节剂处理下的玉米大斑病病情指数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其中普利维AS处理下玉米大斑病病叶率相对最低,病情指数为10.49;防治效果最好,防效为 73.27% 。测产结果表明,3种植物免疫调节剂处理下的玉米产量无显著差异,均高于空白对照及化学药剂对照处理下的玉米产量;其中天芝浇AS处理下的玉米产量各项指标相对最高,普利维AS处理下的玉米产量次之,二者玉米产量分别为997.16和 863.36kg?(667m2)-1 。结合分析发现,普利维AS处理下对玉米大斑病病害的防效及增产作用的综合效果较好。
摘要:为促进玉米小斑病的非传统生防菌资源开发,对健康玉米根际土壤中筛选分离出的菌株采用平板对峙法测试其抑菌作用,通过 16SrDNA 序列分析对菌株种类进行鉴定,并利用发酵培养滤液测试其抑菌活性,设计不同温度和 pH 来探究该菌株的环境适应性,明确一株具有生防作用的细菌种类及对玉米小斑病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供试菌为醋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 strain Ol90),命名为 Ac O190,该菌株对玉米小斑病菌抑菌率约为 50% 。该菌在 28~37°C 生长良好,在 pH5.0 的条件下生长不受影响,但在pH9.0时生长迟缓。综上,表明醋酸钙不动杆菌Ac0190菌株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和较强的环境适应性,有开发成生防制剂的潜力。
摘要:为优化玉米粉蛋白质的结构,对经菌酶协同改性处理后的玉米粉营养价值及质构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菌酶协同处理后玉米粉变化尤为显著,表现为持水力略有降低,凝胶力增加;硬度降低,弹性、胶黏性与咀嚼性增加,面团质量良好。其中以总糖含量最低,总淀粉、粗蛋白与膳食纤维含量均升高;氨基酸总量增加,比原来具有更好的营养价值。以低血糖生成指数改性玉米粉为主要原料,辅以葛根粉、枸杞粉、魔芋粉、苦荞粉及黑豆粉。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各个原料的添加量对代餐粉的GI值及冲调特性的影响,并基于正交试验优化代餐粉的整体配方。得出最优配方为黑豆粉 3g ,苦荞粉 10g ,玉米粉 15g ,葛根粉 5g ,魔芋粉 3g ,相应的GI值达到45.37(低GI水平),冲调性得分为87.49,产品具有优良稳定性的同时兼具适宜的香气。
摘要:为保持新凤蜜露桃果实采后较好的贮藏品质,采用1-MCP、 GA3 和 1-MCP+GA3 组合作为3个保鲜处理,在 (1.0±0.5)°C 低温保鲜条件下,研究不同处理对桃果实品质、细胞膜透性、细胞壁成分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1-MCP+GA3 组合处理不仅能有效抑制果实呼吸速率、细胞膜透性受损程度;还可延缓细胞壁相关降解酶活性,保持较高果实硬度和TSS含量。相较于对照(CK)组,至贮藏 25d 时, 1-MCP+GA3 组合的果实硬度仍高达 3.89kg?cm-2 ,是CK组的2.1倍;TSS含量仍达 12.29% ,比CK组高 1.02% CO2 释放量 21.68mg?(kg?h)-1 ,CK组 CO2 释放量 50.05mg?(kg?h)-1 ;相对电导率仅为 48.23% , CK 组则高达63.24% 1-MCP+GA3 组合的MDA含量为CK组的 74% ,原果胶含量下降量为CK组下降量的 76% ,PME活性为CK组的 82% ,PG活性为CK组的 64% 。综合分析表明, 1-MCP+GA3 组合是新凤蜜露桃果实采后保鲜保持品质的最优选择。
摘要:为促进甘蓝型油菜品种培育及品质改良,以9份甘蓝型油菜为材料,分别研究了在冬油菜区和春油菜区,套袋自交、自由授粉两种授粉方式对油菜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由授粉的含油量较套袋自交高4.31百分点,春油菜区含油量较冬油菜区高3.81百分点;套袋自交的蛋白质含量较自由授粉高3.31百分点,冬油菜区蛋白质含量较春油菜区高2.59百分点;冬油菜区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春油菜区,套袋自交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自由授粉;冬油菜区芥酸、硫苷含量分别较春油菜区低1.08百分点和 1.92μmol?g-1 。因此通过测定不同生态区油菜品质性状并进行比较,可以在春油菜区选育高含油量油菜种质资源,在冬油菜区选育高蛋白、高不饱和脂肪酸油菜种质资源。穿梭育种可实现春、冬油菜区优势互补,培育出品质性状优良的油菜品种。
摘要:为促进甜菜产业的高效生产,选取同一甜菜品种,分别施加不同类型的药剂或者组合,每种药剂或者组合设置4个重复,在甜菜生育期喷洒一次药剂,并在收获时测定甜菜的根产量和含糖率,探讨不同药剂及组合处理对同一甜菜品种含糖率、根产量以及产糖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药剂处理对甜菜含糖率影响不显著。在根产量和产糖量方面,处理6(氨基寡糖素 15mL+ 多菌灵 4.5mL+ 甲基硫菌灵 3.5mL )、处理7(噁霉灵 2.3mL )、处理9[嘎霉灵 2.3mL+ 氨基寡糖素 15mL+ 助剂(分散剂) 、处理12(甲基硫菌灵 3.5g 和处理13(甲基硫菌灵 3.5g+ 氨基寡糖素 15mL )均极显著高于CK。因此,在甜菜生产应用中,建议优先选用处理6、处理7、处理9、处理12、处理13的药剂处理方式,易发病地块可选用处理6,可利用其杀菌成分减少病害并提升产量;土壤环境不佳时可选用处理9促进根系生长。
摘要:为促进优质大豆芽苗菜标准化生产的品质调控,设置了0,10,25,50和 100mmol?L-1 共5个 ΔNaCl 浓度处理,探究NaC1引发处理对大豆芽苗菜生长指标(下胚轴、鲜质量)、生理代谢物(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异黄酮)及抗氧化防御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 NaCl浓度的增加,大豆芽苗菜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和异黄酮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在 ΔNaCl 浓度为 25mmol?L-1 时含量最高,相比对照组分别提高 29.37%.6.14%.6.79% 和 31.13% NaCl 浓度为 25mmol?L-1 (20号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最高,丙二醛(MDA)含量最低。 25mmol?L-1 ( ΔNaCl 预处理通过优化渗透调节物质积累、激活抗氧化防御系统并促进功能成分合成,为芽菜高品质生产提供了精准调控策略。
摘要:为了筛选抗病优质薄皮甜瓜杂交新品种,采用薄皮甜瓜15个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通过苗期接种甜瓜枯萎病病原菌,鉴定其抗病能力,并测定成熟果实的品质。结果表明,供试的15个薄皮甜瓜杂交组合中,果形指数范围在 1.01~3.08 之间;其中,JT57和JT58的果形指数分别为3.08和2.85,呈棒形;其余组合的果形指数多在1.10左右,果实呈梨形或短椭圆形。品质分析表明,杂交组合的瓜可溶性固形物(SSC)含量高于果肉,JT27、JT28、JT45、JT51、JT59和JT60的果肉可溶性固形物(SSC)含量较高,均超过 14.00% ,最高达到14.60% ;而JT56果肉的可溶性糖含量最低,仅为 4.6% 。此外,JT28、JT41、JT45、JT46、JT51、JT57和JT58的果肉维生素C含量较高,达到 31.177~39.110mg?(100g)-1 ;JT53和JT56果肉的维生素C含量较低,范围为21.277和 22.890mg?(100g)-1 。通过感官评价得出, JT51,JT60,JT59,JT46 和JT45的综合得分较高,口感较好,评分在 4.87~5.24 之间。枯萎病抗性分析显示JT51、JT46、JT45、JT60和JT59的发病率较低,均低于 20% ;病情指数也处于较低水平,在 25.00~36.70 之间;根据接种后10d的病情指数划分抗性等级,得出抗性品种包括 ,具备较高的推广潜力。
摘要:为探究不同种质尾叶樱种子性状及萌发特性变异规律,通过测定尾叶樱种子表型性状、萌发特性等指标,分析各指标的变异系数,并关联种质资源的地理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尾叶樱种质间的种长、种宽、种厚、长宽比、长厚比、宽厚比及百粒重均存在极显著差异。百粒重是种子变异的主要性状,变异系数为 24.35% 。不同种质间种子萌发特性也存在极显著差异,wyO5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最高,分别为 97.33% 和 78.67% 。地理因子与种子性状之间呈现出极显著或显著的相关性,影响着种子的表型性状与萌发特性。海拔与百粒重、种长、发芽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吸水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发芽势、种宽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综合表明,wy04、wy05、wyO8 种质种子性状及萌发表现较优,可作为引种繁育的首选种质。
摘要:为促进黔东南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情况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十五五"时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与策略。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系统分析了黔东南州农业农村经济、生产能力、产业融合发展、农业科技、乡村建设、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展现状,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具体对策建议,如加快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农村生活设施建设、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强“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等。
摘要:科技创新作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对黑龙江省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促进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并实现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阐述了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分析了黑龙江省的农业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重点研究了黑龙江省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要举措,包括智慧农业、生物技术、农机装备升级等领域的创新实践。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科技创新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绿色发展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深人分析了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如人才短缺、资金投人不足、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等。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包括加强产学研合作、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体系、构建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等相应的对策建议。
摘要:土壤团聚体作为土壤结构的基本构成单元,在优化土壤物理结构和增强碳固存功能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苏打盐碱土因呈现"两高一低"的典型特征——高盐基离子富集(以 Na+ 优势为特征)、高交换性钠百分比(ESP)及低有机质含量,其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性受到显著抑制。通过多维度解析苏打盐碱土团聚体稳定性机制:(1)苏打盐碱胁迫对团聚结构的破坏机理;(2)生物因子(根系分泌物、微生物代谢产物等)对团聚体稳定性的调控机制;(3)基于物质-生物协同的团聚体稳定性提升策略。通过系统梳理发现,外源有机物料添加、保护性耕作、功能性微生物菌剂及秸秆还田等农业措施可显著改善团聚体的水稳性。当前研究尚存在3个关键薄弱环节:(1)有机质-团聚体-微生物耦合机制解析不足;(2)微域尺度下盐分迁移与胶结物质分布的互作关系不明;(3)长期改良措施对团聚体稳定性的时效性评价缺失。未来研究应着重构建多界面耦合模型,并建立苏打盐碱土改良措施的动态效应评估体系,从而为盐碱地生态修复提供创新性理论支撑。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正加剧高温、干旱和极端天气等不利环境胁迫,严重影响玉米生产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为应对气候胁迫带来的多重挑战,实现玉米高产与稳产育种目标,系统梳理了玉米在光能利用效率、生育期调控、抗逆性状改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解析了玉米抗逆品系在胁迫下的高产适应机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当前玉米育种的策略,强调利用基因组编辑、智能表型分析、合成生物学与远缘杂交等前沿技术,实现气候胁迫下促进玉米高产稳产。进一步指出,构建“精准设计-表型识别-田间验证”一体化育种平台,是实现多胁迫适应性突破与产量稳定提升的关键路径。
摘要: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全球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在干旱地区,随着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不断推广,农田的供水稳定性和水肥精准施用系统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水肥利用效率也得到提升,但在实际应用中,地下滴灌技术仍面临如灌溉系统堵塞、输水系统不均匀等问题。通过综述地下滴灌技术发展模式的研究进展,及其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土壤中水分运移、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作物水肥利用效率及关键技术参数的影响,同时结合生产实际对地下滴灌技术应用于节水农业生产上需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促进地下滴灌的进一步发展和广泛应用。
摘要:为构建高精度的基因组-表型预测模型,有效突破传统育种周期长、效率低等瓶颈,显著提升玉米育种的精准度与效率。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选取486个自交系作为基础母本群体,选取20个自交系作为父本测验种,构建完整的亲本训练群体,应用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筛选优良玉米组合,以自交系LX569为母本、以自交系LX502为父本,经多年多点试验验证选育出玉米新品种龙单242。在 2020-2021 年参加龙科联合体区域试验,平均产量 11027.9kg?hm-2 ,比对照品种德美亚3号增产 5.7% 。2022年参加龙科联合体生产试验,平均产量 11337.3kg?hm-2 ,比对照品种德美亚3号增产 7.0% 。龙单242在品质、抗性和产量等方面均表现突出,并于2023年通过审定,审定编号为黑审玉2023L0035。该品种的成功选育,充分验证了GS技术与传统育种方法有效结合的优势,通过对杂交种基因组层面的预测与田间表型鉴定的有机结合,为我国玉米育种向高效化和精准化方向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路径和实践范例。
摘要:以前期筛选的高产优质马铃薯品种为基础,整合脱毒种薯、种薯拌种、植物免疫诱抗、全程机械化、水肥一体化及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技术体系。通过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系统评估马铃薯新品种在不同地区和土壤条件下的适应性与产量表现。详细阐述该技术体系各重点环节的技术要点和标准。产量情况表明,V7、青薯9号和腾育1号较农户常规种植增产效果显著,分别增产 9.5%.12.3% 和 32.9% ,实现增效 474.6~ 949.2元 (667m2)-1 。通过开展系统化技术培训与经验交流,有助于提升种植户对新技术的掌握。
摘要:茅苍术是湖北省十大楚药之一,其大田生产受环境影响较大,存在连作障碍、病虫害频发等问题,导致成苗率低、生产效益不高且种植风险较大。为促进湖北秦巴山区茅苍术高效生产,系统总结了湖北秦巴山区茅苍术备种、选地整地、播种,以及与玉米套种的两种模式,并对病虫草害防控及生产效益进行全面分析。同时,开展茅苍术种子高效育苗及套种栽培技术经验交流,重点介绍湖北秦巴山区茅苍术种苗高效繁育及玉米与茅苍术套种技术。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分院大豆研究所主要从事高产、抗病、优质及特用大豆新品种选育、大豆种质材料创新,大豆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等研究。团队现有科研人员10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博士在读1人,硕士9人;团队成员中,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专家1人,省体系岗位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享受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1人,省级高层次人才2人,市级拔尖人才7人。 团队承担和主持国家级、省
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博看网、长江文库、超星、龙源期刊网、中邮阅读网、新华网学术中国、钛学术、中国农业期刊集成服务平台、中国农业期刊网、农业工程与装备科技期刊集群等知识服务平台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 黑龙江农业科学编辑部
《黑龙江农业科学》是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主管、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是全国优秀期刊、黑龙江省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CACJ中国应用型核心期刊、中国农林核心期刊(B类);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多家数据库收录。本刊具有发行面广、读者群大、出版周期短、载文量大等特点。现为月刊,每月10日出版,主要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