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外来器物胡瓶的影响,北周时期出现凤首壶器型,并于唐代广泛流行。随着时间推移,凤首元素得以继承发展,至辽代,辽人创造出储液器凤首瓶,与茶酒器凤首壶同时使用。凤首瓶与凤首壶器型不同,功能不同,且各有所本。辽代凤首壶分为有流无柄和流柄兼具两类。辽代凤首瓶器型高大,是在吸收唐代凤首文化因素的基础上,融合本民族长颈瓶器型特点所创造的具有契丹民族特色的器物。该器型产生于辽早期,流行于辽中晚期的辽中京地区。
《辽代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会(当时民政部登记的正规社团)组织国内著名辽金史专家编写的,是既有较高存史资治价值,又有较高学术研究价值的专著。到2024年出版,历时40年,横跨两个世纪。《辽代文化》的编写出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83—1990年是第一阶段,2022—2024是第二阶段。 《辽代文化》约70万字,100幅图片。已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4章,外加导言、
近日收到王襄平先生寄来的《辽代文化》,心中感慨颇多。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我还在攻读唐宋史方向硕士学位,在与吾师杨树森先生交谈中得知他正在参与王承礼先生主持的《辽代文化》的编写工作,当时我还看到了该书最初的目录文本。在此之后,再没有关于该书的任何信息。岁月荏苒,人事沧桑,这本是平常之事。但令人意外的是今年3月接到该书主编王承礼先生女儿王巍的电话,她告诉我说《辽代文化》已经出版了。我听到这一消息第
华章异彩辽文化 美美与共话融通 ——《辽代文化》评介 公元907—1125年,契丹族建立了辽朝。辽朝境内民族众多,既有“畜牧町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的契丹、奚、室韦、乌古、敌烈、阻卜等游牧民族,也有“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的汉、渤海等农耕民族。辽朝统治者制定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于交往交流中不断交融发展,无论是在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层面皆出现新景象。贸易
线装书局出版的《松漠华章:辽朝社会史专题研究》一书,恰似一部穿越时空的史诗,缓缓铺陈开辽朝社会的斑斓画卷。此书不仅是对过往研究历程的一次深刻回顾与精心雕琢,更是对未来辽史研究趋势的睿智前瞻与深刻思考。在本书中,作者教授、教授和博士以细腻的笔触,将辽朝社会文化的多样面貌一一呈现,仿佛引领读者穿越那个多元文化交织共融的时代。他们也以敏锐的学术洞察力深入挖掘辽朝捺钵文化与礼制文化的精髓,为我们揭示了一
摘要: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光荣传统。从党的历史来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一项实践工作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是其作为某一学科的研究领域而开展理论研究的时间并不长。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40余年的大背景下进行考量,其历史运行呈现出实践工作与理论研究同构互鉴、重点谋划与分层推进有机结合、增进共同与基础事业全面推进为主要表征的三个历史时期。基于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三个历史时期学术研究状况的梳理,可看出其研究内容持续拓展、研究热点日趋凸显、成果形态日益丰富的学术风貌。从发展态势来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对象尚需拓宽、内容尚需挖掘、历史尚需深耕、体系尚需构建。
摘要: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从理论溯源上看,新发展理念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并明确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从实践路径来看,新发展理念通过创新驱动、协调联动、绿色引领、开放合作和共享发展路径,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引擎、新蓝图、新底色、新视野和新成效。在价值意蕴层面,新发展理念赋能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创新发展,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范式提供了重要思路。
摘要:依托党纪学习教育开展高校廉洁文化教育,不仅是高校自身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本文将依托党纪学习教育,分析高校开展廉洁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立足于高校廉洁文化建设主要成效的实际,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围绕加强新时代高校廉洁文化建设,提出深入推进高校廉洁文化建设对策和建议。
摘要: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写实又不乏浪漫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年代久远,相当长的时期内文字还未出现,加上传世文献的散佚,这些都限制了先秦文学研究的深入。考古学,尤其是田野考古,重在以发掘的方法获得资料,可以在出土实物和出土文献等方面为先秦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材料和视野。有学者提出“文学考古"的概念,更凸显了两个学科的紧密联系。
摘要:陕西韩城北营庙现存元至正十四年镌刻《历代名医之图》碑。本文首次全面公布此碑文,并结合文献,展开初步解读,其珍贵的碑文内容填补诸多史籍空白,对了解元代以前众多名医相关事迹以及还原宋许慎斋佚著《历代名医探源报本之图》部分内容和15位名医画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为研究元代医祀制度也提供了文献佐证。
摘要:《山花烂漫时》是以张桂梅校长先进事迹为蓝本创作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具有极高的价值。本文将深入分析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叙事特征和《山花烂漫时》的叙事策略,探讨该剧对现实题材电视剧叙事策略的启示,为同类电视剧创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摘要:作为安徽民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皖北民歌体裁丰富多样,具有“挎腔伶调"的方言演唱特色,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劳动,彰显出皖北人民质朴纯真的情感,呈现出皖北特色民俗文化。文章主要介绍了皖北民歌及其风格特点,阐述了皖北民歌的方言特征,并对皖北民歌反映的民俗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加深人们对皖北民歌的了解,对皖北民俗文化进行有效保护和传承。
摘要:本研究从杨振宁对科学研究中的学术趣味理念出发,通过分析数位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学者的亲身经历,考证真实的历史资料,围绕学术趣味的形成过程,思考研究者身份的培养机制,建构研究者身份形成的动态情境,为我国当前的博士生培养提供参考与建议。研究证明,学术趣味的形成需要一个完整的培养过程:兴趣—训练—选择。学术趣味的明确标志即科研者对某一特定问题或领域产生研究的动机。同时,学术趣味的形成也会唤起研究者的身份意识。研究者身份的建构需要广博的通识基础、探究性的专业指导和研究方向的独立选择。但研究者身份的持续巩固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讨论和发现。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作为思政育人的关键力量,面临角色转型挑战与能力提升需求,这直接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本文立足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结合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特点,系统分析其面临的困境及成因,依据政策导向与教育实践,深入解析青年教师思政育人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探索多维实践路径,为打造政治素质过硬、育人能力突出的高校青年教师队伍,深化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摘要:教师反馈素养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成效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广西地区156名中学英语教师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探究其反馈素养现状及教龄差异。研究发现中学英语教师的反馈素养整体呈现出中等偏上的水平,其中反馈知识、关系维护两个维度表现最佳,而技术运用维度表现相对较弱;教龄差异呈现非线性特征,不同教龄段教师在反馈素养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揭示了中学英语教师反馈素养的学科化特征与发展动态,为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差异化支持策略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可为优化教师评价体系、促进“以评促教"提供实证参考。
摘要:课堂指导语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关键工具,其运用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与专注程度。然而,当前部分教师在指导语的运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语言表述不当、缺乏针对性和启发性等。依据学生的心理与认知特点和学生专注度影响因素,教师需要运用温和鼓励的语言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巧用启发性指导语激发学生思考,通过生活化的语言创设情境以焕发课堂活力,运用富有艺术性的指导语涵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课堂指导语的专业性与人文性使学生规范又有灵性,把握好课堂指导语的适宜性以便于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教学成效,促进学生专注度的提升,实现育人与润心有机融合。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趋势。本研究以中华茶文化为切入点,探究将其思政元素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实践路径。茶文化思政元素的融入,有助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审美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提质增效。通过建设高校茶文化育人阵地、深耕人才资源、打造茶文化第二课堂、开设茶文化选修课程等途径弘扬中国茶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以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而地域特色文化则是实施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本文基于厦门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改革开放文化以及习近平在厦工作期间创造的精神财富等四个维度,系统挖掘厦门特色文化精神内涵和育人价值,探索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对厦门14所高校开展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当前存在学生熟知程度不高、高校融合程度不足、路径创新缺乏以及媒介运用传统等问题。据此,本文以问题为导向,以厦门特色文化为内容,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融合、“三全育人”体系的融入、实践路径的创新与新媒体的运用四位一体的对策体系,以推动厦门特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从而增强高校思想育人的实效性。
摘要:本文重点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国防教育这一重要课题,对其内涵、价值、意义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对当前实践现状的调研分析,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实践路径和策略,旨在为提升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实效性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摘要:“学习强国”平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运用创新思维构建教育教学一体化模式。“学习强国”平台作为一款面向全社会的优质学习平台,已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广泛普及,产生了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将“学习强国”平台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利用“学习强国"平台资源,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学校民族团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于医学生而言,具有多重价值:能够坚定其救死扶伤的职业信念,增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有助于螺旋式上升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并深化对“五个认同"的理解与认同。然而,医学院校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医学生学业繁重,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重视程度不足,相关培育体系尚不健全,以及课程内容设计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医学院校应借助“四维协同联动”策略优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体系,通过整合思维与方法,创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亲和力,以更加生动、具体的方式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铸牢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摘要:人工智能与教育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数据驱动的革新路径。本文基于数据特征解析、教学应用场景及优化策略等三个角度,探讨了数据分析对写作教学的核心赋能机制。数据分析技术能够通过多维介入,包括词汇语法纠偏、句法优化、逻辑强化、个性化素材推荐、过程动态监测以及多维度质量评估,精准识别隐性学习问题,动态优化教学策略,并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系统性提升。
摘要: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建构完整的听、说、读、写知识体系的关键。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评价模式存在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式单一、评价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基于以上问题,本文聚焦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多元化评价的创新模式构建,旨在促进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实施,为语文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启发和思考。
摘要:高中历史活动课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直接体验和主动思考,是历史学科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相比于文字史料而言更具具象性和说服力,在历史活动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地方文物资源融入历史活动课,与历史活动课的设计原则相契合。基于单元核心概念和文物特征确立的活动主题,以灵活的活动环节设计为实施途径,在发挥文物育人功能的同时,也有助于培育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识字教学在第一学段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该学段学生识字量提出了明确要求。然而,在第一学段学生识字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教师识读教学协同性不足、教学方法缺乏多元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教学效果不够理想。鉴于此,本研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识字的方法策略,将识字与阅读有机融合,以提升学生识字能力与阅读水平,从而不断推动第一学段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