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债务期限结构与融资成本是企业融资的关键,合理的债务契约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作为我国企业最具特色的治理机制,是否有助于改善企业债务契约结构呢?本文以2013—2022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对债务契约的影响,以及产权性质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第一,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通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降低管理者自利改善了债务契约。第二,相较于非
摘 要:基于我国 A 股民营上市公司2009—2022年数据,实证探究了国有资本参股对民营企业劳动投资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国有资本参股提高了民营企业的劳动投资效率,即国有资本参股并不会加重民营企业的政策性负担,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研究表明,国有资本参股为民营企业带来了“资源效应”和“治理效应”,从而提高了民营企业劳动投资效率。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银行竞争不
摘 要:“内卷式”竞争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阻力,对此,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从“内卷式”竞争的成因来看,财税体制不健全与治理能力滞后构成了其制度诱因。据此,本文在深入分析“内卷式”竞争的内涵、表现及危害的基础上,揭示“内卷式”竞争生成的财税体制根源:财税体制的纵向失衡与横向分割构成“内卷式”竞争的制度温床,财税政策与产业政策错
摘 要:数字金融凭借技术赋能,打破金融服务的时空壁垒,不仅能革新交易模式,提升服务效率,更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是当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本文从企业运营韧性视角出发,以2011—202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对企业运营韧性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金融是促进企业运营韧性提升的有效途径,这一作用有赖于融资约束缓解、风险管理赋能和信息透明度提升这三条机制。异质性分
摘 要:政府数据要素共享既是实现数字政府目标的可行路径,也为数字技术应用与创新以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基础公共生产要素。本文以债券投资者行为反应为落脚点,从市场定价和风险防范角度考察了政府数据要素共享的微观经济后果。研究结果表明,以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上线为具体抓手的政府数据要素共享,能够显著降低企业债券信用利差,发挥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的作用。公共数据开放平台通过信息机制发挥作用,表现为降低了发债主体
摘 要:为了充分激活金融行业数据要素潜能,中国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持续强化制度设计,引导金融行业建设开放、高效的数据流通环境,推动金融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是创新金融数据理论架构、完善金融市场模型体系、拓展金融经济理论边界的重要理论突破,加快构建金融行业可信数据空间,有利于匹配金融行业对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的现实需求,满足金融行业对数据安全和风险合规的基本要求,契合金融体系对科技创
摘 要:本文基于我国2019—2023年216个县域的面板数据,从新发展理念角度出发,构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作用机制上,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来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传统金融发展规模大、效率高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更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摘 要:既有研究虽从多视角探讨银行数字化转型效应,但在综合效应层面,尚未有效回应银行数字化转型能否切实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这一核心问题。流动性创造水平为刻画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水平的重要指标,基于2010—2021年中国246家银行数据,采用随机前沿分析(SFA)测度银行流动性创造效率,并实证分析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综合效应。研究发现:(1)数字化转型与流动性创造效率之间呈现显著的U形关系;(2)
摘 要: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充足却互信缺失”的困境愈发突出,制约了产融深度协同。本文聚焦此悖论,构建DAV(数据—能力—价值)分析框架,并以建龙集团与浙商银行的供应链金融合作为案例,深入剖析了可信数据赋能下银企互信关系的动态演化路径。研究发现,破解该悖论的关键在于实现从原始“数据”到“信任”的转化。这一转化通过一个核心机制实现:以可信的“数据”(D)为基础,以协同的“能力”(A)为桥梁,以共
金融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然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长期以来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抵押物不足及交易成本高等难题,导致农业经营主体面临严重的信贷配给压力,成为制约乡村产业振兴的金融“瓶颈”。实践表明,单纯依靠外部“输血”式的资金供给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提高农业经营者的金融素养与能力,有助于显著降低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强其经营主体的融资可得性与投资效率。在此背景下,农业农村部、财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