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爱玲的小说《小艾》深刻描绘了小艾及其同时代的女性,如五太太、忆妃的悲剧命运。从全景敞视主义的角度审视,可以发现《小艾》中的席家通过构建“全景式监狱”,对女性进行监视和规训,确保权力自动运行和持续巩固。父权制通过剥夺女性权利迫使她们走入“囚室”,进而对她们实行从他者到自我和肉体到精神的规训,将女性驯化为自觉维护父权话语的工具,造成女性主体性的消弭和同性相互倾轧的悲剧。 【关键词】《小艾》
【摘要】《买话》是广西作家鬼子耗费18年雕琢打磨最新推出的长篇小说,毋庸置疑,这是一部极具叙事特色的作品。在叙述聚焦上,小说运用了零聚焦、内聚焦及外聚焦的方式将主人公刘耳回村后的经历一一叙述,展现故事全貌,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和命运走向;从叙述时间来看,通过倒叙与预叙的巧妙结合,将刘耳不为人知的秘密过往揭露出来,也暗示了未来的结局,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立体、饱满。其独特又巧妙的叙事艺术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困
【摘要】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长篇小说《刀锋》描写了遭遇战争阴影后,飞行员拉里面对物质社会的各种压力下的精神探索。小说通过对拉里的欧美游历与东方哲学的探索,展示了战后一代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困境。拉里克服万难来到神秘的东方,终于在印度吠陀智慧中找到了生命的真谛,突破了人生的困境。本文结合创伤理论分析创伤对个体的影响,结合心理与文化创伤,具体分析在创伤的情境下,主人公是如何在挣扎中实现自我救赎
【摘要】《觉醒》作为美国女性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探讨了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生存状况与精神追求。食物是家庭与社会控制的微观体现,而饮食选择则成为个体与权力抗争的象征。本文以福柯的权力理论为基础,探讨了食物与权力的关系,并分析了女主人公埃德娜如何通过饮食选择来体现其对传统家庭结构和性别角色的反叛。通过这一分析,本文揭示了食物在权力管理中的深层含义,从而为理解性别与自由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食
【摘要】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的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是新维多利亚小说的典范之作。福尔斯以维多利亚时代为故事背景,对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传统形式和叙述风格等进行了精心模仿,再现了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同时福尔斯通过介入型叙述,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封闭性叙事结构,揭露了文本的虚构性本质。其对传统创作手法和叙述手段进行的戏仿与颠覆,显现出后现代文学的解构特征,是福尔斯对后现代小说创作的深刻思
【摘要】用典是诗词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苏轼是“以诗为词”的大师,在他的词中更是引用了不少《世说新语》中的典故。首先,在研究苏轼词(以下简称苏词)中《世说新语》典故的使用情况时,需要明确苏词和《世说新语》的版本选择,然后再对苏词中《世说新语》的使用情况进行数量统计。其次,苏词中引用的《世说新语》典故分为语典和事典的两类。最后,本文分析了苏轼擅长使用《世说新语》典故的原因。 【关键词】苏轼词;《世说新
【摘要】非裔美国女性作家杰斯敏·沃德在小说《拾骨》中对非裔女性意识的觉醒进行了深入描写。该小说以卡特里娜飓风为主线,从十四岁非裔小女孩伊斯的视角,叙述了飓风前后12天一个非裔美国家庭的真实生活。本文聚焦伊斯对自我及对身边重要男性角色情感认知的变化,探究其如何实现从自卑到抗争及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女性意识;女性抗争;身体羞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本文以桑德拉·吉尔伯特与苏珊·古芭的性别批评理论为框架,分析郁达夫《沉沦》《迟桂花》中男性“零余者”的欲望书写如何通过女性他者完成主体建构。研究发现,从《沉沦》中“窥视-沉沦”到《迟桂花》“凝视-净化”的转变,折射出男性知识分子从欲望宣泄到道德自省的救赎路径,而女性始终作为欲望符号被男性叙事收编。 【关键词】郁达夫;性别;欲望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在文旅融合推动地区发展的当下,深度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至关重要。清代吉林方志作为记录自然与人文的重要地域文献,其山水景观书写蕴含丰富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对清代吉林方志山水书写的地理特征考据、历史记忆传承、民俗活动再现等文本特征的挖掘,将文本中的山水形胜、民风民俗、诗文题咏转化为文旅体验的活性元素,为地区文旅发展提供文化支撑与创新动力。 【关键词】清代;吉林方志;山水景观;文旅融合 【中图
【摘要】中唐诗人刘禹锡的政治讽喻诗艺术巧妙、个性突出,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朝鲜半岛文人也同样受其影响。刘禹锡政治讽喻诗中的两首玄都观诗在朝鲜颇受关注,朝鲜文人或以“刘郎”形象自喻,或以“玄都观看花”整体事件典故来接受玄都观诗。朝鲜文人因自身的贬谪境遇与情怀普遍接受刘禹锡的玄都观诗,同时也带着自己的思考与理解衍生出多重寓意。 【关键词】玄都观诗;刘禹锡接受;朝鲜汉诗 【中图分类号】I
【摘要】本文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为研究对象,阐释中国隐逸文化的三重精神内核——心灵自由、自然崇尚、人格独立及其文化价值。通过深入剖析隐逸文化的历史渊源与核心内涵,揭示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意义。 【关键词】隐逸文化;精神内核;文化传承;古典诗文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
【摘要】弘正时复古派形成“格调高古”的诗歌创作准则,学界研究多集中于此方面。其成员的作品里也有一些不甚看重格调的“风韵”诗歌,这些诗歌中蕴含了更多作者隐秘在内心的主体精神。以复古派代表人物李梦阳、徐祯卿为例,从他们的一些“风韵”诗歌里可以探寻作者在相似人生遭遇下真正的心态。通过其一生经历结合这些诗歌,可以探析他们真实的人格精神和情感波动。 【关键词】主体精神;复古派;李梦阳;风韵 【中图分类号
【摘要】《孟子》一书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辩争、对弟子的言传身教和游说诸侯等内容,继承并拓展了儒家的正统思想。《孟子》在说理过程中,多处引用了《诗经》中的句子。其引用的方式共有三种,分别是引诗例证、引诗为喻和引诗证理。但在引用的诗句中,有的诗句意义发生了变化,有的则是原意。因此对于引用的诗句解读,只有从具体的语境中进行思考,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孟子》。
【摘要】兰亭诗作为东晋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了那个时代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与审美趣味,还体现了魏晋诗歌发展的独特风貌。本文通过对兰亭诗的深入剖析,探讨其艺术特色、文化内涵及历史影响,旨在揭示兰亭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关键词】兰亭诗;东晋文学;艺术特色;魏晋风度;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摘要】墨家逻辑思想是由墨子及其弟子共同创立的逻辑系统学说,主要体现在《墨经》中。墨子提出“本原用”的三表法,并在后期墨家发展中演变为“故”“理”“类”的“三物逻辑”思想。“三物逻辑”思想的主要目的在于推出“辞”的生成,即“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墨家将“辞”视为判断,判断的得出需要有前提和原因,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法度,需要将判断进行分类。墨辩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辩论,古圣先贤朴素科学认识思维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起点,是完整准确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的钥匙。在《手稿》中,马克思在肯定了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历史进步性的同时,揭示了其理论内部的重重矛盾,批判了他们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和为资产阶级辩护的立场。马克思立足于当时的国民经济现实,以深刻的批判性思维对德国哲学中的“异化”概念进行了改造与升华,创造性提出了异
【摘要】裴頠的《崇有论》在肯定名教的前提下,批判贵无论,并重新综合了儒道,为玄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崇有论》中,裴頠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以“有”为本,以“宜”为道德标准。其中,“有”说明了万物“自生”和“互资”的思想内涵;而作为万有存在的标准“宜”,不仅表明了万物之间互相联系的合宜,更体现了一种生命价值的适宜。认识裴頠的“有”与“宜”,既有利于研究其哲学思想,又有助于把握整个魏晋玄学的发展脉络。
【摘要】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犹如一颗耀眼的恒星,引领了无数人前进的道路。它不仅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有能够改变世界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体现着非常丰富的基本原理、基本精神,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键环节,也是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步骤。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母亲化和民族化黄河的形成有极大的历史文化渊源。抗战时期,黄河被塑造成母亲河、国运河和新长城的符号形象,符号化和图像化的黄河激起了国人的民族认同,赓续了民族精神,传承了英雄故事。因此,研究抗战时期黄河的形象塑造和民族认同,对探索黄河母亲化和民族化的历史文化过程、传承黄河精神文化基因、建设新时代黄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黄河;抗战时期;母亲河;符号建构;民族认同 【中图分类号】K2
【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通过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哲学与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性论,确立了以“现实的人”为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通过分析物质生产活动与交往关系的内在关联,揭示了分工、所有制和阶级分化对文明形态的决定作用,并指认意识形态作为“虚幻共同体”的本质。研究进一步表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世界历史性交往为前提,其实质是对私有制与异化劳动的彻底扬弃,最终指向“自由人联合体”
【摘要】“超越”一直是西方哲学史上重要的问题,从列维纳斯的角度,传统形而上学中一直将厄洛斯理解为把他人作为“享受”的工具,而他则认为“厄洛斯”应通向对他人苦难的应承;处于“在家”状态的孤独自我,必须要出离自身走向他者,才能开启时间超越死亡;通过“厄洛斯”引申出“生育”,带来与孩子的关系以及兄弟关系,人们可以走向无限的将来。这条关于“爱”的历程,是列维纳斯式的超越之路。 【关键词】厄洛斯;列维纳斯
【摘要】辽金时期,私家藏书取得了较为较好的发展态势,藏书家群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性,藏书内容丰富多样,管理方式也相对先进。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公共藏书楼,它标志着私家藏书向社会化教育转变的关键实践,为当时文化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以及精神方面的支撑。 【关键词】金代;文化教育;藏书家 【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异化劳动的四种特性及其深层含义。通过结合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人本学的思想渊源,探讨该理论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中的独特地位。研究显示,异化劳动理论不仅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本质,还超越了单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人类解放这一终极关怀的精神层面,成为对人性异化问题的哲学探讨。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哲学意蕴;文本解读;人性解放
【摘要】《花木兰》起源于中国的一个古老传说,讲述了一个名叫花木兰的女子代父从军,屡建奇功,不慕名利返乡的故事。这个传说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2020年9月,由美国迪士尼公司制作的真人版电影《花木兰》在中国上映。本文旨在通过跨文化视角探讨真人版电影《花木兰》对中西文化的表达。电影体现了中国儒家思想,还原了部分中国古代服饰和妆容,同时也融入了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女性独立思想,是制
【摘要】本文深入研究近代以来辽宁民间皮影戏,剖析其从传统形态到在社会变迁中经历的种种变化,探讨传承方式转变及背后深层原因,挖掘其蕴含的文化价值,为现代民间艺术传承发展提供有益思考与参考。 【关键词】民间皮影戏;传承变迁;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5)20-0082-03 【DOI】10.200
【摘要】作为历史题材的电影,《长安三万里》将历史与艺术巧妙结合了起来,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通过丰富的想象进行合理化的改编,将观众熟悉又陌生的朝代、诗人与诗歌奇观化地展现在众人面前。李白、诗歌与长安,是大唐的标志,电影运用高科技打造声光时空的视听奇观,又通过精彩的故事脉络、丰富的人物形象、深厚的人文情怀、幽默的镜头语言与观众建立起沟通互动的渠道,最终构建起电影“共同体美学”。 【关键词】《长安三万
【摘要】1945年后,中国商业电影迅速发展,产生了一大批关注百姓生活的文艺片。《太太万岁》就是其中之一,影片中的太太陈思珍八面玲珑,将家庭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一次次用谎言维持了家庭的和睦。十年之后,在香港上映的《甜甜蜜蜜》也描绘了一幅市民生活的图景,电影中的先生也是为了家庭的美满用谎言一次次掩盖事实。两部电影的两个主人公不约而同地选择用谎言来维系生活的平静,其背后的原因引人思考。 【关键词】谎言
【摘要】镜头的景别是指“在影视制作中,由于摄影设备与拍摄对象间的距离差异,或是采用不同焦距的摄影镜头,导致被摄对象在最终画面中呈现出的不同范围大小”。为了让人们在银幕上看到表现对象不同距离、不同角度的形态,就产生了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景别。本文将根据瑞士女作家约翰娜·斯比丽的小说《海蒂》改编的电影《海蒂和爷爷》中镜头画面的设计,分析景别的叙事功能以及不同景别的特征。 【关键词】景别:镜
【摘要】余华的《活着》作为一部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于拉近与国际读者的文化距离、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译者行为批评视域出发,运用“求真—务实”连续评价模式,探讨白睿文的《活着》英译本中所包含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通过探讨《活着》中生态文化、物质文化和语言文化等不同类别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实例,揭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在“求真”与“务实”之间寻
【摘要】诗歌,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传统智慧和精神追求。而意象,作为诗歌的核心元素,是诗人将内心情感与外部世界交融的结晶,其运用使诗歌超越了语言的局限,具备更深层的意蕴与审美价值。在诗歌中自然意象的运用展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文化意蕴。古今中外许多诗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均巧妙地选取并塑造各具特色的自然意象,以此为载体,细腻而深刻地传达个人的情感世界与哲思体悟。本文旨在探讨自然意象在中英诗歌创作中的
【摘要】《红楼梦》在俄罗斯的传播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8世纪的流入,19世纪的认知,20世纪苏联时期的首次系统译介,以及俄罗斯联邦时的再版与新译。本文旨在通过剖析俄罗斯汉学家在翻译推广和学术研究上的贡献,并考察俄罗斯普通读者的阅读体验,揭示《红楼梦》在俄罗斯传播的广度与深度,进而展现这部经典名著在异域文化语境下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红楼梦》;俄罗斯;传播;接受 【中图分类号】I207
【摘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典籍外译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目的论是从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忠实性原则三方面对译者进行翻译指导,旨在帮助译者明确翻译目标、调整翻译策略、增强翻译效果。本文基于目的论三原则视角,分析译者利用何种策略翻译《水浒传·武松打虎》(节选)。研究发现,译者在英译过程中将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灵活运用增译、分译、注释、直译及意译等策略翻译源文本内特有表达、处理译文过
【摘要】女性译者在中西方翻译史上承担了重要角色。本文从性别视角出发对该群体在翻译史中的演变及其对文化传播与性别建构的突出贡献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女性译者与时代意识、社会活动和女性权益的密切关联,并阐述中西女性译者在推动文化交流、促进语言发展和在社会变革中的独特意义。 【关键词】女性译者;性别与翻译研究;女性翻译史;跨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摘要】语气副词“多”在使用时颇具特点:在语法上,“多”可以后接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成分组成“多X”结构,作主语、谓语、定语、补语等多种句法成分,亦可独立成句。在语义上,一方面,“多”具有程度义,并可以修饰含有隐性程度义的词语时激发其程度义;另一方面,“多”在不同语境中表示强调、怀疑、估测等不同的主观语气,并具有评注性。 【关键词】语气副词;多;语法;语义 【中图分类号】H146
【摘要】统编人教版高中《 语文》教材(必修一)、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以及潘水根主编的《大学语文》等教材有文选《荆轲刺秦王》,其中注释出现了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戮没”一词当释为同义复词连用,表“杀尽”;“以药淬剑”中“淬”字应作“浸染”;“血濡缕”应作“血沾湿衣缕”;“既祖”的“祖”应作“道神”;“负剑”应作“用剑”。 【关键词】《荆轲刺秦王》;注释;商榷 【中图分类号】G634
【摘要】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因素影响,记录汉语常用词的用字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所不同。本文以汉字职用学理论为指导,梳理汉语常用词“供”“纳”的用字演变过程,分阶段梳理从殷商时期到秦汉时期再到东汉以后不同时期的社会主流用字。秦汉时期为用字变化的关键时期,常用词由多以象形字记录逐渐过渡为多以形声字记录。 【关键词】供;纳;历时用字 【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台词作为电影呈现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仅是电影叙事、情感表达和角色塑造的核心工具之一,也是创作者向观影者传递主题的载体。为更好地表达思想,塑造形象,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台词也使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包括意义化修辞方法夸张、比拟、反语、曲解,形式化修辞方法对偶、排比等,分析台词中的这些修辞手法对于研究台词在影片中的表达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电影台词;修辞使用;《哪吒之魔童闹海》 【中
【摘要】面对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冲击,云南口传文化面临传承断层、文化同质化等威胁。数字化技术与跨省合作为保护这些文化瑰宝提供了新路径。本文深入分析云南口传文化数字化保护的现状与问题,提出构建全面数字资源体系、提升传承人数字化能力、实施“数字传承人”计划、促进跨界融合等策略。同时,强调了跨省合作在资源共享与技术交流中的关键作用,为云南口传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注入了新活力,旨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以甲骨卜辞中所见的“若”字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辞例,考察卜辞中“若”字搭配关系所属的不同组类,并对搭配关系中体现出来的组类差异背后的规律进行探析。 【关键词】甲骨文;“若”;卜辞组类;差异研究 【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5)20-0128-03 【DOI】10.20024/j.cnki.CN
【摘要】本文以济南鸟笼文化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深入探讨了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研究发现,济南鸟笼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人稀少、市场需求萎缩等挑战。本文分析了济南鸟笼文化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制作工艺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和发展策略,以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济南;鸟笼
【摘要】商品说明书是商家对商品相关情况的介绍,商品说明书分为四类:标签式说明书、手册式说明书、插页式说明书、包装式说明书。这四种说明书的语言可以从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来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商品说明书的相同与不同的语言特征,分析不同类型说明书语言使用不同的原因,进一步分析当下商品说明书存在的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商品说明书;类别;语言文字使用情况;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