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歌》作为屈原所创作的一组祭祀神曲,其中却有不少关于人神思慕的爱情描写,这些恋情书写不仅在祭歌中成为新颖的表达,更在《楚辞》中成为别具一格的篇章。一方面,屈原借《湘君》《湘夫人》以及《山鬼》等篇章中人神相恋的独特叙事来祭奉神祇以达愉神之意;另一方面,屈原赋予这些诗歌带有个体情感的次生意义,使得他对生命意识的探寻和个体价值的追求也体现在这些情感书写之中,展现出屈原自身的理想追求与现实困境。从这些恋情诗中可以窥见屈原诗歌中所蕴藏的细腻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精神内涵。
【摘要】2022年7月,日本作家高濑隼子(TakaseHayako)凭小说《愿能尝到美味料理》获得第167届芥川奖。该作品以饮食叙事为核心,通过“饮食与自我”“饮食与他者”“饮食的象征功能”三个维度,揭示了现代职场中个体的存在性焦虑(ExistentialAnxiety)。高濑隼子以食物为隐喻,刻画了三位主人公在权力规训下的挣扎:二谷通过抗拒社交饮食完成自我异化,芦川以“食物——身体”换取生存空间,押尾因反抗职场规则而沦为边缘人。本文结合拉康的镜像理论指出饮食叙事不仅是人物命运的载体,更是对日本社会性别压迫的尖锐揭露。
【摘要】棉棉的写作与音乐深度关联,《喝或者不喝》更是将蓝调音乐内化成小说文本的一部分。首先,这篇小说整体上具有蓝调音乐化的小说结构,充满着蓝调的即兴反复片段。其次,小说采用了大量直接引语,主要由男女主人公的“对唱”完成文本的即兴表演,使得小说具有蓝调的美感和舒缓的蓝调节拍。最后,棉棉以片段式、印象式、声音式的意识流叙述,展现了现代与后现代混搭的病态颓废的美学风格,由此又上升到对迷失的乌托邦家园的找寻中,这体现了棉棉正以一种深度的感性探究着生存意义的真相。
【摘要】服饰是一个人的社交外壳,从古至今,服饰一直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如理论家伊丽莎白所说:“不管在何处,服饰和饰品都发挥着象征、交流和美学的作用。”亨利·詹姆斯的小说《伦敦围城》中有多处关于服饰的详尽描写,其中的服饰文本远超亨利·詹姆斯的其他小说。这些描写很好地反映了小说中主人公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个人身份。本文采用了凡勃伦和鲍德里亚的消费理论,从文化、阶级和性别的角度进行剖析,从而揭露服饰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摘要】《春琴抄》是日本唯美派大师谷崎润一郎“恶魔主义”美学的重要代表作,作品通过描绘春琴与佐助之间极端的支配与服从关系,极致地展现了作者对“美”与“痛苦”的独特审美意识。本文以《春琴抄》的女主人公春琴和男主人公佐助为研究对象,探讨谷崎润一郎在作品中呈现的审美意识。此外,作品中对日本古典美的回归,体现了谷崎润一郎对传统美学的重新诠释与升华,同时本文还就谷崎润一郎独特且深邃的审美意识和女性的古典美、阴翳美进行了探讨。
【摘要】《孽子》是白先勇迄今为止唯一的长篇小说,也是他沉寂文坛多年后大胆创作的同性恋文学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他以悲悯之情描绘了那些性倒错的“青春鸟”们的生活,给予了他们一片安乐乡的美好期许。白先勇以冷静而体恤的笔调,展现了这些漂泊在各地的“青春鸟”们在放逐和回归中的内心挣扎和痛苦,以及他们追寻自我的旅程,以此关注社会边缘群体的身心需求,强调对这一群体内心深处情感和欲望的揭示。通过引入雅克·拉康的三界理论,深入探讨人物行动背后的内在原因,探究“青春鸟”们“孽”在何处及其表征,挖掘他们隐藏在现实背后的创伤,并尝试找到应对之法,为当今众多处于身份困境的群体提供一些启示和新的思路。深入剖析《孽子》,得以更好地窥见其人文关怀的底色,以期丰富和充实《孽子》的研究。
【摘要】《水浒传》有着丰富并且极具特色的酒事描写,本文基于巴赫金狂欢理论视角,论述了《水浒传》中酒事描写的狂欢性特征以及其深刻内涵。酒事不仅促进了梁山好汉的群体狂欢,增强了认同感与凝聚力,还颠覆了等级秩序,实现了平等对话与自由交流。同时酒事成为情感宣泄和释放的媒介,人物借酒突破理性压抑,展现真实自我。
【摘要】藏族民间谚语作为藏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甚广,意蕴深邃,民族特色鲜明。本文基于民间文学的相关概念,初步探讨20世纪70年代以来藏族民间谚语研究文献的研究情况,进而揭示藏族民间谚语研究的主要方向和现存问题。文章首先简述藏族民间谚语的收集和分类:1970—2000年;接着分析藏族民间谚语研究的现实价值:2000一2020年,分别论述藏族民间谚语的认识和教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生态价值、民族团结价值;然后讨论近几年学科交融背景下藏族民间谚语的研究现状:2020—2024年,包括跨学科联合考量下藏族民间谚语的研究成果与研究困境;最后展望未来藏族民间谚语研究的发展趋势。
【摘要】后花园在明代小说戏曲中出现频率颇高,对明代小说戏曲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以明代小说戏曲中的“后花园”意象作为核心研究对象,深入探索这一特定情境空间内所蕴含的各种意象元素。通过详尽的叙事功能分析以揭示“后花园”在明代小说戏曲中的独特表现及其重要性。“后花园”作为一个关键的空间符号,在叙事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进而对故事情节推进、人物塑造以及主题传达产生深远影响。期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后花园”意象在明代小说戏曲中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
【摘要】《诗大序》作为我国第一篇诗歌理论专著,受到汉代由阴阳观念转化而来的“三纲五常”思想的影响,其目的是通过诗歌的教化功能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进而实现诗歌“美教化,移风俗”的社会功能。传统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受礼制约束所形成的“主文谪谏”的创作方法又体现了儒家以“中和”为核心的人格特征,表现出一种内敛含蓄的人格魅力。
【摘要】朱自清作为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家,在我国文学界占据着特殊地位,享有颇高声誉。他独特的散文创作特点以及文学的开放性、美学追求都为读者的阅读和品味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本文以朱自清的《春》和《荷塘月色》这两篇写景散文为对象,通过对朱自清写景散文的艺术特质分析,探讨文学作品如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以及语言、图画和结构如何相互配合构建文学作品的美学结构。
【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广阔领域中,狐的形象逐渐演化并构筑了独具魅力的中国“狐”文化,这一文化脉络几乎渗透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之中。“狐”不仅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角色,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本文从一些经典篇目来谈谈中国古代文学不同时期的狐狸形象,重点分析唐代笔记中的“狐”形象及其背后的成因。
【摘要】孟浩然的诗歌中含有大量的“舟船”意象,舟船是他生活中离不开的交通事物。孟浩然诗歌中的"舟船”意象具体表现在仕宦、隐逸、乘兴、离情、漂泊等方面。诗人将独特的人生阅历倾注在“舟船”上,赋予“舟船”希望和迷惘的蕴意。通过整理分析孟浩然诗中的“舟船”意象,发现孟诗中的“舟船”具有独特的内涵:一是“江湖”和“魏阙”的抉择;二是理想自由和现实束缚的矛盾。“舟船”是他诗歌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个人情感表达的窗口。
【摘要】曹植诗歌在声韵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然而后世的学者大多关注的是其在押韵上的成就,而较少涉及曹植诗歌中自觉体现出来的格律现象。曹植作为魏晋时期诗歌发展的关键人物,其诗歌中有明显的对于诗歌格律的探索迹象。本文以南朝沈约等人开创的四声理论为坐标,分析曹植诗歌的格律现象,并与其前后时期的诗人诗歌进行比较,探索曹植诗歌对于后世诗歌格律发展的影响。
【摘要】前贤研究晋国君主,大多聚焦于晋献公、晋文公、晋悼公等标志性君主。事实上,在晋国二次争霸中,晋景公在对外战争和对内变革中展现了他沉着冷静、谋定后动的特质,为晋国发展奠定良好根基。但是,晋景公在《左传》中的记载并非全然正面,其中存在背信不义、失刑滥刑等失德之举。对晋景公评价的不同,源于研究立场与视角的差异。
【摘要】《琉璃厂小志》全面地收录了有关清代北京琉璃厂书市的各类文献。从这些文献可见,清代琉璃厂书市的文化传播是以士子阶层作为明确的接受者。书市的书贾们作为文化传播者往往具备较好的文化修养,与士子们有相近的文化趣味和文化追求,体现出精英文化传播的典型特色。自晚清以来,中国近代知识形态的转型推动北京文化传播场域的重新构筑。在时代风云的裹挟之下琉璃厂书市逐渐走向了衰落。
【摘要】“志”“气”思想在孟子的思想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孟子主张的“志”,是坚定的意志取向与崇高的志向追求,他认为人要“尚志”“持志”与“达志”:“尚志”即崇尚、高尚自己的志向;“持志”即追求志向时要坚定自己的意志,坚守自己的志向;“达志”即得志时要能心怀民众,做到“兼善天下”。孟子讲的“气”,主要指能激励主体坚定意志、使其不畏险阻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也是践行志向时的强大动力。孟子认为“志”是“气”的统帅,“气”是“志”的依托。“志”与“气”相辅相成,二者存在良性互动关系,深入挖掘孟子“志”“气”思想的内涵,可以激励当代青年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坚定其理想信念,为其逐梦人生提供方向与动力。
【摘要】韩愈的廉政精神可以从个体道德修为、中央集权维护、地方治理创新三个维度进行阐释。其精神内核不仅对唐宋时期的官僚知识分子具有鲜明的示范作用,更通过“文以载道”的思想传播与“为官以廉”的实践典范,为唐宋官僚政治注入制度活力,对当代廉政文化的理论建构具有深远的历史镜鉴意义。
【摘要】中国古代社会,梦境被解释为“神所交也”的心理活动,对未来有着预示作用。近年来,学者多将梦境置于心理学或文学的研究视角下,历史学研究颇少。由于梦境带有主观性的特点,较少作为史料予以应用,且对其多含有消极负面的评价。诚然,梦境受到主观性、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但也具有安慰、劝诫的积极作用。
【摘要】晚唐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李挺与赵光逢家族仍以儒家伦理维系家风,成为士族文化的典型标本。本文基于新旧《唐书》《五代史》等史料,以二人为核心案例,分析其家风特质。研究表明,李氏、赵氏的家风实践不仅体现了儒家“修齐治平”理念在乱世中的韧性,更反映出五代士人通过强化伦理规范应对社会危机的文化策略。两个家族的孝悌忠信与廉洁,既是对唐代士族传统的继承,亦为北宋士大夫家风重建提供历史基础,有力驳斥了“五代士人家风普遍败坏”的片面论断,揭示动荡时代家风传承的复杂性与多元面向。
【摘要】黄宗羲是明清之际思想转型的重要代表,其哲学主张“理气合一”、史学创“学案体”、经济思想倡“工商皆本”,体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理性倾向。本文系统剖析其哲学、史学与经济思想的理论革新,揭示其思想体系中的现实关怀与方法论价值。
【摘要】在《自然的控制》这本书中,作者威廉·莱斯论述了科学技术对于控制自然的意义,威廉·莱斯认为科学技术是中性的,只是人类控制自然的工具,在追溯“控制自然”观念的过程中莱斯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弗朗西斯·培根,弗朗西斯·培根本人对科学持乐观主义的态度,但是基于当时的环境,培根仍不能摆脱宗教的束缚。
【摘要】在《荀子》的文本建构中,孔子呈现出独特的复合型形象,这一形象既承载着荀子对儒家传统的继承,又体现其学术体系的创新性。文本中荀子将孔子塑造为兼具道德典范、教育实践者与政治失意者多重身份的思想载体,这种多维度形象建构,既反映了荀子对孔子思想的选择性吸收,也彰显了其试图在保持儒家道统的同时突破思孟学派理论框架的思想努力。通过分析孔子形象,可以更深入地把握荀子哲学中理想与现实、道德与政治之间的复杂张力。
【摘要】邵艺辉的新海派电影以幽默轻盈的笔触塑造都市女性形象,展现女性在情感、职场及家庭中的鲜活一面。影片以沪语市井为底色,在生活场景中自然嵌入性别议题,以诙谐传递平等观念,既捕捉弄堂街巷的细腻肌理,又以诙谐消解性别刻板印象。其通过温和与日常的书写,突破悲情化框架,为中国女性主义电影开辟更具流动性与现实意义的表达路径。
【摘要】鱼形纹样,作为中国古代传统纹样谱系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历经漫长时光的雕琢,衍生出纷繁复杂、令人目不暇接的组合方式。本文深入探究鱼形纹样的根源,梳理其从画像石到剪纸样式、从吉祥图案至鱼形剪纸的演变历史;详细阐述鱼鸟图、鱼龙图、鱼莲图、鱼娃图等常见组合方式;剖析鱼形纹样呈现出的中式美学,包括注重营造“意境”、强调和谐性、突出对称性等特点;挖掘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涵盖崇尚生殖繁衍、祈求驱邪禳灾、期望圆满美好等方面,全方位展现鱼形纹样在历史传承中的丰富意蕴与独特魅力。
【摘要】宋代是中国传统花鸟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既有皇家的院体巍丽气派,又有在野画家的野逸之风。翰林院的建立,将丹青墨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这与徽宗赵佶个人的执着和偏爱有很大的渊源。在赵佶的影响下,大批院体画家涌现出来,重写生写实、重色彩协调、重构图配比,给后人留下丰富的艺术文化遗产。正是因为艺术价值举足轻重,我们才得以在几百年后依然能一睹那个时代的典雅富丽之风。赵佶的作品《五色鹦鹉图》是院体风格的代表作品,本文将重点以《五色鹦鹉图》剖析宋代的院体风格的起源、发展和鼎盛,明确丹青传承有序;立足时代背景,纵观整个时代的绘画风格;再以今天的花鸟画的格调,浅谈宋画对今人的影响,以及今人对传统继承和创新。
【摘要】本文针对非遗面塑面临的传播困境,如传承人断层危机与内容单一化等,提出短视频平台背景下的数字化传播与活化路径。首先通过介绍短视频平台给传统技艺创造的新传播途径,分析其优势;然后从算法适配、亚文化渗透、技术赋能三个方面构建传播策略体系,同时批判和探讨娱乐化改编对传统文化本真的影响,强调传承人权益保障与传播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旨在为非遗面塑的活态传承提供具有创新性与可持续性的实践方法。
【摘要】无人机拍摄、剪辑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这些技术手段的支撑下,字幕翻译在连接不同语言背景的观众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视角,以《地球脉动ⅢI》双语字幕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语境和内容三个层面剖析视觉、听觉与字幕文字模态之间的动态互动和意义共构过程,旨在通过多模态视角为纪录片字幕翻译提供一定的参考。
【摘要】《洛丽塔》是由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所著的小说,这本书有23种译本,其中以主万、黄建人和于晓丹的译本最为出名。本文以《洛丽塔》为源文本,根据目的论中的三原则(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对其中文译本进行评析,以期为翻译学研究和实践提供指导和启示。
【摘要】《中国丛报》作为近代首份系统性聚焦中国研究的英文期刊,以向西方世界全面推介中国文化与社会实况为创刊宗旨。其中有部分涉及中国古代神怪小说的篇幅,有效地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浪漫主义的内涵。与此同时,由于译者中国语言文化水平有限,及受其本身意识形态的影响,译介中也同样存在一些偏颇不当之处。神怪小说作为承载东方想象的文化载体,其译介过程既非单纯的语言转换,亦非纯粹的文化输出,而是不同文化在相遇时基于自身需求的筛选、诠释与再造。
【摘要】绘本因其图文系统彰显出独特的审美功能。《洛神赋》蕴含曹植瑰丽的想象与深邃的情感,展现中国古代文学对美的追求,其绘本英译对于国际交流和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为指导,对叶露盈绘制及余治莹改编的《洛神赋》英译绘本进行审美再现分析。分析表明,为还原《洛神赋》原文美学特色,绘本从图文视觉与文本语言两方面凸显美学价值。绘本英译过程中,译者不仅应关注文字层面的转换,而且要解读图文互补的美学框架,再现原文的审美信息。
【摘要】本文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框架下,以壮族民俗医药文化为例,系统探讨了壮族民俗文化的翻译策略。在语言维,通过直译、意译、音译等方法实现词汇、句法和语篇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文化维,采用异化、归化等策略传递壮族民俗医药文化内涵;在交际维,根据文本类型和交际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本文旨在为壮族民俗文化的翻译提供参考,促进其国际传播与交流。
【摘要】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本质上就是“护文明之火种,传永续之文脉”,数字化时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给非遗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数字化的穿越时空性使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更具可行性,低成本复制性助力非遗大众化,虚拟现实性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另一方面,数字化的难以控制性减弱非遗的完整性,共享悖论性削弱非遗有效性,高度崇拜性弱化非遗体验感。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开创非遗保护新局面,逐步缩小数字鸿沟,开辟非遗传承新路径,多措并举谱写非遗传承新篇章。
【摘要】“V来V去”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格式,表示动作或状态的位移和反复。这种格式在口语和书面语中有大量的应用,句法上,“V来V去”可以充当多种句子成分,结构的灵活性极强;语义上,它传达了动作或状态的持续性和反复性,具有鲜明的表达效果;语用上,则体现了说话者的情感态度和语境适应性。本文通过对“V来V去”格式的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的深入分析,探析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规律。
【摘要】称呼语一般指的是在人际活动中,说话者对听话者所使用的称呼,是人类用来进行言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全球热播美剧《怪奇物语》,以该剧中主要的女性角色们在不同的语境和社交场所中所获得的称呼语为语料,从社会语用学的视角出发,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了该剧当中女性角色的称呼语在相关语境下所体现的情感功能和人际功能,以及这些称呼语在相关的社会背景与社交场合下所反映出的背后含义、作用和影响。
【摘要】本文以微博等社交平台语料为基础,探讨网络用语 **× 不了一点”的结构与语义。研究发现,该结构由变项“ x,,, 与常项“不了一点”构成, .× 以动词为主,兼具形容词及特殊拆分形式;其语义涵盖“不能、不想、不会”等否定义项,具有鲜明的口语及网络语体色彩。
【摘要】山西地区玉米的词形涉及五类:“米”类、“黍”类、“茭”类、“棒”类和其他说法类。其中“米”类与乾隆时期黄河流域的玉米推广种植有关,“黍”类引自陕西,“茭”类是山西本土的说法,“棒”类与华北移民有关。结合玉米的词形分布与历史文献可得,玉米在山西的引入与传播呈现多来源、多阶段的特点。
【摘要】现代汉语中“打”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动词,义项丰富且使用广泛。本文运用UFA用法波动分析及大数据历时语料库研究方法,以CCL和BCC语料库为基础,通过定量和定性方法,分析“打”字义项在中古汉语期、近代汉语期和现代汉语期的分布情况及演变特征。研究发现“打”字从上古时期的单一义项,逐渐发展为多义性字,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特征。本文通过语料库数据支撑,为“打”字义项研究提供实证基础。
【摘要】微信公众号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重要阵地。科学分析高校思政类公众号和头部思政公众号的语用策略,能为提升公众号思政育人话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语境层面在于,顺应大学生认知语境,能营造情感共鸣点,而适当采取语境悖逆策略,会获得意想不到的语用效果。话语主体层面在于,以服务型、信息传递型和故事讲述型等语用身份呈现在受众面前,营造与大学生直接对话的氛围。话语实体层面在于,标题突出文章最具信息量的内容,使用语用标记、多模态话语和硬话软说方式等促进理论道理话语和大学生网络话语相融合。
【摘要】祝寿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社会价值。从古至今,无数人敬畏生命、向往长寿。本文运用文化学视角深入探究中国祝寿文化,从历史溯源出发,剖析其起源及受儒家、道家思想影响的发展脉络;进而阐述祝寿文化现象,包括祝寿仪式中的象征符号以及文学作品对其呈现;最后探讨祝寿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旨在揭示这一文化传统的深厚底蕴与持久生命力。
【摘要】地名反映了人类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其命名与更名过程承载了一定的语言文字、地理风貌、人文历史等信息。信宜市,地处广东省西南部,茂名市的北部,是一个自然风景优美、历史底蕴丰富的老城。中国地名研究尽管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对信宜市地名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空白。本文主要以《茂名地名志》为主要数据来源,以信宜市的社区、乡镇及自然聚落地名为研究对象,并参考信宜市的史志、地名志及相关地名文献,分析信宜村落地名的通名、专名类型、命名特征、信宜地名规范化存在的问题及提出对策,也比较系统全面地展示地名与自然地理、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