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和叙事语言三个方面分析《金莲记》的叙事艺术。叙事结构上,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构造宏大叙事结构:时间上,剧作具有前世今生的设计,丰富了叙事层次;空间上,多个场景穿插变化,故事采用双线并行,增加了戏剧叙事时间的层次性。叙事视角上,以有限视角为主,且运用了全知叙事与限知叙事的转换。叙事语言上,具有雅俗交织和个性化的双重特点。研究《金莲记》的叙事艺术,对研究历史上的苏轼形象有重要意义。首先,《金莲记》的叙事方式体现了明人对苏轼的关注点和情感倾向,有利于了解苏轼形象在明代的变化。其次,《金莲记》叙事中融入了丰富的典雅词句,有助于深入挖掘苏轼所代表的文化内涵。
【摘要】《幽明录》是南朝刘义庆及其门客编撰而成的志怪小说集,书中记载的神异故事涵盖多个方面。其中,预言与预兆故事尤其突出,这些故事通过梦、鬼神、卜筮、异象等手段预示主人公的命运,既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众对未知命运的忧虑与探索,又展现了当时鬼神崇拜、天人感应思想的流行。这类故事虽充满玄幻色彩,但背后折射出的魏晋南北朝社会文化心理却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摘要】在后人类主义的浪潮中,人类既有的中心主义论调被颠覆,探讨机器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成了众多作家小说讨论的主要话题。特德·姜的小说集《呼吸》便在此背景下,展现了将技术作为独立于人类之外的三类“他者”形象,本文结合后人类主义语境对三种“他者”形象建构特点进行分析。小说中“外在他者”在技术暴力机制下伦理权被层层剥夺,“内在他者”在记忆技术与镜像空间的双重规训下逐步陷入存在悖论,“超越的他者”则通过解构“外在他者”的威胁叙事,重构“内在他者”的自我指涉性,实现了在人机共生的时代背景下对“他者”的形象的重塑。
【摘要】根据元杂剧中出现的信函书写内容可将其划分为简帖、文书和家书三类。从文学研究视角审视,信函的艺术特色包括信函的语言具有千人千面的特征,信函的布局又详略得当。信函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书写的具体内容达到塑造和丰富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摘要】阿尔及利亚作家雅斯米纳·卡黛哈擅长以战争下普罗民众的生存困境、道德冲突回应伦理问题。《喀布尔之燕》以阿富汗两个家庭的男性和女性的不同命运交织,见证了阿富汗女性在家庭、父权和自由矛盾中的生存图圖,男性在极端宗教驱使下的人性扭曲。本文将聚焦作品中战争的伦理书写方式、后现代语境下战争伦理书写的意义以及卡黛哈向西方展现真实的阿富汗所做出的努力尝试。
【摘要】在哈代的作品中,自然主义是一个显著的特征,他常常通过自然景观和象征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环境。在《德伯家的苔丝》中,道路意象可谓贯穿全文,它展示了苔丝在社会和个人层面上的旅程,包括她的困境、挑战以及她与周围世界的互动;同时,从小说结构布局来说,道路意象在推动故事情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情节发生转折的关键一环。最后,作为哈代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所运用的一个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重要意象,道路意象在小说中具有丰富的艺术审美意义。
【摘要】韩愈与李贺、贾島以及孟郊等人被划分到了韩孟诗派之中,韩孟诗派能“言人之所未言,辟人所未境”,而韩愈诗歌的艺术创作也大可总结为“破”“开”“奇”三个字,可见韩愈被划分进去是有迹可循的。
【摘要】徐渭作为明代中后期极具代表性的文学家,自称其“书法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其传记文学创作生动再现了明中后期复杂多变的社会图景,更深层次地折射出心学思潮浸润下文人的精神嬉变。在阳明心学“心即理”哲学体系的滋养下,他突破程朱理学的桎梏,将“真我”本体的追寻熔铸于笔墨之间,通过市井小民的悲欢离合构建起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深刻观照,并以“以小见大”的手法对个体生命进行书写,刻画了许多明伦重道的人物群像,蕴含着丰富的个人情感。
【摘要】“软烟罗”作为《红楼梦》中独特的丝织品意象,承载着丰富的隐喻内涵。贾母对“软烟罗”细腻入微的叙述,不仅将其塑造为承载家族记忆的珍贵媒介,更深刻地揭示了它作为人物命运象征的复杂意蕴。贾母对“软烟罗”的深情追忆,宛如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既隐晦地勾勒出贾府昔日繁华的辉煌景象,又微妙地透露出对家族日渐衰颓的深深无奈与哀愁。而“软烟罗”这一意象,独独出现在黛玉的闺房之中,仿佛是对她寄人篱下困境的微妙隐喻——表面看似备受宠爱,实则却如同深陷于礼教束缚与权谋斗争交织而成的无形“罗网”,难以自拔。这一意象的运用,深刻映射出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悲剧宿命,以及贾府烈火烹油表象下的末世危机。
【摘要】本文以《安娜·卡列尼娜》与《红楼梦》中的女性角色为研究对象,借助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中的“他者”理论,对安娜与林黛玉看待爱情的态度,作为“他者”所遭遇到的困境,以及这两部作品在悲剧呈现方式上的异同进行分析。经研究发现,处于父权社会的女性“他者”受到社会结构及思想文化的压迫,被男性中心主义所归化,女性主体性消逝,加之性格束缚,难以逃离“他者”的身份桎梏,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
【摘要】《石田杂记》的创作得益于沈周隐逸生活的见闻积累、明代市民文化勃兴及吴中地区“轻科举,尚宴游”的人文环境。该书成书于成化十九年(1483)至正德四年(1509)间,初刻于嘉靖年间,现存版本以清道光《学海类编》本流传最广。历代书目对其卷数记载不一(一卷或二卷),部类归属亦存在“小说家类”“类书类”“杂俎”等分歧,反映了其内容兼具志怪轶事与生活百科的杂糅特征。本文以明代吴门画派领袖沈周的笔记小说《石田杂记》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其成书背景、版本流传、卷数差异及部类归属问题;通过文献考据与版本对比,为《石田杂记》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参考。
【摘要】千古圣地寿岳衡山,江汇衡岳文贯古今,衡岳女性作家的成长轨迹与创作生命无不浸润着衡岳大地这一方奇山秀水的丰饶养分。本文通过文本细读、文献梳理与田野考察探讨了衡岳的山川气候与历史传统对当地女性作家精神品格的影响,那份面对挫折的柔韧力量、那份体察人心的细腻情思皆源自山水洲城的温柔滋养。在她们的笔端,方言俚语的鲜活质感、民间传说的斑斓色彩都满溢着乡土的芬芳和人文的温度。更为动人的是这一份地域文化的滋养并不是单向付出,而是一场充满创造力的双向奔赴,衡岳女性作家以文学想象激活了历史的记忆,为古老的民俗注入了时代的风尚,最终实现了对衡岳文化的深情反哺。
【摘要】乾嘉时期和坤的人物形象出现了一次颠覆性的变化,和坤从“能臣”的人物形象项刻间颠覆为“罪臣”的人物形象,这其中的转变值得深究。本文通过梳理乾嘉时期的历史人物对和坤的评价,结合和坤本人的发展经历,较真实地还原了乾嘉时期和坤的人物形象以及和坤人物形象变化的过程,并深入分析和坤人物形象变化的因素。文章探讨乾嘉时期和坤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对近现代以来的历史人物评价进行展望,以更加充实历史人物形象的研究。
【摘要】两汉之际以恢复儒学为教育之宗旨,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广泛的搜集整理考释,为适应经术之学的发展,汉代还逐步发展出一套较为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为后世教育系统奠定了基础。由于对经书考据治学的推崇,汉代的学风表现为注重家学宗脉,并倡导公开的学术辩论,但也限制了学术思想的创新。
【摘要】晚清政权的危机下,新疆作为边疆多民族地区,其教育革新成为巩固边防与教育近代化的重要议题。本文以1901—1911年清末新政为研究时段,系统梳理清政府在新疆的教育改革政策及措施,结合地方史志材料,分析教育改革的成效与不足。新政时期虽创办了许多学校,但实际成效并不如预期。新政教育改革虽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地的教育格局,却为现代新疆民族教育转型提供了参考。
【摘要】洛克和卢梭同属西方著名教育家,都对教育旅行有着自己的看法,二者的思想既存在共同点,也有着差异。共同点在于二者都推崇经验主义,注重实践;同时也都认识到了教师在旅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旅行目的上,洛克主张培养绅士,而卢梭则强调自由的获得;关于旅行对象,洛克重新界定了他们的年龄,卢梭则更关注其知识、品行等;在旅行过程中,洛克主张学生在城市、宫廷中同上流人士结交,而卢梭则认为实践的关键在于青年去往偏远乡村,往来才德之士。
【摘要】不其簋是西周晚期最重要的青铜器之一,对研究该时期的文字、军事及外交具有重要价值。自晚清出土以来,学界对其铭文的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关于作器年代、簋铭中人物身份等问题仍存在争议。近年来,更有学者对不其簋为秦器的传统观点提出质疑,因此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本文就不其簋的发现、断代、族属问题、人物考释及“永”字释义五个方面对相关研究成果做一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摘要】霍布斯以其机械人性论为起点,推论出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为了结束战争,人们需要通过订立契约进入公民社会。但自然状态与公民社会并非绝对断裂的,而是有着深层连续性,即公民社会依旧运行着自然状态的逻辑,并且自然状态作为潜在状态始终与公民社会关联着。尽管如此,卢梭却从历史性的视角批评了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是将文明社会的人性错置的结果。然而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并非具体的历史阶段,自然人也并非是如同卢梭所描述的那般淳朴。
【摘要】鸿都门学的发展是东汉后期文士群体兴起的表征之一,是汉灵帝执政期间重要的政治文化事件。汉灵帝设置鸿都门学的根本原因是借助鸿都门生打压士林力量。灾异学说的盛行与辞赋的流行为鸿都门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汉灵帝对文艺的喜爱是鸿都门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宦官在鸿都门学的发展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鸿都门生导致士人入仕途径更加狭窄,招致士林猛烈抨击。鸿都门学所带来的社会效应与政治影响较为有限,但在客观上对汉魏时期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其种植的作物种类具有多样性特点,此外,燕国畜牧业、林业也比较发达,促进燕国经济类型的多样化。由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因此应对自然灾害是燕国农业群体至关重要的任务,这些措施包括:农田水利的完善、储藏粮食等农业经验的传承等,通过这些措施,燕国农业群体保障了农作物产量的相对稳定,维持了基本生活。
【摘要】宋代仿市制度瓦解后,市井文化突破空间与礼制束缚,以瓦舍勾栏、市民文艺、生活风尚为载体,展现了人们开始不断追求更有品质、更个性化的生活,重塑了古代社会文化,成为中国近世走向世俗化的开端。宋代市井文化是中国历史上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其繁荣程度、多元性和世俗化特征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划时代意义。
【摘要】日本电影《怪物》以四重视角构建了一个关于认知局限的故事:母亲、教师与校方因对两位少年特殊情感产生误判而发生的立场分歧事件,在人性迷局中编织出真相的罗生门,最终三方立场冲突升级为互相伤害。本文通过对影片《怪物》中各方当事人受困于认知错误的原因进行剖析,探讨了认知局限造成的影响,强调了认知困境的可怕与危害。最后,总结了影片的核心启示:文明的演进,是对认知边界的跨越。针对难以避免的认知困境,本文从多维度提出了增强社会多元化的方法,旨在减少偏见对少数群体的伤害,提升社会包容性,从而降低认知局限发展成集体偏见的可能性。
【摘要】本文以《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国,2025)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作为中国现象级动画片在数字语境下的跨媒介叙事机制与文化出海策略。本文引入叙事二元论,分别从“故事层”与“话语层”展开分析:故事层聚焦传统神话母题的现代转译、人物设定与情节结构的重构;话语层则关注数字动画媒介语法、多线性叙事与虚拟社群参与等叙事手段。通过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念,《哪吒之魔童闹海》实现了从“民族神话”到“全球故事”的传播转化。该影片不仅展现了中国动画工业美学的跃升,更提供了中华传统IP在数字时代实现全球传播的可行路径,对跨媒介叙事研究与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启示。
【摘要】朱乃正受家学熏陶,自幼便学习书法,后在青海工作期间沉浸于临摹苏轼、黄庭坚、米芾等法帖,自此“宋尚意”书学理念开始在朱乃正的学书生涯中生根发芽。朱乃正于临古、摹古、化古、创作、创新、求变一途中付出了大量的精力,苦苦追寻中国书法传统中的“高能量元素”,知行合一最终形成独具风貌的书法风格。本文通过朱乃正的学书经历与留世作品对其书法进行剖析探究,揭示朱乃正书学中“尚意”元素与书法创作中“意”的运用,以及飞白、墨色、字形富于变化等善处。
【摘要】《耳中人》出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所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是《聊斋志异》第二篇,也是《聊斋志异》中寓言性极强的典范,以极简篇幅浓缩人性批判与哲学反思,展现了蒲松龄“借鬼狐写世情”的创作精髓;其超现实意象与讽喻深度在明清志怪小说中独树一帜,成为剖析人性异化与精神困境的文学标本,对后世现代主义文学的心理隐喻手法亦有启示意义。俄罗斯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和英国汉学家闵福德分别对《聊斋志异》进行了翻译,且两位汉学家均有自己独特的翻译思想,译本传播以及接受度较广。故而,本文选择这两位汉学家的《耳中人》译本为材料,从接受美学视角出发,结合两位汉学家的翻译思想和策略,分析对比译本,得出翻译要以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为横,移植与转化为纵,结合文化背景,确定最佳翻译策略。
【摘要】中法诗歌交流历史悠久。自19世纪中国诗歌进入法国文学场后,在之后的两百多年时间里,从《诗经》到当代诗歌,法国文学场对其进行了较为丰富的译介与阐释,表现出三种阐释倾向:从民俗角度考察中国社会形态和人民生活状况开始,到考察中国社会主要思潮,最后归流返照到文学作品的具体面貌,确定了法国介绍和研究中国诗歌的基本视域:社会考察和文学研究并行的双重视域。
【摘要】诗歌文本的翻译是作者、译者及读者间多层思维的深度对话,也是心理、语言及文化间的又一次深入交流。本文以心理诗学、文学翻译学的理论为支撑,以作者诗歌创作及读者诗歌感知和理解过程中的认知心理加工机制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多种心理机制对诗歌文本翻译的影响,并结合诗的主体性原则、格式塔理论提出多视角诗歌翻译策略。
【摘要】北京城区街道命名的规律性比较明显。规模较大的“街”与“路”多以所在地区标志物命名。根据形态和规模的不同,“街”还派生出“大街”“小街”“斜街”,反映了北京地区的特色和文化。“道”与“夹道”规模较小,以建筑名称命名较多,同时也受到商业、居民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胡同”“巷”“里”“条”的规模更小,“胡同”多以小景观、社会经济影响下的商业手工业产品名命名,也有反映居民美好愿望的命名;“巷”“条”“里”很少单独出现,往往成组或与上一级同名街道同时使用。
【摘要】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系统研究了《顶石中文》教材中的易混淆成语。通过对成语的理性义、色彩义、关键字及蕴含典故等多维度的深入辨析,揭示了成语之间在语义侧重、使用场景、逻辑关系和情感色彩等方面的细微差异。研究选取《顶石中文》作为案例,不仅因为其作为高级汉语综合教程在越南留学生群体中的广泛使用,更因其成语选择具有代表性,能够充分反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混淆模式。研究发现,越南留学生成语混淆的主要原因为母语负迁移、文化背景差异及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偏差。
【摘要】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塞腰鼓为研究对象,探索其与现代旅游文创产业融合发展路径。通过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梳理安塞腰鼓的历史源流及当代发展现状。研究显示,安塞腰鼓通过与现代文旅融合,已催生出研学旅游、文创衍生品开发、数字传播等新型业态,其中2025年安塞区文创展销活动单日销售额突破120万元,验证了“非遗 + 旅游”模式的可行性。建议通过构建“文化体验-产品开发-品牌推广”三维发展体系,形成年产值过亿元的文旅产业集群,为黄土高原地区文化振兴提供可复制的发展范式。
【摘要】作为中原官话,宿州方言“圪(柯)”字的读音、构词和语法功能与周边官话不相同,与晋语比较接近。共有两个基本读音 [kx55] (含变读 [kx212] [ku55] )和 [XY212] ,这两个基本读音对应本字“圪”“柯”,源于不同词义。两个本字主要用作前缀,“圪”辅助名词、形容词、量词等词根构词,“柯”辅助部分动词词根构词。五种前缀用法在构形和构词方面与晋语有细微差别。
【摘要】从“真是可笑”“真是搞笑”“真是好笑”三者的话语含义来看,主要是用来表示正向义,但它们在交际过程中通常表示否定义。本文把“真是可笑”“真是搞笑”“真是好笑”作为研究对象,去探究隐性否定的含义及表现,同时,笔者发现它们在语篇中体现了三种语用功能:凸显主观情态功能、反预期功能、语言经济功能。
【摘要】 词族是近年热词,由其诞生的构件“门”与已有的表“负面新闻”的类词缀“门”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研究发现 × 门”类词的构件“门”符合类词缀的判断标准,是现代汉语的新兴类词缀,同时,其语义及语义拓展都与实词“门”有关。在对比分析“门,”“门”及二者形成的“ x× 门”“×门”词族后发现,二者在语义基础、语法特征及语言经济性方面存在共性,在意义范畴、音节数量、词根词性和使用人群上存在差异。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安龙县方言在多场景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揭示方言对于人们生活的深远影响和重要性。在亲属称谓方面不仅体现了家族成员之间的亲疏关系,而且传承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在公共事务处理和网络社交中,方言是人们表达思想、传递情感的重要工具;从地名称谓中更可以看见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文化。通过对安龙县方言的多场景应用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方言的独特价值,以及在当下保护和传承方言的必要性。
【摘要】“极其”作为现代汉语高频使用的副词,最初是由动词“极”和指示代词“其”的连用中虚化而来的。作为副词的“极其”,萌芽于北宋时期,在其后的使用中结构固化程度加强。“极其”在词汇化过程中主要受到“其”指称虚无化、变项X谓词化与双音化影响。其词汇化机制包括重新分析与语法化、隐喻与韵律节奏等。
【摘要】嬉鱼灯作为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溪头镇汪满田村闹元宵的一种民间民俗活动,具有独到的文化特质以及美学价值,2010年被列入黄山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通过对安徽省歙县汪满田村鱼灯田野调研和资料分析,对鱼灯的历史、地域特征、文化内涵以及现状进行整理分析。从审美艺术造型、精神含义以及对社会的意义分析鱼灯的审美与人文意蕴,在宗族社会中鱼灯的礼仪性和社区的整合性,针对鱼灯传人流失与鱼灯市场认知度不足的问题,提出鱼灯传承中的生产性保护的传承思想,以及文化意蕴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本文从数字平台、旅游、非遗教育和新媒介与文创产品设计来阐述鱼灯的新途径和方法,使鱼灯在品牌和市场的拉动下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本文对鱼灯文化“活态”保护以及对安徽经济促进、乡村振兴具有参考价值与理论意义。
【摘要】“酷”有“很、非常”之义,是程度副词。作为程度副词来说,“酷”处于语法化的第一阶段,即由形容词向副词转变的阶段。程度副词“酷”的语法化主要有三个动因:一是相邻句位造成的语法化;二是泛化及隐喻造成的语法化;三是更新造成的语法化。
【摘要】疑问语气词“哩”“呢”在山西临汾尧都区方言中存在互补关系,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在句法分布方面,“哩”具有强制性、独立性,“呢”具有限制性、依赖性。在语用功能方面,“哩”“呢”共用表示完整的句义,能满足日常交际需要。探讨疑问语气词“哩”“呢”问题,能够对山西方言疑问范畴类型选择有一定的启示。
【摘要】作为民国初期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李山村中的杂字教材,《李山书》对于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影响深远。它由胡伯庄编撰,以温州本地方言押韵,包含语言文字、自然知识、社会文化与道德伦理等多方面内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与现代意义,对研究彼时地域文化以及当代乡土文化的存续与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大同方言中,有不少特殊形式的言词,其中有一种以“鬼”为后缀的霅词,构成“X鬼”的誉词形式。通过梳理历代文献,发现早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出现“鬼”字,但在历代使用过程中,“鬼”的意义逐渐泛化,位置逐渐固定,最终形成大同方言中常用的誉词类后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