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政党规范是政治研究和实践的前沿议题,是西方政党近年来回应自身发展困境,实现制度建设的重要探索。文章以欧洲国家 部宪法和 部政党法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从规范内容、规范强度和规范稳定度等维度分析正式规范的文本,系统考察欧洲政党规范框架的确立与发展的完整图景,为解读欧洲政党角色与定位的转变、政党与国家的关系提供第一手的经验数据。研究发现,欧洲国家的政党规范增强是主流趋势,规范的范围更广,规范的强度更高。多数欧洲国家的宪法和政党法明确赋予政党法定地位,认可其在政治运行和国家治理中重要而持久的影响,政党与国家的联系紧密。从纵向的历史演变看,政党规范从早期关注政党成立和登记以寻求政党地位的快速合法化,发展为更多聚焦于政党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实现政党组织制度化。
摘 要:数字治理工具能否做到实战管用、基层爱用、群众受用,对数字政府建设状况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将管用、爱用、受用这些实践要求转化为 “满意度”这一具有共识性的学术概念,聚焦于基层工作人员数字治理工具使用满意度进行分析。研究基于经典的用户满意度指标体系,构建对基层工作人员数字治理工具使用满意度进行测量的GCSI指标体系,提出 “期望质量”“感知质量” “实用程度”这三个影响基层工作人员满意度水平的重要维度。基于这一指标体系,以上海 “一网统管”为例的测评显示,基层工作人员数字治理工具总体满意度水平为 “基本满意”。不同类型基层工作人员满意度有差异,工作人员的学历状况与数字治理工具满意度之间有正相关关联,工作人员的年龄和工作年限与数字治理工具满意度之间有负相关关联。在此基础上,研究进一步从“期望质量”“感知质量” “实用程度”三方面分析了基层工作人员在数字治理工具满意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产生原因,提出提升满意度的路径。
摘 要:推进城市更新是优化城市结构、提升城市品质的关键举措,将数字化转型融入城市更新治理成为新的学术关注点。本研究基于IAD 分析框架和界面治理理念,锚定技术赋能和技术赋权,构建了数字城市更新的 “外部变量-行动舞台-互动模式”整合性分析框架揭示其运行逻辑。研究发现,上海数字城市更新实践,表现出党建引领聚民心、界面治理重塑互动模式和技术赋能全生命周期智慧管理的实践路径。此外,通过对上海更新实践的调研,分析指出城市更新过程中仍面临思维、制度与技术方面的困境。这为进一步优化城市更新治理提供了实践参考和理论依据。
摘 要:数字参与是信息时代公民参与的重要表现形式,扩大人民有序参与是党的二十大重要方针。理论界已就数字参与的影响因素展开诸多有益探索,但缺乏兼顾个体信息偏好与个体所处信息环境的综合实证研究。基于 “中国城市治理调查”个体层面数据和省级层面网速、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指数数据的跨层次分析显示, “个体介入-娱乐导向”型信息偏好对常规、非常规数字参与均无显著影响,而 “集体介入 社会导向”型信息偏好对两类数字参与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质量 (网速)作为信息环境的 “硬件”条件,将进一步放大个体 “集体介入 社会导向”型信息偏好对常规数字参与的影响。而作为信息环境 “软件”条件的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指数未能在省级层面对个体的数字参与行为发挥作用。信息环境的 “软件”有用性建立在 “硬件”易用性基础上,各地政府在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的过程中应继续推进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以更好地引导民众参与线上公共事务。
摘 要:应急规划和应急预案都可用于提升应急管理的适应性。基于应急管理适应性这一理论范畴,二者的差异在于:应急规划在目标上关注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建设,在功能上侧重于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宏观指导,在文本结构上着眼于未来建设,依靠纵向的统合机制发挥作用,重视结果考核,主要作用于提升应急管理的长周期适应性;应急预案在目标上关注应急响应效率提升,在功能上侧重于对应急响应工作的具体指导,文本结构上着眼于现有资源,依靠横向的协同机制发挥作用,不进行结果考核,主要作用于提升应急管理的短周期适应性。对 份包含应急规划与应急预案的政策文本进行的内容分析验证了上述差异的存在。以计划性提升应急管理的长周期适应性与短周期适应性,还需要缩小应急规划在目标设定和结果考核层面的地区差异,增强应急预案的实用性,保持应急预案的稳定更新。
摘 要:代际收入流动性旨在测量父代收入水平对子代收入水平的影响,从而清晰折射阶层间流动壁垒情状,是衡量社会经济流动性和机会公平的核心指标,可为共同富裕战略的政策创制提供向度参考。本文基于2012—2020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从理论和实证层面考察了地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对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地方基本公共服务显著促进代际收入流动,在多种稳健性检验和控制内生性后结论仍然成立;地方基本公共服务的代际收入流动效应主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市场体制完善、个体努力提升和代际职业流动的复合机制实现;地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代际收入流动效应对部分弱势群体存在显著 “提低”功能,即能显著提升父辈低受教育水平、农村家庭和未实现代际教育流动群体的代际收入流动性;地方基本公共服务对女性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不显著,亟需专项政策干预以破除多重隐性壁垒,消除性别不平等的结构性障碍。研究阐释了地方基本公共服务的代际收入流动效应和内在作用机制,并提供地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缓解收入代际传递之间的经验证据,为共同富裕视域下提高代际收入流动性予以政策参考。
摘 要:“棘手问题”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衍生品,给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作为共识性破解路径的 “公共价值创造”,也基本停留在理念宣导阶段。对于 “医疗短租”治理过程的深入研究显示,现实层面利益差异的整合是推动公共价值进入实质性 “创造”阶段的原动力,而利益主体全新社会角色的赋予可以成为突破性抓手。基于拟剧理论分析发现, “角色赋予”转换了价值取向、“‘后台’管理”完成了价值重组、“剧班搭建”实现了价值耦合、“印象管理”推动了价值提升,四个阶段层层进阶最终创造了公共价值。案例剖析的理论启示在于:转变线性治理思维,科学认知社会身份;合理定位政府角色,实现主体平等互动;有机链接高阶价值,推动价值认同内化。案例中 “公共价值创造”的实现逻辑,拓展了“棘手问题”中 “公共价值创造”的实证性研究视野。
摘 要:当代中国社会中存在的广泛而独特的 “官民二重性”现象,可视之为国家与社会交叠互动所形塑而成的 “第三领域”。梳理当代中国新型第三领域的内部构成,发现其包括人民团体与免登记社团、事业单位、官办社会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具有政治性的民间组织等,并可建立统一的分类谱系,将不同类型的组织各归其位,由此拓展第三领域的概念边界。第三领域是 “国家权力渗透度”与 “社会力量发育度”两种力量交互塑造的结果,国家权力渗透度的高低主要受制于权力基础结构的发展,也受到国外治理理念和技术的影响;社会力量发育度的高低主要是不同经济形态的产物,同时也受到外来结社观念和策略的作用。据此可以构建起解释第三领域扩张和收缩、产生和演变的整体性框架,中国青少年公益慈善的发展和变迁为这一解释框架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经验佐证。
摘 要:提高社会组织资源拓展能力是激活社会组织活力的关键,也是提升我国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基于社会交换理论视角构建影响社会组织资源拓展能力的分析框架,并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对 救援队资源拓展行动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政府内部的行政差序结构会潜在影响社会组织资源拓展的总量,而政府对社会组织的业务依赖程度会影响社会组织在资源拓展时的谈判能力;受此影响,理性的社会组织会通过借势增能方式来提高资源拓展能力,即通过 “向中心靠拢”获取政治势能并 “塑造业务优势”提高谈判能力的手段来获取更多资源;从辩证的角度而言,社会组织在拓展资源时借势增能的行为对政社关系影响有利有弊。理论贡献上,在弥补已有研究之间张力的基础上,推进了环境引致论研究的细致化,同时拓展了该领域研究的动态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