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博览群书》杂志创刊40年。 《博览群书》是一份承载着当代思想文化发展厚重历史和辉煌篇章的重要刊物。《博览群书》的意义超越了一般性文化刊物的意义,它是窗口、是风向标。 在这40年的出版历程中,《博览群书》杂志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稳健。在这40年的奋勇前进中,《博览群书》同仁常常回望自己的初心。40年,480期出版物,《博览群书》的每个封面、每篇文章、每个标题乃至每个标点,都融入
这个初冬,当南开大学迦陵学舍那两株从北京恭王府移栽的西府海棠飘落最后一片黄叶,这座中式四合院的主人——“中国古典诗词的渡引人”叶嘉莹先生如鹏鸟般直上云程。 她,用诗词在我们心间涵养出一片绿洲。从1979年到2024年,从55岁到100岁,整整45年,叶先生传递诗词的感发之力,邀不懂诗的人们一起来沐泳诗词这条生命之流。 叶先生讲课时说过一段话: 人生总是要离别,有聚就有散,有生
2024年11月24日18时刚过,叶嘉莹先生故去的消息,从四面八方传到我的微信。我怀着悲痛的心情,安排学会即刻要做的事情:发唁电、献花圈、组织写哀悼诗、安排代表参加告别仪式、筹备追思会……翻看越来越多的微信信息和朋友圈,让我既感慨又感动——叶嘉莹先生多么广受世人的瞩目与爱戴。此时,夜深人静,我写下了发自内心的诗《闻叶嘉莹先生仙逝之时》: 诗星安健万人牵,噩耗传来恸九天。 一夜文坛倾巨擘,百年德
2024年11月24日下午,我正走在从南开大学二主楼到马蹄湖畔办公楼的路上,突然收到叶嘉莹先生溘然长逝的消息,望着马蹄湖中萧索的残荷,不由黯然神伤。从2004年秋初闻先生之謦欬,到如今已整整20年。先生的诗词学成就博大精深,才疏学浅如我不敢赞一词;先生德高而望众,嘉惠后学良多,传先生衣钵者不乏其人矣。有幸追随先生听了20年古典诗词讲座,我能做点什么力之所及的事呢?回想20年来与先生有关的一幕幕往事
2024年11月24日,叶嘉莹先生在天津辞世,享年一百岁。 叶嘉莹(号迦陵),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诗人、词人、中国古典诗词专家、教育专家、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荣休教授、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蒙古族,1924年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并开始执教至生命终结。1948年冬赴台湾,在多所大学及电台讲授古诗。1969年迁至加拿大温哥华,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
叶嘉莹先生以百岁高龄辞世,虽有预感,仍难抑悲痛,发了一篇旧作《情系故园,心存童真——我与叶嘉莹先生交往点滴》。重读旧文,思绪绵绵,多年与叶先生交往中的一些往事细节如在眼前。 近十多年,叶先生年事日高,来京参加活动比较少,但与叶先生仍时有交流。最常是电话交谈。叶先生很念旧情,一些节日前后,往往叶先生先打来电话。我也打电话或通过叶先生的助手张静教授问候叶先生,有时请吉林大学北京校友会农庄帮忙寄送一点
小说家孙方友为我们留下了小说全集20卷,其中包括八卷本总计280万字的新笔记小说《陈州笔记》。 孙方友从35岁开始创作《陈州笔记》,目前收集整理到的(不计残篇)共计756篇,创作历程近30年。孙方友的新笔记小说包括《陈州笔记》和《小镇人物》两个部分,写作时间同时起于1985年,止于2013年7月,其创作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5年至1998年。这一时期,孙方友的新笔记小
进入魏晋以及南北朝时期,虽然也经历了大大小小不少帝王,但都像是走马灯,历史上留不下多少影像。既然秦皇汉武开启了皇帝的封禅大典,对于后来者,登封泰山还是诱惑不浅,他们始终没有绝断东封的大望。当朝臣子也是希望能在本朝做成其业,不仅朝廷荣耀,自己脸上也有光彩。 但是,一直光打雷不下雨,泰山就此平静了数百年。一代代的帝王们,只是把封禅做成了一个梦。壹 220年,也就是黄初元年正月,曹操病卒,曹丕由世子
吴小安同学还在北京大学历史系任教时,我要是请他一起餐叙,向别人推介他,常仿“我的朋友胡适之”句式,脱口而出:“我的同学吴小安”,以壮声威。如今厦门与北京,南北相隔千里,他偶尔回京一趟,还忙得不亦乐乎,想请他已不那么容易了。 他是我哪里的同学?什么时候的同学?当年,他在厦门大学历史系就读,典型的文科;我上军校计算机系,十足理工男。显然,我俩不是大学同学。他自小出没在皖江一处叫河西山的山边边,离宿松
在完美破解银川承天寺砖雕门匾题字后(附后),大大激发了我想彻底破解“绛守居园池”影壁匾额题字之谜的兴趣。我在搜索“绛守居园池”有关资料时,发现下面这两副对联惊人的相似: 数行柳数丛花料当九十春光,别绕雅趣; 一局棋一壶酒好与二三良友,共畅幽情。 这是在甘肃张掖的“又一园”的一副对联。 值春光九十日最好是几杆竹几朵花; 与良友二三人消遣在一局棋一樽酒。 这是在山西新绛的“绛守居园池”的一
叙事艺术是小说创作论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对我国古代小说叙事艺术的研究已初步展开,成果可观,分歧亦颇大。有的研究者认为: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在叙事艺术的各方面均停留在初级阶段,从无实质性变化。这是笔者不能苟同的。本文拟就明清之际白话小说叙事艺术的概况做一番梳理,并从渊源流变的角度加以分析,旨在说明这个时期小说叙事艺术确有新的因素滋生。 由于本文着眼于史的角度,侧重于提示新艺术现象的出现,而非探讨理论概
这是一篇只有约800字的短文,被淹没在历史的烟云中长达七十余年。随着一份1948年4月出版的《上海清华同学会会刊》浮出水面,《忘不了的联大》这篇反映西南联大历史花絮的逸文重新呈现在今日读者的眼前。 作者开篇便以一个“抢”字告诉我们西南联大生活时如何的紧张,“抢注册”“抢选课”“抢饭”“抢座位”“抢学分”“抢洗脚水”“抢毕业”,不一而足。寥寥几笔,联大期间各类资源极度匮乏的窘境跃然纸上。至于原因,
这是继《周作人平议》之后我的第二本周作人研究的书,现在命名为《“心头住着两个鬼”:周作人评传》。以评传的形式写,其实也还是一种研究,只不过是按照周作人的人生发展轨迹,循序渐进,使得分析研究有了一个系统的发展脉络。 周作人在《两个鬼》一文中,这样说: 在我们的心头住着Du Daimone,可以说是两个——鬼。 …… …… 这两个是什么呢?其一是绅士鬼,其二是流氓鬼。 …… …… 那两个鬼
十多年前,我曾编写了一部《鲁迅美术年谱》,2010年由国家出版社出版。王观泉先生曾表扬我说:“《鲁迅美术年谱》是鲁迅与美术研究资料方面的封顶之作。”这使我很是惭愧,因为我的学力尚薄,老先生的褒奖实际上是对我的鼓励。王观泉先生已过世,他的鼓励犹在耳畔。该书有50万字,史料性强,但印量很少。我一直想写一本文学性的,关于系统介绍鲁迅与美术的书籍,并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2021年末,绍兴文理学院的曹禧修先
经过后世千余年不断神化,诸葛亮逐渐走向圣坛,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羽扇挥摇,七纵七擒,八阵排列,木牛流马,呼风唤雨,宛如仙神。在读书人的心目中,诸葛亮已是圣人,拥有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一切美德。经过各类文学作品的加工,形成了完美的诸葛亮形象,影响深远,乃至走向海外,影响世界,成为中华文明的标志性人物之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持续不断的北伐,经过后世的演绎,发展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
在朋友圈的短视频上,我终于见到久违的老同学鲍鹏山了。 说起鲍鹏山的爆棚,那可不是一夜之间的事。记得在分别20年之后,忽然有一天在书店了翻到了这位大仙的《寂寞圣哲》,一下子勾起我对他的一些片段记忆:在江南一个小城的一所大学的一个大班里与他度过了四年大学时光,他是四班,我是五班,你来我往,纯属日常。毕业那年,去了西北边陲支边的义举让他成为一名“好男儿”。见到他的时候,已经是脸庞黑黝黝
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近期出版的《胡杨的种子》,是作家王瑟最新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其以时间为轴,全景式地展现了塔里木大学创立至今的艰辛历程与不凡成就。在透视历史纵深与呈现时代格局的同时,王瑟以深邃的思考和具有“在场感的笔触”,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叙事空间,使万千读者仿佛置身于遥远而神秘的塔里木,并亲身经历了那段辉煌的“文化垦荒”岁月。非常难得的是,作家王瑟从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与近400位采
人生是一个进学的过程。黄仕忠这本《进学记》,记录了他从读书求学、访书问学到指导学生的一些人和事,从中也可以窥见一代学人的人生历程。责任编辑希望我作为亲历者和见证者为此书作序,读着仕忠的文章,我也渐次打开记忆的闸门,就借此机会,说一些回忆和感受。壹 我本科在西南师范大学(后与西南农业大学合并,更名为西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三年后,有感于专业基础不足,我放弃教职,报考研究生
宝藏传说,史不乏载,民间更多。 四川便流传着一个著名宝藏传说:江口沉银。 据说张献忠当年撤出成都时,携带了一批财宝。行至今眉山市一带,张献忠突遭明军将领杨展伏击。激战之后,献忠大败,船队与船上所载珍宝,俱沉入锦江与武阳江相交处。锦江与武阳江,其实是岷江分流而成,二者合流之后,再奔东南。相合之处,又称“江口”。 张献忠沉银时曾封锁消息,但终究纸包不住火。藏宝消息不胫而走,并且越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创作了《牡丹亭》,讲述了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游园惊梦》是其中最出名的一折戏。后来,《牡丹亭》成为我国昆曲中的保留剧目,《游园惊梦》更成为昆曲中的经典曲目,被一代代艺人传唱。1966年,我国台湾作家白先勇创作了同题目的中篇小说《游园惊梦》,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钱太太(原国民党高官的遗孀)到昔日梨园姐妹窦夫人府上赴宴这一事件,折射了时代风云的巨变,抒发了这群国民党官太太们
在现如今的高科技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各领域普遍应用,在辅助新闻生产、呈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当下读图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根据指令进行视觉生成,快速生成多样化风格的海报底图。文章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图像生成带来的变化及其意义,并进一步探讨分析存在的风险和挑战,以期设计更为主题突出、时尚新潮的海报,推动视觉传达设计创新,满足用户更高水平的感官需求。 新媒体时代,用户对
日前,中国内地女导演刘苗苗的电影展在北京举办,其间放映了四部影片:《马蹄声碎》《杂嘴子》《红花绿叶》和《带彩球的帐篷》。这几部电影涵盖了刘苗苗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然而,抛开影片本身,关于这场电影展,另一个现象也值得关注:在为期两天的放映活动中,观影人数并不多,场面略显冷清。即便在少数到场的观众中,也有一些似乎并非是专程为这些影片而来。 在刘苗苗的几部作品中,最知名的当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