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之所以能够厕身于“四大奇书”“六大名著”,原因之一便是书中这几十个妖魔大多写得相当不错。 这其实挺不容易做到。 因为写妖魔一条便捷的路是简单化,脸谱化,统统写成青面獠牙,无恶不作。大多数魔怪小说正是这样做的。 而《西游记》的妖魔大多很“个性”,彼此间“区分度”也是比较高的——这一点,同为神魔小说的《封神演义》《西洋记》就明显逊色了。 壹 《西游记》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表面的原因
闻喜回澜塔,矗立于今闻喜县城西街示范小学校门处,为八角九层密檐式砖塔,高约27米。其第五层塔身,四面间隔镶嵌“回”“澜”“砥”“柱”四字砖雕,并附有镌刻题款: “回”字上:康熙壬寅夏月之吉邑令中州李如蘭立 “澜”字上:邑人翟凤翥题 “砥”字上:邑人翟熠书 “柱”字上:沃人宋加诏刊 据《闻喜县志》载,此塔始建于明崇祯三年(1630),由河东道张法孔倡建,然工程未竟而中辍。后经邑人翟凤翥力倡
故乡大连有两个图书馆对我的读书生涯产生重要影响,一是小学三年级幸运得到班主任老师恩赐于我的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借书证,大约三年的沉浸式读书经历不仅培养了读书兴趣,增长了许多知识,而且还为此生的读书职业做了比较重要的思想和性格准备。二是前旅大图书馆(今大连图书馆)对于我储备知识,考取硕士研究生的重要作用。前者已经写文谈及,这里主要说说后者。 大连图书馆的前身是日本侵占东北时的满铁图书馆,1949年之后
在当代语言教学研究的领域里,“移情”是一个频繁出现的术语。翻开刘珣教授那本影响深远的《对外汉语教学引论》,你会看到这样的定义:“移情是指设身处地领会别人的思想和感情。”这个定义不仅塑造了许多语言学习者的认知,甚至还曾出现在某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考研试卷上。追溯其源流,这一用法很可能承袭自外语教学界的何自然先生。早在1991年,何自然就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了《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一文,开宗
《尚书·尧典》云:“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意思就是所谓的历法,是利用日、月、星的天文现象,来推算、制定年、月、日。 在上古时代,由于文字的局限,古人“仰天俯察”出历法,便画成八卦图示之。画了八卦图之后,再反过来应证天道的学问,就叫易学。易学就是八卦,而八卦就是古时的历法图。 比如先天八卦,就是伏羲时代的历法图;《连山》就是夏代的历法图;《归藏》就是商代中后期的历法图。 古时的历法学,也叫
一直在写重庆和成都,写了一些事,写了一些人。我的写作可能和其他人不太一样,从开始就不是一个有写作志向、要当诗人的人。那个时候在乡下,没有书读,没有可以交流的朋友,生活的单调和看不到明天的无助,太过无聊,随手记录一些自己的感受。如果把这些算上,我的写作已经有了半个世纪。1974年,我从子弟校高中毕业还是没有错过上山下乡的末班车。川东的江津琅山公社五里八队,多了一个知青,五里坡成了我青春时代很重要的生
出生 最初,《洛丽塔》是巴黎某家报纸上刊登的一则新闻引起的。植物园的一只猴子,经过一名科学家几个月的调教,创作了一幅画:画中涂抹着囚禁它自己的那只笼子上的几根铁条。这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洛丽塔》有什么关系?我们不敢断定当时有多少巴黎人注意到了这则消息,但在纳博科夫这里,这则消息却化成了一种意境,这意境在纳博科夫的笔下,成了一个男人在自己的妻子去世后企图诱奸他的养女的故事。可是,这个在纳博科夫本
请先放下“湖”在江南诗词中的纤巧。 河南淮阳龙湖,水面11平方公里,约为杭州西湖的两倍;若含湿地堤岸,则广近16000亩。四野无山,天似穹庐,湖面便成横陈的巨掌,掌心纹路里沉着八千年晨昏。伏羲于此画圆,神农于此尝著,孔子绝粮而弦歌不辍;昭王沉鼎,仲淹植柳,包拯焚券,东坡醉石……所有名字,最后都化为一粒沙、一茎草、一滴墨,被湖水轻轻合拢,成为一层又一层的“淤积”,我称之为“掌纹”。 《龙湖的掌纹
如果说山川河流是欣赏不尽的自然风物,那么书画辞章就是陶冶情操的人文风物。泱泱华夏,古往今来,每个朝代都有杰出的书画家汇集佳作,形成蔚为大观的精神高峰影响至今。这其中,北宋时期的书画繁盛葳蕤,在五千年文明中自有独特风韵,值得我们品味再三。 尚意书法 比肩唐代 在中国书法史上,宋朝以“尚意”而比肩唐代“尚法”。宋代著名的书法家当以苏、黄、米、蔡(襄)为代表,这四人皆生活在北宋时期;而南宋著名书法家
文待诏小像 听说玉渊潭公园的樱花开得盛,便于清明后一日去游赏,正值玉和集樱展室正在举办“时光字迹:汉字书体的美学流变”,也便进去观摩,里面一派现代设计,时尚感极强,还利用帷幔印了《兰亭集序》等名帖,悬荡于大厅水池四围,拓展了呈示空间。整个展室面积不大,墙上贴出的书法作品高清复印件总共十多件,由甲骨文领头,《九成宫醴泉铭》继之,其中有三件是文徵明一人的,占比畸高。文徵明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号称“
由贵州财经大学李黎教授领衔整理的《明诗纪事》(全八册),作为《贵州文库》成果之一,最近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作为整理者与责任编辑的朋辈,有机会先睹为快,洵为幸事。 如点校者言: 《明诗纪事》是陈田站在清末这一特殊的历史时间节点上对一代明诗及其诗论作一整体总结回顾,集明诗研究之大成的作品。 值《贵州文库》整理贵州文献之际,将此皇皇巨著再度出版,不仅具表彰贵州先贤之功,推广黔南文化之效,且将惠泽
现代化作为一项学术研究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其背后的动因主要源于二战结束后美苏冷战的局势。在这一背景下,美国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框架来支撑其全球霸权,扩展国际影响力。1959年,在纽约州多布斯费里召开的会议标志着现代化理论的诞生。这一理论的核心议题并非探讨美国自身的现代化历程,而是聚焦于后发展国家如何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随后,通过沃尔特·罗斯托等学者的研究,学界掀起了一股从经济、历史
余华的新近力作《文城》可谓是一部“造幻”之作。上篇《文城》承袭早期的先锋叙事之风,以冷漠、呆滞、含混、缺失细节和因果的手法讲述了一个人颇有些不明所以的一生:主人公林祥福生于北方的富裕人家,父母故去后的某天在家中遇到前来借宿的阿强和小美,他们称来自江南的“文城”,后阿强离开、小美与林祥福成婚,婚后小美却卷携林祥福一半的家财离开,不久怀有林祥福孩子的小美又回来,产下孩子后再次离开,于是林祥福带上女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韦庄《木兰花·独上小楼春欲暮》)一滴红泪,流尽了对征人的怀念。清代著名才子纳兰性德也有“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之句(《采桑子·当时错》),女子默默垂泪,在繁花似锦的春景里独体会百事皆非的悲怀。“红泪”为何物?《拾遗记》中就有记载,魏文帝曹丕所爱的美人薛灵芸离别父母登车上路之时,以玉唾壶承泪,泪沾染了面颊上的胭脂,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故为“红泪”。因此,
读完龚学敏的《经济舱》(重庆出版社2025年版),让人再次想起他此前出版的《濒临》(百花文艺出版社2021年版),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并不在于如此前评论界所提到的“动物主题诗学”(霍俊明:《遥远的目光——评析龚学敏的“动物主题诗学”》,参见《濒临》;张德明:《直抵自然生命真相的智性书写——龚学敏的动物诗歌书写》,参见《当代作家评论》2024年第6期),而在于其中散发出来的知识分子的忧患责任意识。尽管我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近期,出版界不断涌现出众多这一主题的出版物,它们以不同视角、不同题材艺术地再现八十年前的战争中在各个国家(地区)、各种领域所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英雄群像,成为出版业内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 在这些出版物中,由海燕出版社与电子工业出版社联袂推出的《抗战烽火中的好发明:战法与武器》以抗日战争中的著名战例,如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铁道游击战等为例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是孔氏门徒的谟本书词。照此说法,孔子是在夜里出生的。孔子出生后的2500年,史书叫“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自然都是黑暗的。远的不说了,晚清70年,被动挨打,割地赔款,大清王朝沉沉暗夜,仲尼哪里去了? 清朝闭关锁国,说是防范外国人,也在围堵自己人。外国事物输入很可怕,向外张望同样可怕。诚如鲁迅所说,当时的中国,就像一座大门紧闭、没有窗户、没有灯光的“铁屋子”,“里
路有所必行,城有所必攻——在跋山涉水、攻城拔寨的过程中,人生走了一些冤枉路,做了一些无用功,这是在所难免、无可奈何的。 人生的成功没有上限,但有下限——人生成功的下限是:做到了最好的自己。人生获得远高于下限的成功依赖于客观因素,人生获得达到了下限的成功取决于自身努力——只有做到了最好的自己,才能人生无憾。最好的自己所能达到的人生高度是由自身禀赋和所在环境及社会条件共同决定的。 小路通幽,大道通
读《浮生六记》时,总觉得沈复是提着一盏灯笼在回忆里穿梭。灯笼的光晕不大,只照亮他和芸娘走过的那几尺青石板路——或是苏州沧浪亭的月光,或是七夕节自制的“活花屏”,又或是船头那碗温在炭火上的酒。但就是这团暖光,把两百年前的寻常日子照得透亮,让每个翻开书的人都忍不住想,原来日子可以这样过,原来爱可以这样谈。 把寻常日子过成诗 沈复写生活,像一位手艺精湛的绣娘,在素色绸缎上绣出一朵朵惊艳的花。他笔下的
作为21世纪最具颠覆性的技术之一,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从语音导航到自动驾驶汽车,从人工智能医疗诊断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不断扩大。其强大的理性、惊人的工作效率改变着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各行各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人工智能代替人类”的恐慌也让一些人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人工智能时代下,如何省思、守护人类自身价值?我认为,守住“共情力”是
大暑初伏,日影最短,铜铃自鼓楼飞檐脱落。我俯身去捞,却只捞起一枚锈钉,钉头阴刻“永定”二字,刀痕里凝着顺治十年的暑气。铜铃早已沉底,水面漂着一层晃眼的白光,像一面被烈日磨亮的铜镜。指尖的血珠坠入水中,倏地展开——那是我高二暑假的第一个清晨,是我17岁的夏天。 暑假,我把练习册塞进书柜最下层,像藏一封不敢拆的信。爸爸妈妈都刚刚50多岁,他们说这一年是他们人生的“大暑”——前半生如鼓,沉而稳;后半生
“以人类的创造力,想要去延缓甚至是逆转如今冰川快速消融的状况,简直是痴心妄想。”国际护冰协会上,我作为无潜力派的代表,开始展示人工智能构想系统虚拟的无冰世界。 积雪消融得极快,像奶茶上漂着的奶盖,轻轻一晃就不见了踪影。冰川和极地冰盖迅速萎缩。混合现实技术加持的播放器无声运转,一瞬间将会场映射成无冰地球的模样。海平面急速上升,将大块大块的陆地淹没,无法满足现有人口的生存需要。全球众多地区的耕地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