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不仅有助于物流业降本增效,而且能够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国民经济的竞争力。在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供应链金融政策通过优化资金流、降低融资成本,促进供应链整体效率的提升,为两业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持,然而,其背后的支持机理尚未得到有效的研究。文章通过对现有供应链金融政策的分析,提取两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分析和总结两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路径,利用制度理论识别了供应链金融支持政策的调节效应。文章得出主要结论如下:首先,两业融合提升了物流业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的实施绩效。其次,设施设备融合度的提高可提升制造业企业整体运营效率,同时,信息流程融合度的提高,可提升物流业企业的物流效率。最后,适当的融资监管规则强制性压力、信用约束机制规制性压力和典型案例征集示范性压力可积极调节两业融合提升物流业和制造业的实施绩效。文章有助于为两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机理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也可以为政策制定者与企业实践者提供可行的策略指导,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供应链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的供应链金融平台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金融科技的赋能成为其必然选择。区块链技术目前已成为金融领域备受关注的核心技术。为了提升目前的供应链金融平台服务水平、进一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助力经济的发展,文章选取应收账款保理融资这个角度研究区块链平台的构建,首先剖析了目前应收账款保理融资平台面临的问题,接着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平台,然后进行区块链平台的流程设计。最后,与目前的应收账款保理融资平台进行比较,分析了该区块链平台所具备的优势,为金融机构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平台提供理论参考。
在当今全球化的商业环境中,供应链协调发展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订单农业在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文章针对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特点,分析了订单农业供应链集中和分散决策情境下,具有风险规避的农户的最优产量以及公司和农户各自的收益,提出了公司作为主导者利用期权契约进行供应链协调的条件。进一步研究风险规避程度信息不对称对供应链各方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有隐瞒其真实信息的动机,构建收益共享机制和期权契约相结合的期权协调模型,通过数值分析求解出一组最优的契约形式。
对供应链韧性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及其贡献值进行分析,研究供应链韧性与区域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机理,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针对供应链韧性方面的节能减排措施。文章采用2012—202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供应链韧性对于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经过深入分析,研究发现:供应链韧性发展显著抑制碳排放强度,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供应链韧性降低碳排放强度的重要机制,所以增强供应链韧性的同时,应当优化传统产业,提高能源利用水平,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保障芯片产业供应链安全是推进国家科技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保障中国芯片产业供应链安全,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举措,是支撑国家科技安全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国家科技能力现代化的战略基础,是实现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当前,中国芯片产业供应链安全依然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制度和顶层设计滞后、不完善,科技人才储备不足,芯片产业技术困境以及西方国家对华限制。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加快实施中国芯片产业供应链安全战略需着力强化顶层设计,加大科技人才培养供给,推动建立芯片产业技术发展联盟,深化与全球南方国家双边多边合作,增强中国芯片产业供应链的弹性。
氢是能源和化工原料的混合体,有无污染低碳能源特征,又有解构化学新材料的本质。氢产业被认为是能源转型、工业深度脱碳的关键途径,是可促进再生能源规模化消纳与电网均衡输送的规模化储能载体,是实现电力全系统新能源化的重要路径,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之一。文章把氢产业链供应链系统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发展现状,分析制氢、储氢、运氢、用氢等环节存在的问题,并从技术、政策、规模效用等视角提出对策。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作为构建良好产业生态系统的重要要素,三者耦合协调发展对产业整体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基于2019—2023年广州市新材料产业34个细分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年度调查汇总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新材料产业链、资金链和创新链“三链”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并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新材料产业“三链”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新材料产业“三链”耦合协调发展呈稳健向好态势,其中高分子材料新型加工及应用、精细化学品制备及应用、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及应用、新型纤维及复合材料制备四个细分领域在2023年度“三链”达到高耦合—中高协调的较好发展阶段。进出口规模、银行贷款总额、研发投入、技术合同成交额,以及国家或行业标准制定是广州市新材料产业“三链”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针对性提出了推动广州市新材料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变革的核心力量,融合了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双重效应的科技金融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生成与发展的助推器。科技金融通过“人力资本”“新料质”“新介质”和“新组合”等效应促进农业劳动者素质提升、劳动资料高阶转化、劳动对象深化广化和生产要素组合优化,加速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然而,作用目标偏离,“嫌少避早弃农”偏好,金融结构欠合理以及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等障碍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科技金融的赋能效应。因而,应通过创新科技金融作用目标、创新资金供需双方理念、强化科技金融结构创新、建设创新基础设施等途径,以充分释放“科技+金融”对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赋能效应,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在此要求下,我国居民更多地消费国内商品,我国国内绝对消费和相对消费数量的影响、限度和条件是什么。文章构建了一个小型开放经济DSGE模型,分析了工资水平、国内技术、国内消费品偏好、国外技术和国外产出对消费的影响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①工资水平提高促进了国内消费和国外消费的数量,但是对于更多地消费国内商品没有影响,工资水平的提高只有水平效应没有比例效应。②国内技术和国内消费品偏好的正向冲击提高了国内消费水平和国内外消费品的比例,既有水平效应也有比例效应。国内技术冲击解释了国内消费水平变动的88.60%,国内外消费比例变动的59.67%。因此,与需求相比国内有效供给仍然是主要矛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必要条件。③国内技术和国内消费品偏好解释了国内外消费比例变动的74.28%,而国外负向产出冲击为25.72%。因此,只要我们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能够把握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的主动权,把握构建消费内循环的主动权和构建双循环战略的主动权。④国外负向产出冲击增加了国内外消费比例。国外产出的缩减,对于我国促进国内消费,构建国内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外部环境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