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景山公园万春亭向南眺望,恢宏典雅的故宫建筑群尽收眼底。 摄影 苏唐诗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故宫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重要承载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汇聚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也是
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是在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代宫中旧藏。摄影 苏唐诗 六百余年春秋更迭,一百载博物院历程。紫禁城以砖木之躯承载中华五千多年文明记忆,让过去与未来在此相遇,传统与现代在此对话,中国与世界在此相连。 《京师生春诗意图》轴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 徐扬绘 绢本设色 纵256厘米
位于保和殿东侧的后左门 摄影 李少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作为承载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和文化成果精品、汇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殿堂,故宫有着突出的、非凡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故宫古建筑群坐落于北京中轴线核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与故宫有关的文物藏
太和殿 摄影 苏唐诗 秋日清晨,日光从高空倾泻而下,掠过故宫角楼的鎏金宝顶,在筒子河平静的水面上,漾起粼粼碎金。从景山的万春亭俯瞰而去,紫禁巍巍,红垣溢彩,黄瓦流光。 故宫博物院具有三重身份,它既是“故宫”这座世界文化遗产的管理机构,也是世界上收藏中国古代文物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博物馆,同时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作为文化遗产地,它已建成605年;作为博物馆已有100年的历史,管理186
神武门门洞。神武门是紫禁城的北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称玄武门。清康熙年重修时,因避康熙帝玄烨名讳改称神武门。 摄影 李少白 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 以明清紫禁城为主的故宫古建筑群,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拥有千余座明清木结构建筑。丰富的建筑门类、齐全的建筑形制,使得紫禁城成为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的百科全书,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与故宫有关的文物藏品包罗万象,其中存藏于故宫博物院的186万余件(套)藏品,分为陶瓷、绘画、青铜、家具、钟表仪器等2 5大类,向世界展现出中华民族数千年持续不断又灿烂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 连缀不断的文明史料,民族一统的历史见证。 碧玉龙钮“十全老人印”、碧玉龙钮“太上皇帝之宝”、碧玉龙钮“梨花伴月”印 清乾隆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故宫文物藏品是
2017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端门数字馆,“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 视觉中国 供图 在故宫博物院,“全景故宫”虚拟现实(VR)项目备受参观者喜爱。观众佩戴设备后,既能以鸟瞰视角纵览太和殿的巍峨气象,亦可“穿越”至乾隆花园。不仅如此,观众还可从多个角度观测故宫角楼“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建造过程,以“飞天入地”的全新视角认识一个更为立体的紫禁城。这种虚实联动的设计,能够让观众在由技
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修复师在修复一件木器文物。 视觉中国 供图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论述给人以启迪。华夏文明,灿若银汉,每一座博物馆都是承载人类文明基因的宝库。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来,一代代故宫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心怀敬畏,精心守护,做了大量文物保护、传承
雪中故宫里的养心门。养心门为琉璃门,门外有一东西狭长的院落。视觉中国 供图 紫禁城的核心建筑养心殿,历经王朝更迭与社会变迁,肩负了“帝王寝殿”“政治中枢”“权力象征”的多重身份。2015年,故宫博物院启动了“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20世纪50年代,故宫博物院的多座殿宇经历过一次大规模修缮。与那时不同的是,此次养心殿十年大修中,新的文保理念和传统古建工艺的结合使养心殿修缮的科学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
修复师在修复“紫檀木雕龙凤双喜字纹桌灯”。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在故宫博物院,有一处不对外开放的“医院”。这里没有喧闹的游客,只有安静的修复室、精密的仪器,和一群终日与时间赛跑的人。他们是故宫文保修复部的文物修复师,他们用双手对话历史,以匠心延续文明。 木器修复 读懂木纹里的时间密码 “养心殿正殿匾额上刻有汉文和满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上下各两条龙环绕着匾额,这些龙形态各异。”木器修复组
故宫博物院文保标准部副研究馆员李晨毓操作激光清洗设备清洗大理石实验样品。 灵沼轩,位于故宫延禧宫内,建于1909年,是故宫内仅存的以砖石和金属为主体结构的西洋式建筑,其保护工作面临极大挑战。在应对灵沼轩修缮工作的过程中,由故宫博物院和希腊研究与技术基金会旗下的电子结构与激光研究所联合共建的中国—希腊文物保护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联合实验室”)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20年建立以来,
来到故宫博物院,许多到访者都会走进故宫书店看书、“ 撸猫”、盖章、拍照。故宫书店是故宫博物院传播故宫文化的窗口之一,在这里,读者和游客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了解故宫文化。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悠长壮阔的中华文明,为我们留下了灿若星辰的历史文化遗产。在社会快速变革的当下,新时代的故宫博物院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
孝靖皇后凤冠立体冰箱贴、宫猫流沙灯罩、十二花神随身镜、状元笔书签、和玺珍宝香膏……走进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御花园东南部的绛雪轩文创商店,样式各异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店内选购文创产品的游客络绎不绝。 绛雪轩,原是御花园中赏景休息之处,如今已成为故宫博物院最具代表性的文创产品专卖店之一。近年来,故宫文创在持续的创新与升级中接连“出圈”,从昔日单调的“纪念品”,蜕变为点亮人们生活的“时尚单品”。 如今
蝉鸣渐歇,暑气渐消。北京故宫博物院教育中心的教室里,一群身着青绿中式小坎肩的青少年围坐一桌,他们每个人面前都有一本学习探究手册,好奇与渴求写满他们的脸庞。这是2025暑假“故宫知识课堂”中的一幕。 当下,博物馆、科技馆正在成为中小学生开展实践、拓展学习的热门场所。近年来,为不断提升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丰富性、生动性,故宫博物院正在持续发挥着“光”和“热”。 深度推进社会教育 在故宫博物院,可
2025年8月1日,故宫博物院的青年职工和香港高校的大学生分组展示在训练营期间完成的数字展览策展方案。 2025年夏天,一场名为“文化+科技”的训练营在故宫博物院举行,来自香港四所高校和故宫博物院的青年文化从业者共同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无限可能。这场为期一个月的训练营,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想的碰撞与文化的传播。学员们以策展人的身份,分组策划数字展览,将故宫的深厚底蕴与前沿科技巧妙结合,诠释了
俯瞰故宫博物院。空间布局上,故宫博物院以中轴线为脊梁,使北京的城市肌理呈现对称性与层次感。 摄影 马文晓 立于北京景山万春亭远眺,故宫层叠的金色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北京中轴线如一道清晰的脊梁向南延展……在绝大多数人眼中,“故宫视角”所呈现的,正是古都北京最动人的城市风景。以此视角俯瞰,以故宫为核心,自然山水、历史建筑与现代城市生活编织一体。古老的宫殿群似乎处于城市的注视之下:它是历史的遗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