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二辰纹是隋唐时期最为广泛流行的图式。其方位布局主要有Ⅰ式顺时针方向、Ⅱ式顺时针方向、Ⅲ式顺时针方向、Ⅳ式逆时针方向、V式逆时针方向五种形式。其排列组合方式主要有六种,分别为有秩序的散点式排列、以“壸门”为主的组合排列、以花卉纹样或其他纹样隔断、角饰花卉纹样或其他纹样、分层穿插组合、背景与十二辰纹融为一体。其造像特点主要有两大类:一类以动物原型为主;一类以十二辰纹的神化形象为主。 关键词
摘 要:山东地区的单尊立佛雕塑以独特的造型、精湛的雕刻工艺和丰富的艺术内涵著称,展现了佛教艺术在中国古代的发展轨迹及与周边文化的相互影响。对山东地区不同遗址出土的单尊立佛进行系统的分类和比较,研究其风格演变和源流脉络,可揭示该地区佛教艺术的传播与发展轨迹。山东地区的单尊立佛风格多样,有北魏、东魏、北齐时期的质朴简约风格,也有隋唐时期的细腻华丽风格,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变化。基于此
摘 要:福州地区清代墓葬建筑是研究清代丧葬制度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研究清代社会生活史重要的实物资料。利用考古学方法研究墓葬选址、地上建筑形制、布局、雕刻题材,归纳总结福州地区墓葬地上建筑的特点,并从中探讨清代福州地区对祖先的尊敬、孝道的体现以及对风水的重视,揭示社会观念的演变和对死后世界的看法。 关键词:福州;清代;墓葬;地上建筑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
摘 要:厦门胡里山炮台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是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近代炮台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我们多方筹集经费分批次对文物进行全面修缮,作者计划选取个别有代表性、可借鉴项目研究说明以供参考。炮台由南向北,依次由战坪区、兵营区、后山区三个部分组成,其中防波堤位于战坪区西南临海方向,属于炮台的保护设施,起到御敌、防止潮汐冲刷破坏炮台基础的作用,主要由山石、水泥、石灰等材料构筑而成。文章
摘 要:泰山古建筑群的保护工作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也需要从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与修缮的角度入手采取措施,实现保护与修缮并行,为提升泰山古建筑群保护与修缮质量提供支持,文章选择泰山古建筑群中的碧霞祠古建筑修缮项目作为背景探讨如何基于先进的技术、有效的策略,为提升碧霞祠项目修缮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通过文章分析可知,在泰山古建筑群保护与修缮的实践中古建筑修缮项目的落实开展应用了结构稳定性加固技术、材料筛
摘 要:曲阜现有古代碑刻7000余通,是全国三大碑林之一,是名副其实的碑刻艺术宝库。目前,曲阜碑刻的安全保护形势严峻、病害成因复杂,需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确保碑刻的安全与有效利用。 关键词:曲阜;碑刻;现状;保护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21.006 碑刻,泛指刻在石头上的文字或图案。石头由于方便取材,不易损坏,价格相对较低,逐渐成为一
摘 要:文物是记录历史的鲜活标本,也是学习历史最为宝贵的教材,更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在文化教育方面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博物馆作为文物最为重要保藏地,其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而处在地震带上的城市博物馆,除了要考虑文物日常的保护之外,防震在文物保护中显得尤为重要。故而,创造合适的博物馆保存和展出环境使文物“延年益寿”至关重要。 关键词:博物馆;防震;地震带;文物保护;预防性研究 DOI:1
摘 要:文物和传统村落是见证和传承海南历史的珍贵文化资源。海南省文物资源独特而丰富,革命文物、华侨文物、民族文物和古建筑、古村落均独树一帜,已成为海南省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是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和文化强省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支撑。通过分析海南文物古建筑及传统村落火灾风险性进行分析,发现存在先天性火灾隐患突出、消防管理存在弱项、消防力量建设存在短板等问题,提出了持续推动各级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强化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元宇宙逐渐地渗透到了各个领域,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晋商大院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代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对于晋商大院的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探讨如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晋商大院的历史风貌,提升文化遗产的展示效果,可以为晋商大院的数字化保护提供新的方法,从而也可以让晋商大院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 关键词:元宇宙形态;晋商大院;
摘 要:博物馆数字藏品是当前博物馆学的研究热点。自国内引入数字藏品概念以来,众多博物馆发行了数字藏品。然而,由于信息阻隔,部分博物馆的数字藏品管理模式宣传效果不佳。文章以泰安市博物馆为例,分析数字藏品发展历程及现状,提出优化方案,拓展数字藏品研究。 关键词:泰安市博物馆;数字藏品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21.010 0 引言 随着元
摘 要:面对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为博物馆科技赋能创造的历史契机,博物馆在保持社会教育核心职能的前提下,主动融合数字技术,通过沉浸体验、即时互动、数据共享等方式满足公众多样化、高质量的需求。文章从数字技术在实体博物馆、新媒体平台、数字博物馆、文化共享节点四个方面重构博物馆受众连结方式;对不同需求、年龄、能力层次的群体开展“分众化”教育实践,拓展社会教育的内容深度和覆盖广度;从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市场运
摘 要:导览是博物馆公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导览可分为人工讲解以及语音导览两种。人工讲解受到讲解人员数量和精力的限制,语音导览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工讲解的压力。文章通过分析南京博物院现有的三种语音导览,探讨目前博物馆语音导览的优点和不足,以及未来博物馆语音导览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语音导览;博物馆;公众服务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
摘 要: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博物馆展览边界不断拓展,改变了传统展陈模式,丰富了观众观展形式。文章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例,探寻新时代临展体系构建中,如何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创新展览介入方式,打造沉浸式体验。以“科技+博物馆”的总体思想为指导,分别从“科技+文化”的策展理念、“科技+艺术”的展陈设计及体验空间“虚实结合”的探索三个角度概述了沉浸式数字体验的实践现状,并通过案例分享,对目前数字技术在博物
摘 要:“双减”政策的出台给博物馆儿童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博物馆作为儿童学习娱乐的重要场所,如何在新形势下取长补短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其教育职能,为儿童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是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以“双减”政策为契机,博物馆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优势,积极开展儿童教育活动,更好地服务于儿童。 关键词:“双减”;博物馆;儿童教育 DOI:10.
摘 要:随着文旅经济的发展,我国博物馆事业蒸蒸日上,县级博物馆作为地方文化的展示窗口,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更是提升公众文化素养、推动地方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文章以宁化县革命纪念馆(宁化县革命纪念馆和宁化县博物馆是两块牌子同一套人)为例,深入探讨了县级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对宁化县革命纪念馆的案例分析,为县级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以期提升县级博物
摘 要:沉浸式体验空间通过高度集成的信息技术与环境设计,能够实现受众感官与认知的全方位刺激,使其在历史与文化的深度沉浸中获得知识与情感的共鸣。基于此,通过文献分析法与案例研究,侧重于技术与文化内容的融合策略,通过环境感应技术和场景模拟实现个性化展示,同时利用数据驱动优化展览设计。结果表明,高度互动的展示系统和个性化的展览呈现能够显著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沉浸感,同时促进博物馆服务模式的转型升级,从而展
摘 要:随着阿拉善博物馆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及岩画艺术研究的不断深入,阿拉善岩画展厅展览内容、陈列空间、教育服务功能相对落后,展陈形式、文物展示滞后于研究发展成果。借着阿拉善盟阿拉善岩画艺术研究学会的成立,文物博物馆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大好时机,推进阿拉善岩画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打造阿拉善岩画艺术文化品牌,阿拉善博物馆于2020年启动了岩画展厅改陈提升工作。 关键词:中小博物
摘 要:博物馆作为开放性的文化教育空间,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在不断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在新时代背景下,博物馆需要的不再是单一技能型人才,而是具备跨学科知识、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专业人才是推动博物馆发挥社会作用、推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主要力量。只有充分重视博物馆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才能确保博物馆各项活动得以顺利实施,承担起社会责任,从而促进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文章着眼于新时代背景
摘 要:2021年教育部颁布了《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要求涉农高校进一步加强耕读教育,发挥耕读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育人功能。高校农业博物馆作为保存、传播、传承农耕文化的场所,蕴含着丰富的农耕教育资源和教育价值,是传承和弘扬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高校农业博物馆应积极挖掘自身潜能,努力探索新时代涉农高校耕读文化教育的新内涵和新模式,做好农耕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培养更多高素质农业人才
摘 要:数字化技术通过高精度的数据采集、处理与展示,不仅能够实现对文物信息的永久保存,还能拓展文物的展示方式,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此外,数字化技术还为文物研究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工具,促进了学术交流和知识普及。因此,探讨数字化技术在纪念馆文物保护和利用中的应用,对于推动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旨在系统梳理数字化技术在纪念馆文物保护和利用中的具体应用,分析其优势与挑战,并结合实
摘 要:红色研学作为一种融合了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革命纪念馆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具有极强的传播属性,文章探讨了传播学视域下革命纪念馆红色研学的多维价值与创新路径。 关键词:传播;革命纪念馆;价值;创新路径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21.021 0 引言 红色研学作为一种融
摘 要:革命历史类博物馆承载着展示革命历史重大事件和人物的责任。此类博物馆通常面临着物理空间限制、展品保存挑战以及参观者体验不足的问题。在数字化时代,探索有效的数字化建设路径成为提升这些博物馆展示效果和教育功能的关键。文章详细讨论了革命历史类博物馆陈列展览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实践路径,包括数字内容的创建与管理、互动体验的设计、参观者接入与参与设计以及数字化建设的持续优化,旨在通过现代技术解决展览中
摘 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世界逐渐进入智能化、智慧化的时代。利用技术的先进性促进工作开展的有效性,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文章介绍深圳美术馆新馆信息化建设的工程实施路径,通过楼宇智能化与专业信息化的建设,建成具备感知、判断、执行能力的信息化体系,解决美术馆信息化服务、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保护的运行需求,实现公众与藏品、空间、场馆的高度完美融合的建设目标。深圳美术馆新馆的信息化
摘 要:文章旨在探讨符号消费与博物馆文创产品自助售货模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符号消费的定义和特点进行分析,阐述了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符号价值和自助售货模式的特点,以及符号消费在该模式中的应用。研究表明,符号消费在博物馆文创产品自助售货模式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文化体验和社交展示需求,同时也为博物馆的文化传承和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符号消费;博物馆文创产品;自助售货模式 DOI:10
摘 要:在新时代,文物故事不仅拥有教育价值、传承价值,也具有经济价值和情感价值。当前博物馆对文物故事资源开发利用进程发展迅猛,但也存在资源利用方式过于传统、信息孤岛现象突出、文物故事专业开发人才匮乏、开发程度低、利用方式单一、新媒体平台利用不足等问题。博物馆讲解员讲好文物故事并整合博物馆宣传教育资源,关系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中国梦的实现,关系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如何最大化地发挥文物
摘 要: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但仅有安徽段进行过正式的科学考古发掘,其中出土了大量古代陶瓷器。既有丰富的实物资料,又有可靠的地层发掘依据,自1999年初次发掘发现至今,学界研究成果颇丰。文章从文化遗产角度切入,对大运河安徽段出土瓷器反映的历史和文化信息进行简要叙述,试论隋唐大运河(安徽段)出土古陶瓷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隋唐大运河(安徽段);出土古陶瓷;文化遗产属性
摘 要:三明市博物馆珍藏三方与历西渡有关的碑刻,记载的是清光绪时期喜充历西渡的人员名单、实谷数量、金额及此渡口运行的相关规定等。历西渡位于今三明市三元区列西街道,清时属沙县邑二十一都历西。历西渡是历西最主要的渡口,货物运输、人员往来多依赖此渡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沙县志》《延平府志》等史料中均未有此渡口的相关记载,三方碑刻的发现可起到补史之用。文章通过研究碑刻,重构历西渡成为义渡的记忆空间,借
摘 要:清政府在丝织业发达的江南地区集中设立了三所官营织造生产机构—“江南三织”,江宁织造府就是其中之一。文章以江宁织造府织造生产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将研究时间锁定在江宁织造府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康雍时期,通过梳理曹家与康熙、雍正两位皇帝来往的奏折,辅以地方志等相关历史文献以及博物馆中的丝织品实物,从工艺美术史研究的角度切入,分析其织造生产管理的方方面面,对当下关于江宁织造府乃至清代丝织业的研究
摘 要:迄今为止,安徽江淮地区出土几何印纹硬陶材料零星见于各种刊物,但至今尚未做系统整理和综合研究。调查、整理并研究这批出土材料,有助于了解这一地区几何印纹硬陶的区域特征、演变过程及传播路径,丰富本区考古学文化内涵。文章以类型学分析手段,结合考古地层学知识,对这批器物提出初步分期并总结提出分布特征和文化因素。 关键词:安徽江淮地区;几何印纹硬陶;年代;性质 DOI:10.20005/j.cnk
摘 要:以王渔洋为代表的新城王氏家族是明清时期的齐鲁望族,家族文化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阐释新城王氏家族文化内涵和精神,并赋予新的时代价值,是新城王氏家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推动新城王氏家族文化“两创”,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在批判中继承,面向不同受众群体进行不同的创造性转化,并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索新的文化发展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摘 要:传统媒体时代的考古文博类纪录片常因内容空乏单调、理解门槛高、人物塑造以及传播方式单一导致其创作与发展面临困境。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为此类纪录片的创新表达创造了新机遇。如何创新使此类纪录片脱颖而出?文章将从人物塑造、呈现方式、传播方式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其创新表达的新思路和新方向。 关键词:考古文博类纪录片;创新表达;《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DOI:10.20005/j.cnki.issn
摘 要:文章通过对凤凰山汉墓的形制、壁画内容及艺术特点的详细分析,展示了凤凰山汉墓壁画在线条与色彩运用、构图技法以及图像表现上的独特性,揭示出其壁画的叙事与象征功能。壁画中的叙事与象征主要围绕生死观念、重生信仰以及社会经济生活展开。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农耕和游牧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分析壁画所反映的庄园经济、农业生产、游牧发展等内容,揭示了古代鄂尔多斯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复杂互动。 关键词:壁画;凤凰山
摘 要:元代香药主要是具有药用性的天然材料,香药在元代饮食中广泛使用,是元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烹饪佐料。随着香药的风靡,在元代形成了独特的药食文化,成了元代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元代文化交融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元代;香料;药食文化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21.033 元代疆域辽阔,境内民族众多,加之元代对外交流频繁,互通有无,不
摘 要:商末周初是我国青铜器使用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兽面纹铜觯作为礼仪用品,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是研究当时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审美趣味的重要物证。本研究利用现代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对河南、陕西等地出土的商末周初兽面纹铜觯进行系统的分析,旨在探讨其工艺特点、风格演变及文化象征意义。文章在详细记录觯器形制、纹饰、铭文及合金成分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商末周初时期兽面纹铜觯的制作技术
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战乱频繁,中原汉族和少数民族不断迁徙、融合,文化互通。作为边陲小国,高句丽凭借自身独特的文化,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创造出了辉煌的历史,留下了具有研究价值的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高句丽墓葬壁画跨越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此在壁画中能寻找到中原文化与高句丽文化互通共融的印记。笔者借助文献查阅法、历史考证法、对比研究法等,从服饰文化、宗教文化、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魏晋南北朝
摘 要:“中国古代玉器”是为高校本科生开设的课程。本课程融合交叉学科,依据考古发现和相关学术研究,对中国古代玉器和玉文化进行综合解读。在课程设计中秉持育人导向型的教学理念,将知识导向与方法导向相结合,突出问题意识。教学内容与学科前沿密切结合,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延伸学习等方面,形成了多样化培养策略。“中国古代玉器”是思政教学的优秀阵地,关注多元一体的中华玉文化体系,关注制玉技术与工匠精神,关注
摘 要:北京香山寺位于北京西山山麓,始建年代有唐、辽、金之说,发展于元、明,鼎盛于清代,并于乾隆年间成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咸丰和光绪年间,香山寺先后两次被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焚毁,遗存所剩无几。新中国成立后,香山寺经过几次修缮,展现出焕然一新的古刹文化,并与香山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成为京城最有特色的公园之一。文章从香山寺的历史沿革与文物遗存入手,阐释了香山寺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探讨香山寺的现状与目前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与创造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记忆。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数字化传播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可能性。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促进
摘 要:四川乐山崖墓群在全国较为集中,麻浩崖墓最为典型,崖墓画像尤为珍贵,崖墓画像雕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东汉崖墓的代表之一。目前乐山崖墓群仍然有大量的崖墓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保护和展示利用,文章旨在从当前麻浩崖墓画像展示的内容形式与利用的途径方式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进而推进对相关文物的发掘收集、整理保护研究,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汉代四川乐山;麻浩崖墓画像;展示利用 DOI
摘 要: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文物资源的活化利用日益受到关注。文物资源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更是地区发展的重要资源。文章以山东省日照市为例,探讨了基于地区文化特色的文物资源活化利用模式。通过对日照市文物资源现状的深入分析,提出了一套结合地区特色的文物资源活化策略。研究显示,通过社区参与以及创新商业模式的实施,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文物资源,还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文物资源
摘 要: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取得革命胜利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共产党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山西省吕梁市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区域红色资源种类多样、内容丰富。义务教育阶段是青少年树立爱国之心、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时期之一,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时期。因此,设计多样的教学过程,使区域红色资源与初中历史课堂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丰富青少年的知识储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摘 要:在我国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泥泥狗”是极具原始风格的民间艺术品。“泥泥狗”是河南淮阳的一种彩绘泥塑制品,在传统民间艺术品中有深刻的影响。文章溯源了“泥泥狗”的历史背景,在对原初图腾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阐释了其形态造型、图案设计与色彩的文化含义,系统分析“泥泥狗”的美学特征,为河南“泥泥狗”的传承与再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泥泥狗”;传统文化;文创产品;非遗 DOI:10
近期,河南永城王庄遗址考古发掘又取得重要收获,考古队员在遗址内发现了一座距今约5000年的超大型大汶口文化墓葬。 王庄遗址位于河南永城市苗桥镇,遗址面积63万平方米,是一处距今约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大型聚落。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3年以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遗址展开考古发掘,该遗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